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报]苏试试验(300416):2025年半年度报告
|
时间:2025年07月29日 20:45:33 中财网 |
|
原标题:
苏试试验:2025年半年度报告

苏州
苏试试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5年半年度报告 2025年07月
第一节 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半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公司负责人钟琼华、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钟琼华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朱丽军声明:保证本半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所有董事均已出席了审议本次半年报的董事会会议。
本年度报告涉及未来计划等前瞻性陈述,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承诺,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公司主要存在的风险具体请见本报告“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十、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敬请广大投资者关注,并注意投资风险。
公司计划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目录
第一节 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 ................................................... 2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 6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 9 第四节 公司治理、环境和社会 ................................................... 24 第五节 重要事项 ............................................................... 28 第六节 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 33 第七节 债券相关情况 ........................................................... 39 第八节 财务报告 ............................................................... 40
备查文件目录
1、载有法定代表人签名的 2025年半年度报告文本;
2、载有法定代表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签名并盖章的财务报表; 3、报告期内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网站上公开披露过的所有公司文件的正本及公告的原稿; 4、其他相关资料。
释义
释义项 | 指 | 释义内容 |
本公司、公司、苏试试验、苏试集团 | 指 | 苏州苏试试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实际控制人 | 指 | 钟琼华 |
控股股东、苏试总厂 | 指 | 苏州试验仪器总厂 |
苏试仪器 | 指 | 苏州苏试环境试验仪器有限公司 |
重庆四达 | 指 | 重庆苏试四达试验设备有限公司 |
扬州英迈克 | 指 | 扬州英迈克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
苏州广博 | 指 | 苏州苏试广博环境可靠性实验室有限公司 |
北京创博 | 指 | 北京苏试创博环境可靠性技术有限公司 |
重庆广博 | 指 | 重庆苏试广博环境可靠性技术有限公司 |
广州众博 | 指 | 广州苏试众博环境实验室有限公司 |
上海众博 | 指 | 上海苏试众博环境试验技术有限公司 |
南京广博 | 指 | 南京苏试广博环境可靠性实验室有限公司 |
成都广博 | 指 | 成都苏试广博环境可靠性技术有限公司 |
成都创博 | 指 | 成都苏试创博环境可靠性技术有限公司 |
四川航宇检测 | 指 | 四川航宇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青岛海测 | 指 | 青岛苏试海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青岛广博 | 指 | 苏试广博检测技术(青岛)有限公司 |
湖南广博 | 指 | 湖南苏试广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广东广博 | 指 | 广东苏试广博测试技术有限公司 |
西安广博 | 指 | 西安苏试广博环境可靠性实验室有限公司 |
北京惟真 | 指 | 北京苏试惟真技术有限公司 |
深圳拓为 | 指 | 苏试拓为无线测试(深圳)有限公司 |
苏试泰国 | 指 | 苏试(泰国)环境可靠性实验室有限公司 |
苏试宜特(上海) | 指 | 苏试宜特(上海)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苏试宜特(深圳) | 指 | 苏试宜特(深圳)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苏试宜特(苏州) | 指 | 苏试宜特(苏州)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苏试欣维 | 指 | 苏州苏试欣维测试技术有限公司 |
报告期 | 指 | 2025年 1-6月 |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一、公司简介
股票简称 | 苏试试验 | 股票代码 | 300416 |
变更前的股票简称(如有) | 无 | | |
股票上市证券交易所 | 深圳证券交易所 | | |
公司的中文名称 | 苏州苏试试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
公司的中文简称(如有) | 苏试试验 | | |
公司的外文名称(如有) | SUZHOU SUSHI TESTING GROUP CO.,LTD. | | |
公司的外文名称缩写(如
有) | SST | | |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 钟琼华 | | |
二、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 董事会秘书 | 证券事务代表 |
姓名 | 骆星烁 | 汪雨欣 |
联系地址 | 苏州工业园区方园街 51号 | 苏州工业园区方园街 51号 |
电话 | 0512-66658033 | 0512-66658033 |
传真 | 0512-66658030 | 0512-66658030 |
