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N 中财网

明月镜片:301101明月镜片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902

时间:2025年09月02日 09:55:51 中财网
原标题:明月镜片:301101明月镜片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902

明月镜片股份有限公司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编号:2025-002

投资者关系 活动类别√特定对象调研 □分析师会议 □媒体采访 □业绩说明会 □新闻发布会 □路演活动 □现场参观 □其他(请文字说明其他活动内容)
参与单位中金公司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浙商证券信达证券、天弘基金、 天风证券、上海天猊投资、上海明河投资、民生证券、国泰海通证券、国 金证券、国海证券广发证券方正证券东方财富证券、东北证券、东 方证券、鹏扬基金、eFusionCapital、复星保德信人寿、FENGHEASIA FUNDLTD、云南信托、大家资管、兴业证券、杭州恩宝资管、上海开思股 权投资基金、深圳前海承势资本、申万宏源证券、开弦资本、深圳尚诚资 产、泽安私募、信达澳亚基金、GenesisInvestmentManagementLLP、 永赢基金、CIInvestmentsInc、路博迈基金、国投证券、Quartet Fund-HK、中金资管、HSZGroup、上海理成资产(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时间2025年9月
地点电话会议
上市公司接 待人员姓名董事长:谢公晚先生 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曾哲先生 财务总监:尉静妮女士 证券事务代表:李鹤然女士 对外事务高级经理:石晦韬女士
投资者关系 活动主要内 容介绍【业绩回顾】 1H25业绩 1、营业收入:Q1为1.97亿元;Q2为2.02亿元;H1为3.99亿 元;Q2营收同比+4.7%、环比+2.5%;H1同比+3.7%。 (1)核心产品放量:“PMC超亮”系列持续贡献高增长,半年度同比 +32.4% (2)业务结构优化:镜片销售占比83.5%,高毛利产品收入占比提升 支撑营收质量。 2、归母净利润:Q1为4,715万元;Q2为4,836万元;H1为9,551 万元;归母净利润增速:Q2同比+3.4%、环比+2.6%;H1同比+7.4%。 利润增速快于收入,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及费用管控效率提升。 3、公司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管理、销售、研发三大费用占比整体 下降,体现运营效率持续改善: (1)管理费用:Q2为1,857万元,同比-11.4%,环比1Q25-1.2%; H1累计3,736万元,同比-16.2%;管理费率由Q1的9.5%降至Q2的 9.2%,H1为9.4%。 (2)销售费用:Q2为3,376万元,同比-10.4%,环比-0.5%;H1累 计6,770万元,同比-8%;销售费率由Q1的17.2%降至Q2的16.7%,H1为 17%。 (3)研发费用:Q1为953万元,Q2为1,040万元,H1累计1,993万 元;Q2同比+33.6%,环比+9.2%;H1研发费用同比+35.5%,显著高于营收 增速;研发费率由Q1的4.8%提升至Q2的5.2%,H1为5.0%。 核心亮点:(1)费用端集约化管理:H1三费占比同比下降3.2个百分 点,规模效应下费用率持续优化,直接推动净利率提升。
