CFI.CN 中财网

曹中铭:不可无视基金“风格漂移”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时间:2025年09月02日 07:41:02 中财网
  因被第三方基金评价机构剔除评级,也导致公募基金“风格飘移”的问题再次引起市场的关注。

  因被第三方基金评价机构剔除评级,也导致公募基金“风格飘移”的问题再次引起市场的关注。从数量上看,“风格飘移”的基金达10只之多。虽然与众多基金产品相比,占比并不高,但显然也须重视。对于基金“风格飘移”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市场不可不防。

  所谓的基金“风格飘移”,主要指基金实际投资风格偏离基金合同宣称的投资风格。比如像基金合同声称投资证券的基金,重仓持有人工智能、机器人、创新药等股票;股票型基金持有重仓债券等,都是基金“风格飘移”的表现。

  来自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公募基金产品的数量为12599只。其中,既包括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也包含指数型基金、债券型基金等。如此众多的基金产品,本应按照基金合同约定的投资风格进行投资,但事实上“出格”者不在少数。

  造成公募基金出现风格飘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基金短期的业绩压力。几乎每一位基金经理都会面临着业绩上的压力。业绩不好,既无法向持有人交代,也不好向基金公司交代。而且,公募基金每年年底都会搞业绩排名,这也是基金经理压力的另一种来源。为了让业绩好看点,“风格飘移”就会发生。

  其二,市场投资风格发生变化,导致公募产品产生(短期)逐利行为。从多年来的实践看,股票市场每年的投资风格都会发生变化,这也是中小散户会感慨“年年都上当,当当不一样”的一大原因。公募产品由于基金合同的约定,其投资其实是受限的。但市场投资风格又是多变的,如果市场风向与基金产品定位不符,其他类型的股票在大幅上涨,而自己投资的股票却纹丝不动,对于基金经理而言是非常难熬的。为了获利,也为了业绩,不排除有基金经理违反基金合同的约定,投资其他类型的股票。

  其三,市场监管缺失或缺位。公募产品“风格飘移”属于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市场上总是出现类似现象,监管的缺失或缺位显然难辞其咎。实际上,监管部门对于“风格飘移”问题,也出台了规章制度。比如2022年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及今年5月证监会印发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都对公募产品的“风格飘移”提出了相关要求,但对于出现“风格飘移”的公募产品,却没有采取具体的监管措施。这无疑是值得商榷的。

  公募产品“风格飘移”所产生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有违市场诚信与契约精神。市无信不立。不讲诚信的市场,不会有赢家。如果一个市场失去了契约精神,无论是对于市场发展,还是对于投资者而言,都将是“灾难性”的。所谓的健康发展与长治久安,也往往只能变成一句空话。

  另一方面,公募产品出现“风格飘移”,会让投资者有无所适从之感。明明基金合同有约定的投资风格,在基金募集成功或在运行过程中随意改变,也将意味着基金持有人持有的基金,早已不是“曾经”的基金了。如果风格飘移泛滥成灾,在新基金产品发行时,无形中会导致投资者有无所适从之感。

  而且,公募产品出现“风格飘移”,也明显不利于保护持有人的利益。持有人申购的是基金A,因为“风格飘移”最终却变成了基金B。表面上,基金还是原来的基金,但实际上已不是原来的基金了。因为基金的投资风格变了,其中的“味”也就变了。

  基金风格飘移监管的着力点,显然应该是基金公司,而不是基金经理。公募产品出现“风格飘移”,让基金公司担责,个人以为是不错的选择。

  可规定,基金公司旗下基金出现“风格飘移”的,对其产品创新、新发产品等进行一定的限制。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发行新产品,都会与基金公司的发展、基金公司的利益息息相关,基金公司不可能漠然处之。

  (本文作者介绍:独立财经撰稿人在三大证券报等多家媒体发表文章数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