电子信箱 | sushi@chinasti.com | sushi@chinasti.com |
三、其他情况
1、公司联系方式
公司注册地址、公司办公地址及其邮政编码、公司网址、电子信箱等在报告期是否变化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注册地址、公司办公地址及其邮政编码、公司网址、电子信箱等在报告期无变化,具体可参见 2024年年报。
2、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
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在报告期是否变化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披露半年度报告的证券交易所网站和媒体名称及网址,公司半年度报告备置地在报告期无变化,具体可参见 2024年
年报。
3、注册变更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注册情况在报告期无变化,具体可参见 2024年年报。
四、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公司是否需追溯调整或重述以前年度会计数据
□是 ?否
| 本报告期 | 上年同期 | 本报告期比上年同期增减 |
营业收入(元) | 990,852,365.63 | 916,695,741.19 | 8.09%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
润(元) | 117,284,249.96 | 102,716,785.55 | 14.18%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
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元) | 114,251,791.41 | 94,638,339.05 | 20.7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
额(元) | 98,843,952.43 | 76,433,233.30 | 29.32% |
基本每股收益(元/股) | 0.2306 | 0.2020 | 14.16% |
稀释每股收益(元/股) | 0.2306 | 0.2020 | 14.16%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 4.44% | 4.00% | 0.44% |
| 本报告期末 | 上年度末 | 本报告期末比上年度末增减 |
总资产(元) | 4,994,777,683.96 | 5,033,229,938.15 | -0.76%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
产(元) | 2,623,239,088.39 | 2,639,151,634.03 | -0.60% |
五、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
1、同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2、同时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六、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项目 | 金额 | 说明 |
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包括已计提
资产减值准备的冲销部分) | -213,591.80 | |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与公司正
常经营业务密切相关、符合国家政策
规定、按照确定的标准享有、对公司
损益产生持续影响的政府补助除外) | 6,075,489.51 | |
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收入和
支出 | -1,072,173.47 | |
减:所得税影响额 | 724,954.00 | |
少数股东权益影响额(税后) | 1,032,311.69 | |
合计 | 3,032,458.55 | |
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的具体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不存在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的具体情况。
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 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
项目的情况说明
?适用 □不适用
项目 | 涉及金额(元) | 原因 |
增值税即征即退 | 391,451.79 |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软件产
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
100号)文件规定,软件产品增值税实
行超过税负 3%的部分即征即退的特殊
税收优惠 |
集成电路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 | 2,295,664.15 | 《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集成电路企
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的通知》(财
税〔2023〕17号)文件规定,自 2023
年 1月 1日至 2027年 12月 31日,允
许集成电路企业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
税额的 15%计提当期加计抵减额,子
公司上海宜特、深圳宜特自 2024年起
享受该政策 |
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 | 2,376,789.88 |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先进制造业企
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的公告》(财
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 2023年第 43号)
文件规定,允许先进制造业企业按照
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 5%抵减应纳
增值税税额 |
合 计 | 5,063,905.82 | |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行业发展情况