 (2)研发投入加码:H1研发费用增速(35.45%)远高于营收增速, 多项专利储备为产品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复苏节奏仍显曲折,行业价格竞争加剧。面 对多重挑战,明月镜片保持战略定力,依托常规镜片中的明星产品及全新 上市的1.74等系列产品、近视管理镜片“轻松控”系列产品,实现产品 结构进一步优化,推动公司盈利能力稳步提升,使得2025年半年度整体 业绩在逆境中表现出韧性与稳健性。 剔除海外业务的不利影响,2025年上半年公司镜片业务较去年同期增 长5.4%。常规镜片中的明星产品尤其是PMC超亮系列产品表现突出,三大 明星产品的收入在常规镜片收入中占比为55.8%。2025年上半年“轻松 控”系列产品销售额为8,167万元,同比增长7.32%;剔除产品升级召回 上一代产品带来的影响后,2025年上半年“轻松控”系列产品销售额为 9,012万元,同比增长18.4%。另外公司明月全新升级的1.74系列产品获 得消费者和客户的热烈反馈,2025年上半年销售快速提升,较去年同期增 长258%。 面向日趋年轻化、功能化、高折化的消费浪潮,公司在2025年上半 年发布全新矩阵产品: PMC超亮系列率先补全1.67高折射率; 户外超韧系列一次性上新1.67、1.71、1.74三种高折规格; 新一代智能变色系列2.0全面升级,新增1.71与1.74高折射 率,室内清透、户外迅捷变色,一镜多用,室内外智能切换; 浅底色防蓝光系列产品从1.56到1.74全折射率上线; 全新“数码抗疲劳”系列依据不同年龄段的调节力差异,推出呵护 型、舒缓型、加强型三款细分方案,为近距离、中距离、远距离频繁切换 的场景提供更舒适的配镜体验; “维适渐进”系列以均衡型、中远型、中近型、远近型、驾驶型五大 子系列精准对应多元生活场景,远近过渡自然流畅。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用 户需求。 2025年6月,小米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小 米AI眼镜,并宣布明月镜片为其官方独家光学合作伙伴,由明月提供线 上线下全渠道配镜服务:线上小米有品商城一键定制,线下可在宝岛眼 镜、千叶眼镜、博士眼镜的400余家合作门店同步验配。1.71高折射率镜 片、智能变色、数码抗疲劳等全系产品均已适配,轻薄、高清、全天候佩 戴体验全面满足AI眼镜需求,进一步强化公司在智能穿戴光学赛道的领 先优势。另外消费者也可以选择小米眼镜配徕卡镜片,感受绝佳的视觉体 验。 除了线下零售端,医疗渠道是近视管理产品落地的关键场景。明月镜 片以“定点突破、定向深耕”为策略持续推进,2025年8月,公司与爱尔 眼科正式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深度战略合作全面启动。作 为各自行业领域的领军企业,爱尔眼科明月镜片此次携手,旨在通过整 合双方在品牌、业务、科技、制造、资本等领域的优势资源,开启多维 度、深层次的合作篇章。 【投资者问答环节】 Q:上半年小米发布AI眼镜,宣布公司为独家合作伙伴,该产品配镜 数量、单价、盈利水平情况,今明两年出货预期?智能眼镜对公司今明两 年利润贡献? A:自2025年6月26日小米正式发布新一代智能眼镜以来,产品保 持了高关注度,市场反响热烈。发布首月即实现热销,多地出现供不应求 的现象,尤其黑色款长期处于缺货状态,销售趋势表现强劲。在此背景 下,公司镜片作为小米智能眼镜的独家光学合作伙伴,深度参与其镜片配
 套与全渠道服务体系建设。本次合作不仅带来业务增量,更在商业模式上 实现了重要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开创“智能眼镜+专业配镜”融合服务新模式。过往智能眼镜 的销售渠道主要集中于两类:一是作为纯电子产品在京东、天猫等平台销 售;二是通过线下连锁终端销售。然而,数据显示,约70%+的智能眼镜用 户本身存在近视问题,亟需个性化配镜服务。针对这一核心痛点,公司镜 片依托全国数万家合作门店资源,首次构建起覆盖广、专业强的线下配镜 服务体系。目前,已精选包括宝岛眼镜、博士眼镜、千叶眼镜在内的400 余家头部连锁门店,为用户提供专业的验光、定制镜片及适配服务。 该模式运行两个月以来,成效显著:(1)明月配套的镜片平均零售单 价达800元,超出预期,且多功能、高折产品占比较高,消费者没有选择 过多低价产品;(2)整体售后投诉率显著低于其他渠道,获得小米团队高 度认可;(3)当前仅开放400多家门店,未来若进一步扩大合作网络,服 务覆盖范围与商业潜力将大幅提升。 第二,推动智能眼镜从“电子产品”向“眼镜属性”演进。