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踝受伤后需警惕继发踝关节炎
骨性关节炎并非只发生在膝盖或髋部,踝关节同样可能受到侵袭。虽然发病率较低,一旦出现,会导致肿胀、疼痛和活动障碍。和上文中的吴女士一样,很多人误以为踝关节肿痛是感染或扭伤所致,却忽视了骨性关节炎的可能。其根本机制在于关节软骨长期磨损,导致骨面暴露、摩擦加剧,最终引发疼痛、肿胀及关节腔变窄。 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常见类型包括原发性和创伤后型。前者多见于年龄增长引起的软骨自然退变;后者占多数,与以往骨折或严重扭伤密切相关。创伤后关节即使手术复位良好,关节面的精细力学结构也可能受损,从而诱发炎症。吴女士既往的左足骨折及手术,可能导致右侧肢体负重增加和步态异常,这成为右踝关节发病的潜在诱因。此外,超重肥胖、扁平足或拇外翻等畸形也会改变受力分布,加速退变。 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以保守手段为主。首先减少负重,避免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可使用护踝、鞋垫等辅助器具,超重肥胖者需减重。保持关节温暖,防止受凉,适当热敷能缓解僵硬。选择低冲击性活动进行康复训练,如游泳或快走,并配合抬腿等力量训练增强支撑肌群。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局部镇痛药,必要时可进行玻璃酸钠或富血小板血浆注射,以改善润滑和关节功能。物理治疗如热疗、电刺激或冲击波也能缓解疼痛。 老年人、孕妇、哺乳期女性及慢性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用药,选择合适的物理治疗。定期复查与康复训练,有助于维持关节活动度与功能。若症状持续加重或伴红肿发热,应及时就诊排除感染。 踝关节虽小,却承载着行走的全部重量。当关节疼痛出现时,不拖延,不自我诊治,只有早发现、早干预,才能让每一步都稳健轻盈。 徐义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新.民.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