公司是一家工业产品环境与可靠性试验验证与综合分析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数十年专注提升工业产品质量可靠性。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试验设备及试验服务两大板块,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分别属于仪器仪表制造业(C40)和专
业技术服务业(M74),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分别属于试验机制造和检测服务。
1、行业趋势及发展概况
(1)行业趋势
仪器仪表制造业作为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先进的仪
器设备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我国仪器仪表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
定生产规模和开发能力的产业体系。然而行业整体仍存在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匮乏,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不足,
高端仪器仪表和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严重制约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制造强国战略实施。在下游行业自动化、智能
化升级与国产替代进程加速的双重推动下,仪器仪表制造业正迈入技术迭代与政策驱动的深度变革期。作为现代工业的
核心技术支柱,高端仪器仪表领域亟待强化自主创新,既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也要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联合攻关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发展瓶颈。在
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
高端装备、半导体等重点
行业中,围绕设计验证、测试验证、工艺验证等关键环节,相关试验领域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试验设备存在
迫切需求,这一市场需求既为公司带来了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高挑战。
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度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简报》,截至 2024年底,我国检验检测机构共计53,057家,同比下降 1.44%,全行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约 4,875.97亿元,同比增长 4.41%,向社会出具检验检测报告共
5.51亿份。行业发展总体稳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机构数量同比下降 1.44%,近 20年来首次下降;出具检验检测报
告数同比下降 8.66%,自 2022年起连续三年下降;从业人员 155万人,同比下降 0.76%;户均营收和人均营收分别增长
5.94%、5.20%。2024年电子电器、机械、材料测试、软件及信息化等新兴领域检验检测业务实现收入 984.80亿元,同
比增长 4.24%,占行业总收入的 20.20%;建筑工程、建筑材料、环保设备和机动车检验等传统领域实现营收 1,830.18亿
元,同比增长 2.27%,占比从 2016年的 47.09%逐年下滑至 2024年的 37.53%。新兴领域营业收入增速是传统领域的近两
倍。规模效应持续增强,小微机构占比首次下降。全国规模以上检验检测机构 7,972家,营业收入 3,961.39亿元,规模
以上检验检测机构占机构总量的 15.03%,营业收入占全行业总收入的 81.24%,集约化发展趋势愈发显著。年度营业收
入在 1亿元以上机构 769家,增加 84家;收入在 5亿元以上机构 72家,增加 1家;小微型机构合计 51,007家,占机构
总量的 96.14%,同比下降 0.11个百分点,占比首次出现下降趋势。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高技术服务业特征突出。获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 6,025家,同比增长 5.17%,占机构总量的 11.36%,为全国企业总体水平的 14.95倍,
营业收入为 2,322.44亿元,同比增长 7.58%,占全行业总收入的 47.63%。获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
业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共计 1,500家,占比 2.83%,为全国企业总体水平的 11.32倍,营业收入为 806.23亿元,占全行业
总收入的 16.53%。总体看,行业正在通过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破局扭转“小散弱”现象,但也存在部分领
域过度竞争、国际化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
国际大型综合性检测企业大多起源于单一行业,专业领域精耕细作后通过并购成长为综合性企业,具有检测种类多、
地域范围广的特点。国内市场目前竞争格局分散,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居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整体研
发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试验服务市场表现出下游运用广、发展速度快、空间大等特点,
市场容量持续快速增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半导体检测市场空间广阔、发展趋势良好,产业技术的发
展、应用领域的扩大、芯片国产化趋势及专业化分工趋势明显,带动了集成电路验证分析服务的持续景气。顺应高质量
发展宏观需求,检测认证在推动产业链升级、规范市场发展、提升监管效能等方面重要性日渐凸显,行业对质量管理和
合规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认证服务市场正在不断扩大,专业化和定制化需求增加。
在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稳健,工业发展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快速推
进,工业产品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得益于行业领先技术的驱动与政策的双向助力,
高端装备制造业正快速步入智
能化轨道,检测服务需求亦向高精度、全链条、严格合规的方向加速演进。
在
新能源汽车领域,市场规模的扩张、技术要求的革新、检测标准的完善、产业链协同的深化,共同促进了相关领