当前智能 眼镜的主要用户群体仍以年轻、追求科技感的尝鲜者为主,普遍将其视为 3C数码产品。但随着线下专业眼镜渠道的深度参与,用户购买行为正在发 生转变,部分用户选择在其他渠道购买智能眼镜,然后线下配镜,也有部 分用户选择在眼镜门店直接购买智能眼镜并配镜片。这表明,智能眼镜的 “眼镜属性”正逐步增强,消费场景从单一电子消费向专业化、个性化视 觉解决方案延伸,这为行业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小米发布智能眼镜以来,该品类已初步形成。未来若更多品牌与眼 镜产业链深度融合,智能眼镜有望迎来规模化增长。但目前该业务仍处于 早期摸索阶段,在公司整体收入中占比较小。 Q:智能眼镜技术储备?客户情况? A:近年来,众多国内外品牌及科技企业持续推动数字眼镜发展,目 前公司和主流大厂(手机、PC、互联网)均在积极推进相关项目,包括带 显示功能的多种技术方案及新材料应用。自小米发布智能眼镜后,其与公 司镜片共同探索的模式也引起其他品牌关注,部分拥有线下门店的品牌正 探讨如何借鉴该模式。公司认为,智能眼镜的成长关键在于其“眼镜”属 性,只有先成为一副可日常佩戴、舒适实用的眼镜,才能真正实现随身化 使用,进而拓展丰富应用场景。尽管当前仍处于发展初期,需经历阶段性 成长,但长期趋势值得期待。 Q:离焦镜行业价格战激烈,公司离焦镜均价,盈利趋势,以及行业 格局变化? A:2025年一季度,离焦镜市场整体保持良好态势,但二季度起价格 竞争突然加剧,部分主流外资品牌亦大幅降价。面对这一局面,公司在暑 期旺季前经过多轮研判,最终达成共识:价格战长期来看难以为继,也无 法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公司保持战略定力,是目前极少数未参与价格战的 品牌之一。 从数据看,公司离焦镜出厂均价基本与去年持平,略有下降主要源于 低折射率产品(如1.56)占比提升,属结构性变化,整体价格体系保持稳 定;零售端“轻松控”系列价格亦为离焦镜中最稳定的产品之一。当前市 场不缺离焦镜,但缺乏价格稳定、功能与口碑俱佳的产品,公司正因坚持 不降价而形成稀缺性优势。 同时,尽管外部环境竞争激烈,上半年在剔除一代向二代产品切换带 来的影响后,公司离焦镜仍实现近20%的增长,与行业头部同行趋势一 致,这也反映出该品类仍处于快速增长通道。部分外资品牌因陷入价格战 困境,已在暑期推出新品以重塑价值体系,也印证了产品与定价稳定的重
 要性。 Q:同行在国内销售稳定快速增长,公司是否感受到较大竞争压力? A:公司非常乐见行业内有众多优秀同行实现快速增长,这不仅有利 于行业整体发展,也为彼此提供了学习与借鉴的机会。同行公司在战略规 划、产品布局、渠道建设和资本市场运作等方面表现突出,尤其在过去一 年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在1.74高端产品上的成功实践,也为行业开拓 了新的思路,值得公司深入学习。 尽管该企业在1.74产品线上增长迅速,但公司认为行业空间广阔, 远非一家可独占。公司凭借与三井稳定的原料供应关系,在1.74领域同 样具备原料保障能力,且拥有高品质量产能力,目前国内市场仅少数企业 具备此条件。今年上半年,公司1.74产品销量同比增长达258%,增长势 头强劲,预计将持续较长时间。同时,1.67产品也保持良好增长,而相较 之下,1.56、1.60等常规折射率产品增速趋缓或持平,反映出高折射率化 趋势日益明显。 在业务模式上,公司以自有品牌为主、OEM占比极低,与该同行以 OEM为主的结构存在差异,客户体系和渠道布局也有所不同,因此目前并 未感受到直接的激烈竞争压力。但公司始终保持开放态度,对其优秀的做 法不回避、不低估,而是大方学习、积极借鉴。 Q:高折射率产品新产品规划?原材料是否有壁垒? A:通常将折射率1.67及以上的产品定义为高折射率镜片,目前主流 为1.67、1.71和1.74三类。 (1)1.71系列由公司主导推动,从原料、光学设计到市场推广均领 先,现已成为市场绝对主力,占据主导份额。 (2)1.67产品已趋于大众化,当前增长主力不仅有原低折射率用户 的升级选择,还有从外资品牌高折射率产品转向国产镜片的消费者,这部 分主要受性价比及国产品牌口碑提升驱动。 (3)1.74产品因原料壁垒较高,国内仅公司与极少数同行能获得充 足原料,短期内原料供应不会制约公司增长。