域试验设备和试验服务需求的增长。2025年 3月 1日正式实施的《
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将动力蓄电池
安全检测列为必检项目,同时对驱动电机、电控系统以及用电安全等安全特性进行调整检测,政策与安全的双重要求进
一步强化了检测的必要性。随着固态电池、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的迭代升级、汽车使用工况的多样化、研发周期的缩短,
新能源汽车领域对
高端装备的可靠性、适应性要求不断提高,定制化、综合化检测装备需求亦相应增长。但
新能源汽车
领域亦存在市场竞争激烈与产能过剩并存的问题,行业整体盈利水平持续承压,近日国家部署了系列针对行业非理性竞
争的治理方案,强调健全规范竞争的长效机制,加强行业自律,护航
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在商业航天领域,其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兴动力之一,是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随着卫星互联网星座组网
需求的愈发迫切,商业卫星的发射频率显著提升,催生了对于新型卫星技术和载荷设备的紧迫需求,为降低成本、提高
效率,行业亟需采用先进材料、优化制造工艺。商业航天产业链相关专业测试作为关键一环,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
热真空试验系统、极端环境多应力环境试验系统等需求不断增加,成为推动商业航天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
在电子信息领域,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不断深化与升级,正深度融入各类消费电子、通讯电子产品
中,推动消费电子产业向着智能化、集成化和高端化方向稳步迈进,研发需求的增加及对品质和性能的高标准要求,将
进一步拓展集成电路检测市场。同时,智能驾驶技术及车联网的快速普及,汽车芯片需求不断增加,对汽车电子系统的
安全性与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汽车电子检测领域带来了诸多机遇与挑战。
2、行业政策
近年来,国家财政科研支出和企业研发投入的不断增长,推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电子电器、海洋工程装备及高
技术船舶等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战略性行业稳步发展,工业化产品制造水平不断提升,拓宽了环境与可靠性试验设备
下游的应用领域,并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同时,为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强化智能制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实现国产替代,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国产设备科研开发和科技创新政策,大力实施
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江苏省亦推出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包括加强关键核心技术
攻关、搭建创新平台载体、加强
创新示范应用、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推动设备更新升级、梯度培育优质企业、强化标准
支撑引领、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健全产业服务体系、深化区域与国际合作等十项重点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以高端、精密、智能为发展方向,推动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下游应用领域的
拓展、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国家政策的保障为公司环境与可靠性试验设备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检验检测是国家质量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服务产业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引
领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求加快建设质量强国。
2023年 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工作中长期纲领性文件《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
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掀开了新时代建设质量强国的新篇章;2023年 6月 30日,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可
靠性提升实施意见》,提出到 2025年大幅提升可靠性试验验证能力,到 2030年 10类关键核心产品可靠性水平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我国制造业可靠性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正式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深化科
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
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工作任务,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
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
来产业;加快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大力发展智能网联
新能源汽车、
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
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聚焦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共性技
术服务、中试验证等重点环节,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3、公司行业竞争力
公司研发生产的环境与可靠性试验设备属于试验机领域内、机电仪一体化的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国家重要的基础科
研生产配套装备,具有技术密集型特点,且制造环节中需要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长期的生产工艺积累及大量经验丰富
的技术人员作为支撑,因此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高。历经七十余年发展历史,公司多年来紧跟下游行业的技术发展和需
求变化,始终坚持把自主研发放在极其关键的位置,拥有了全面、充足的技术储备和持续创新的研发能力,形成了较为
完整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链条,满足不同行业的多样化需求。公司将与产业链上下游携手并进,以积极开放的
心态应对挑战。每年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并在设备原有智能化的基础上,加大力度集成创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项目,
为公司的业务发展提供了显著的技术优势。
公司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业务依托环境与可靠性试验设备长期积累的技术研发实力和优秀的技术人才团队,通过
试验技术与试验方法的研究,指导试验方案设计,包括大量的特殊夹具设计、有限元分析、方案设计、试验现场实施技
术支持等,公司在构建环境试验平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2019年公司通过收购上海宜特,踏入集成电路第三方检
测服务领域,将公司可靠性试验服务的检测范围向源头拓宽至电子元器件乃至材料的级别。公司在集成电路测试行业的
优先布局完善了公司全产业链检测服务能力,并获得了人才、设备、技术、渠道及规模的优势,为公司在集成电路测试
领域的竞争优势提供了保证。为全面满足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通信、电子及其他制造工业等下游客户测试需求,公司完
成
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中心扩建项目、无线通信产品认证测试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司试验服务能力,把握行业
发展契机,开拓新市场,打造发展新驱动,增强公司综合市场竞争力。公司具备覆盖芯片-部件-终端及整机产品的全产
业链环境与可靠性试验验证及综合分析能力,可为集成电路、商业航天、航空、船舶、核电、汽车、储能、通信等诸多
行业提供一站式技术服务,凭借专业的试验技术能力及高准确性的试验水平,不仅为各行业产品质量与可靠性保驾护航,
更为培育新兴产业及推进数字化技术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业务
公司是一家工业产品环境与可靠性试验验证与综合分析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环境试验设备的研发和生产,
及为客户提供从芯片到部件到终端整机产品全面的、全产业链的环境与可靠性综合试验验证及分析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业务如下:
1、设备制造
公司设备制造业务属于试验机领域内的
高端装备制造业,设备主要用于模拟力学、气候及综合环境条件,以考核产
品在使用、运输、储存中主要环境因素作用下的适应性能。主要分类如下: (1)力学环境试验设备
可模拟振动、冲击、跌落、碰撞等力学环境条件。
主要产品包括通用型电动振动试验系统(DC系列)、高加速度电动振动试验系统(DH系列)、大位移电动振动试验系统(DL系列)、大台面电动振动试验系统(DT系列)、多激励多轴电动振动试验系统、振动离心综合试验系统等。
该类设备根据其激振力产生的方式不同,主要可分为电动式、液压式及机械式三种。
(2)气候环境试验设备
可模拟温度、湿度、高度、光照、盐雾、雨雪、沙尘等气候环境条件。
主要产品包括高低温(湿热)试验系统、温度冲击试验系统、步入式试验系统、整车试验系统、高加速寿命试验和
应力筛选系统、热真空试验系统、低气压试验系统、日照模拟试验系统、(复合)盐雾试验系统、淋雨试验系统、沙尘
系统等。
(3)综合环境试验设备
可模拟“温度+振动”,“温湿度+振动”,“温湿度+摇摆”,“温湿度+振动+低气压”,“温湿度+盐雾”,
“温湿度+光照”,“温湿度+噪声”等综合环境试验条件,设备同时根据需要可满足防爆、灭火等相关定制需求。
主要产品包括一体化振动-温度二综合系统、一体化振动-温度-湿度三综合环境试验系统、一体化振动-温度-湿度-低
气压四综合环境试验系统、大型多综合多功能整车舱、可吸收电磁波综合环境可靠性试验系统等。
(4)分析测试系统及传感器
主要用于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和振动测试。
主要产品包括振动速度传感器、振动位移传感器、电荷放大器、振动加速度计、冲击加速度计、振动校准仪、振动
信号测试与分析系统、模态激振器等。
2、试验服务
公司试验服务是以环境试验设备生产制造技术和研发技术的优势为依托,并围绕公司服务工业产品质量与可靠性这
一业务主线深化专业门类,为客户提供从试验设备需求到试验方案设计及试验服务的一体化环境与可靠性综合试验服务
解决方案。主要分类如下:
(1)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
通过模拟各类物理环境、气候环境、化学环境、电磁环境、空间环境等试验条件,提供贯穿产品的设计、研制、批
产、使用全周期的试验服务,保证并提升产品的环境适应性和使用可靠性要求。
主要服务内容包括提供振动、冲击、跌落、加速度、倾斜摇摆等力学环境试验,温度、湿度、盐雾、霉菌、砂尘、
淋雨、低气压、太阳辐射、空间环境、积冰冻雨等气候环境试验,以及各类综合环境试验;环境应力筛选、可靠性研制、
可靠性强化、高加速寿命等可靠性试验;电磁兼容试验;静力、疲劳、电性能等材料性能测试;六性评估等。
(2)集成电路验证与分析服务
为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全产业链提供工艺芯片线路修改、失效分析、可靠性验证、晶圆微结构与材料分析、
工程批晶圆切割、封装引线、植球等一站式分析与验证技术服务。
主要服务内容包括高倍电子投射扫描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微结构观察、能谱仪成分分析、双聚焦离子束精细切割、
各种显微试片制作、纳米级微结构等材料分析;非破坏性失效分析、电性失效分析、先进工艺芯片物理破坏性分析等失
效分析;高、中、低功率芯片寿命与早夭期试验、设计可靠度、封装可靠度、板阶可靠度、车规芯片可靠度验证等可靠
性测试。完整覆盖集成电路从设计开发到量产所需的工程技术服务。
(3)电子电气测试认证服务
主要为电子电气产品在研发生产及市场准入阶段提供电磁兼容、辐射安全、天线性能、射频性能、电气安全、行业
认证、HDMI接口认证等全面的强制性和自愿性测试认证服务。
主要服务内容包括射频性能(蜂窝通信及蓝牙/WIFI RF)、协议性能(蜂窝通信 Protocol)、卡接口性能(SIM)、卫星辅助
定位(A-GNSS)、天线接收(TRP)和发射性能(TIS)、辐射安全(SAR/MPE)、电磁辐射(EMI)和电磁抗扰(EMS)、安规(Safety)、
行业类测试(蓝牙、WiFi Logo认证等)、HDMI CTS1.4/2.0/2.1认证、多国转证(ITA)等。