此外,1.74生产过程对工艺 要求高,即便获得原料,稳定产出高品质产品仍具挑战。在推广方面,当 前多数1.74产品实际来源于少数几家制造商,通过贸易商或渠道销售, 因此拥有丰富且高质量渠道资源的企业将更具竞争优势。 今年以来,尤其在抖音等新兴渠道及新业态门店中,高折射率产品已 成为重要获客入口。公司已在全系列推进高折射率产品布局,覆盖PMC超 亮、超韧及常规产品线,新品结构基本完善,渠道稳步推进,预计下半年 高折产品表现将持续提升。 Q:公司未来渠道端有哪些渠道面临增长压力?医疗和线上渠道开拓 情况? A:目前公司并未感受到强烈增长压力,整体处于战略调整期,更着 眼于三至五年以上的长期布局,对未来充满信心。渠道端当下正经历深刻 变化,公司正积极顺应趋势,推进渠道深耕,并在服务与专业能力上持续 创新。 医疗渠道方面,头部机构占据份额更大,公司已与行业龙头爱尔眼科 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未来在产品供应等方面的合作广度与深度均有广阔空 间;同时也在积极拓展其他头部医疗机构,聚焦大型连锁及区域龙头作为 主要开发方向,虽当前医疗渠道占比尚不高,但结构清晰、以大型连锁、 地区龙头作为开发方向明确。 线上布局方面,公司坚决不参与以低价或价格战为核心的渠道,即便 短期牺牲部分销量,始终坚持长期价值导向。
 Q:公司在智能眼镜业务方面的具体优势? A:关于公司在智能眼镜项目中的优势,可从两个层面理解: (1)首先,在品类发展上,智能眼镜的未来规模与其“眼镜属性” 的密切相关,只有真正成为可日常佩戴、能够替代传统眼镜的产品,才可 能实现广泛渗透。目前以小米为代表的智能眼镜已在轻量化、续航、交互 体验等方面实现突破,但核心仍在于能否被用户持续佩戴。 (2)其次,从企业参与角度看,当前智能眼镜仍处于早期阶段,谈 “优势”不如聚焦“关键能力”。未来三年至五年,镜片品牌若要深度参 与这一赛道,需重点构建三方面能力:一是研发与产品能力,需深度参与 产品定义,针对近视用户尤其是高度数、运动场景优化佩戴体验,实现镜 片与镜架的协同设计,技术门槛较高,目前仅少数头部企业具备参与能 力。二是品牌力,公司目前配镜零售均价达800元,价格上有专供优惠, 显著高于传统渠道水平,体现出品牌溢价能力。用户在花费2000元购买 智能眼镜架后,倾向于选择高折射率、多功能、高品质的知名品牌镜片。 三是渠道覆盖能力,随着智能眼镜向“真眼镜”演进,线下渠道的广泛 性、丰富性、触达性将日益关键。 【战略展望】 近年来,行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公司在此过程中充分受益,尤其 在离焦镜片和智能眼镜领域抓住了发展红利。 同时,渠道形态日益多元,从传统零售扩展至眼科医院、视光中心、 高端楼宇店、工厂店等新业态,公司积极对接并发挥自身在渠道建设方面 的优势,深度参与其中。 消费趋势也在持续升级,用户从早期关注品类转向注重品牌与专业服 务,这也将有利于公司的发展。面对市场普遍存在的“内卷”与价格竞 争,公司坚持不参与低价恶性竞争,而是着眼于行业长期生命周期,致力 于从一次性交易向终生服务转型,持续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 传统销售模式的边际效应正在逐步减弱,公司正积极推进业务模式革 新。公司坚持产品品牌建设、渠道建设以及创新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提 升。 在业务模式上,今年下半年起,公司已将江苏作为销售改革试点区 域,探索针对性市场策略,未来将根据成效向全国复制推广,重点聚焦销 售模式优化、渠道深耕以及对中大型客户的系统性赋能。同时,公司严控 市场秩序与价格体系,相关成效逐步显现,也愿与同行共同维护健康的行 业生态。 未来,公司将继续坚持在产品、品牌、渠道及专业服务能力上的长期 投入,聚焦“做难而正确的事”。在“做宽”与“做窄”,“做多”与“做 专”之间,选择深耕主业、巩固核心,坚定走长期主义发展之路。总体而 言,公司对行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对公司未来的持续成长亦具有坚定信 念。

  中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