(4)软件测评服务
综合运用软件测试黑盒、白盒专业测试技术与方法,结合公司装备实验综合测试的优势条件,实现对软件系统从源
代码到完整复杂系统的全覆盖测试,深度挖掘潜在的各种缺陷,为保障和提高装备软件及系统的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
提供有力的支撑。
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第三方软件测评服务业务;软件研制过程中全寿命周期的专业技术咨询服务;信息化设备、软硬
件综合设备、电子产品与通信设备性能等综合测试和竞优测试服务。
公司试验设备及服务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下游客户主要分布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
新能源产品、轨道交通、航空
机载、航天、船舶、
机器人、石油化工等行业。
(三)经营模式
公司以“环境试验设备的研发优势、制造技术以及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满足客户的试验设备需求、提供试验设
计方案、创造一体化的环境试验服务”为宗旨,以“理解行业、研读标准、搭建平台”为工作方针,通过试验设备和试
验服务两大主营业务,经技术研发、自主创新、市场营销、过程控制、售后服务等环节持续扩大公司业务规模,提升盈
利水平。
(四)业绩驱动因素
在内部经济复苏与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并存的背景下,公司坚定践行“聚焦主业、双轮驱动、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
的战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在专业领域精耕细作,专注提升工业产品质量可靠性,助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随着
宏观经济逐步回暖,公司积极把握市场机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开展,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业绩实现了增长。报告期内,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 95,208.28 万元,同比增长 8.16%,其中:试验设备收入 30,979.98万元,同比增长 6.32%;环境与可
靠性试验服务收入 48,742.55万元,同比增长 5.75%;集成电路验证与分析服务收入 15,485.74万元,同比增长 21.01%。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1,728.42万元,同比增长 14.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11,425.18万元,同比增长 20.72%。
1、试验设备
公司继续加大力度集成创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项目、环试+性能综合测试系统,研发方向以热真空、低气压、液压
类、综合类、传感器、分析测量类产品为重点,持续强化技术储备能力。针对
新能源、商业航天、无人机、集成电路等
行业的快速发展及技术的迭代更新,公司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坚持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以满足客户多样化需
求。同时公司以“苏试”品牌为纽带,进一步推动融合与裂变工作,助推信息共享互通赋能增效,拓展售后服务市场,
以市场+售后统筹协调,深度激活客户资源。此外公司强化内控体系建设,健全客户分级管理制度,深化业务全流程管理
监督,保证业务的合规性与效率性,并优化销售业务绩效考核指标,将风险防控纳入考核体系,有效提升了内控执行效
能,为长期稳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试验服务
(1)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
公司坚持做精做强细分行业检测能力,持续布局新兴领域,加速新质生产力业务孵化,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
不断强化技术研发能力,继续保持环试专业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聚焦新兴产业赛道,丰富试验检测能力。深入探索商业航天、航空装备、智能
机器人、
新能源等领
域,扩展空间环境测试、航空在线检测、汽车材料测试、能源系统类试验、EMC测试等专项试验能力,并加大重点行业
市场推广力度,强化客户管理效能,加快项目实施落地进程,依托工业产品全产业链一站式环境可靠性验证测试分析服
务平台,为客户提供高品质服务。
深化校企联动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公司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上海理工大学、西华大
学航空航天学院等高校搭建研学交流平台,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产学研实习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等多种方式,开展航
空航天、
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技术课题研究立项及重点专业学科战略合作,将研究课题和公司技术研发紧密结合,强化双
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联动效能,促进技术创
新和成果转化。
加强内部管理,贯彻降本增效和精细化管理策略。公司继续推进实验室信息化建设,优化组织架构,推动资源合理
整合,进一步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优化人才结构,激发团队活力,提升工作效率。
(2)集成电路验证与分析服务
立足行业发展趋势及公司自身实际,公司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建置体系,完成了深圳实验室扩建,将立足深圳、辐射
粤港澳大湾区,聚焦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领域,以全新的空间承载更高标准的技术研发与服务体系;深化产能与资源
协同作用,成立汽车电子可靠性验证中心,推动集成电路三地实验室实现产能优化与技术能力对齐,并积极参与多项行
业团体标准的起草和制定,为客户产品赋能;继续加快市场开拓步伐,增强市场推广能力,积极组织参与相关行业技术
研讨会、展览会等,巩固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全力推进新增产能释放。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行业地位优势
公司是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及仪器仪表协会试验仪器分会的副理事长单位,亦是全国试验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振
动试验设备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是全国振动冲击转速计量技术等多家委员会的会员单位;下属多家子公司是各领
域主要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理事单位或会员单位,是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主要起草者之一。公司及子
公司组织或参与制定我国振动、冲击、碰撞、温度/湿度/振动三综合试验等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的相关标准,累计已主
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 53项,行业标准 17项,为我国环境可靠性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公司的行业地位为公司构建了显著的竞争优势,是公司长期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优势
公司始终秉承以技术引领市场、以创新创造需求的理念,通过对试验需求的深入理解及公司自身持续深耕研发创新,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链条。基于下游行业发展及客户需求,公司以环境试验设备生产制造与研
发的技术优势为依托,围绕服务工业产品质量与可靠性这一业务主线内生外延,服务能力拓展至环境与可靠性、电磁兼
容、性能测试、材料测试、集成电路验证与分析、电子电器测试认证、软件测评、外场试验等,形成了从芯片-部件-终
端及整机产品的全产业链环境与可靠性试验验证及综合分析能力,聚焦汽车整车及零部件、
新能源、商业航天、航空、
集成电路、船舶与海洋工程、核电、电子通讯、人工智能、轨道交通、医疗器械等领域,为客户提供贯穿产品设计研发、
工艺优化、材料选型、测试验证、技术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平台。
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能够有效打破产品各环节技术服务的壁垒,节约客户的沟通成本与时间成本,同时公司通过
不同测试服务技术的互联互通,系统性把握产品技术特性,可为客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整体解决方案,助力其产品质量
提升、研发周期缩短。产业链各环节的高效协作,亦是构建差异化竞争壁垒的关键,有利于强化公司内部资源协同联动,
提高了整体运行效率和技术服务能力,推进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而提升客户粘性与信赖度,为业务拓展奠定坚实基
础,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三)商业模式优势
公司构建了试验设备及试验服务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独特商业模式。公司依托长期积累的技术研发实力和优秀的
技术人才团队,通过试验技术与试验方法的研究,指导试验方案设计,包括大量的特殊夹具设计、有限元分析、方案设
计、试验现场实施技术支持等,环试设备几十年的研制技术积累,在构建环境试验平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反之,公司
从半导体芯片到整机级产品的全产业链、“一站式”环境可靠性验证与综合服务平台在为客户提供服务过程中积累的试
验技术和经验,牵引和指导制造领域不断研发出能满足客户对新试验方法及试验技术需求的、技术先进的试验设备。
公司试验设备制造与试验服务的融合既体现在技术上的相互引领,又体现在业务上的互相促进:试验设备的客户基
于对公司技术实力的了解和信任,以及其自身实验室规模和试验人才的限制,会由试验设备需求延伸至试验服务需求;
而公司的试验设备研发和制造能力为公司试验服务业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配置齐全的试验设备,可以为试验客户
提供更科学、有效的试验方案和客观、准确的试验技术,客户在试验服务中基于对公司设备性能及技术实力的了解,亦
会将需求延伸至试验设备采购。
试验设备与试验服务的融合发展,以及产业链高效协同,构建了公司持续发展的独特优势。
(四)品牌认知优势
环境试验设备系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环境与可靠性试验的重要试验设备和计量工具,其设备单价
及性能可靠性要求较高。因此,试验设备的产品品牌和市场声誉对于客户的市场选择和设备制造企业的业务发展至关重
要。“苏试”试验设备持续受到客户、政府及科研机构的高度认可,并广泛应用于我国的航空航天、电子电器、汽
车、 轨道交通等国家重大工程及科研机构。
公司于 2015年获得“江苏省科技型
中小企业”、“苏州市转型升级先进民营企业”等称号。2016年公司荣获“全国机械工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2017年公司获评“2017年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18年公司获评“国家知识
产权示范企业”。2019年公司被工信部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020年公司获评“苏州市首批生产性服
务业领军企业”。2021年被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第四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名录。2022年获评工信部第七批制造
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2022江苏民营企业创新 100强。
“苏试”品牌所取得的荣誉和成就,及其所积累的卓越的市场声誉,为公司保持其行业地位及持续快速的业务发展,
创造了重要的品牌竞争优势。
(五)业务资质优势
公司为国民经济各领域客户提供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由于试验技术将对下游用户产品的研发和性能可靠性带来
重大影响,因此从事第三方实验业务的实验室需要获得权威认证机构颁发的资质,以获得试验客户的信赖和认可。
公司主要实验室子公司均已获得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颁发的实验室认可证书,并可在经认可的范围内使用“CNAS”国家实验室认可标志和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国际互认联合标志,以获得签署互认协议方国家和
地区认可机构的承认,并获得当地质监局颁发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CMA),该资质允许实验室向社会出具具
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 此外,公司下属实验室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资质认证,如中国船级社(CCS)产品检测
和试验机构认可证书、国家航空航天和国防合同方授信项目(NADCAP)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国际安全运输
协会(ISTA)实验室认证证书、供应商实验室认可证书、安全生产标准化证书、ESD静电防护管理体系认证、美国A2LA/FCC、加拿大 IC、欧洲 GCF/FT/CE、日本 MIC/JATE/VCCI等认证资质、TIMCO授权证书、Nemko授权证书、高通 Sub 6G Smart Transmit授权证书、特殊行业证书等。
上述资质既是公司实验室的试验能力和实验室管理流程符合相关国家技术标准的证明,也为公司试验业务的拓展和
长期发展带来重要的竞争优势。
(六)独立第三方实验室优势
随着我国工业化产品制造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对产品性能可靠性要求的不断提高,环境与可靠性试验在我
国具有广阔的需求和发展空间,试验需求和实施场所广泛分布在第一方、第二方及第三方实验室。公司环境与可靠性实
验室系依托公司强大的试验设备研发制造能力而建立的独立第三方专业实验室,与依附于生产厂商自行进行产品试验检
测的第一方实验室及检测供方生产产品的第二方实验室不同,独立第三方实验室的立场公正、试验技术可信度高、容易
获得交易双方的信任,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此外,相对于第一方及第二方实验室,第三方实验室的专业性强,能够吸
引行业内顶尖的科研技术人才,集中人力及资金资源购置先进的试验设备,并对试验方法和理论进行持续研究和改进。
我国目前专注于对社会公众提供环境与可靠性试验的第三方专业实验室数量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增长,随着
委托第三方实验室进行环境与可靠性试验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为公司试验业务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七)客户基础优势
公司自成立以来,长期专注于我国环境试验设备与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市场,并获得各领域专业客户的广泛认可。
公司现有数千家优质客户,主要产品和服务在下游客户的应用包含航天航空、特殊行业、汽车、轨道交通、船舶、电子
电器等众多领域。试验服务方面,在航空航天领域,公司的主要客户包括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客户;在汽车和
轨道交通领域,公司的主要客户包括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等客户;在船舶领域,公司主要客户包括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等客户;在电子电器领域,公司主要客户包括中国电子
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华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客户;在集成电路领域,公司主要客户包括
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地
平线征程(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高云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客户。公司坚实的客户基础为公司保持行业地位,
以及试验服务业务和试验设备新产品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和客户优势。
三、主营业务分析
概述
参见“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相关内容。
主要财务数据同比变动情况
单位:元
| 本报告期 | 上年同期 | 同比增减 | 变动原因 |
营业收入 | 990,852,365.63 | 916,695,741.19 | 8.09% | |
营业成本 | 575,848,110.58 | 503,787,309.69 | 14.30% | |
销售费用 | 72,822,462.08 | 68,483,637.55 | 6.34% | |
管理费用 | 113,861,273.78 | 115,204,703.81 | -1.17% | |
财务费用 | 15,338,040.58 | 17,268,656.11 | -11.18% | |
所得税费用 | 12,992,309.89 | 10,742,739.69 | 20.94% | |
研发投入 | 81,098,995.14 | 77,059,103.72 | 5.24% |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
流量净额 | 98,843,952.43 | 76,433,233.30 | 29.32% |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
流量净额 | -217,661,142.52 | -240,316,166.81 | 9.43% |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
流量净额 | -79,146,298.98 | -47,745,076.38 | -65.77% | 主要系收购少数股东
股权支付的现金增
加。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
增加额 | -196,766,876.79 | -211,830,782.74 | 7.11% | |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利润构成或利润来源没有发生重大变动。
占比 10%以上的产品或服务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 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 毛利率 | 营业收入比上
年同期增减 | 营业成本比上
年同期增减 | 毛利率比上年
同期增减 |
分产品或服务 | | | | | | |
分行业 | | | | | | |
电子电器 | 385,329,338.05 | 228,279,732.19 | 40.76% | 2.86% | 4.71% | -1.05% |
航空航天 | 147,301,826.64 | 76,958,278.74 | 47.75% | 46.24% | 78.34% | -9.40% |
科研及检测机
构 | 218,703,299.81 | 124,062,409.12 | 43.27% | 1.84% | 11.46% | -4.90% |
分产品 | | | | | | |
试验设备 | 309,799,838.36 | 227,526,257.32 | 26.56% | 6.32% | 13.52% | -4.66% |
环境可靠性试
验服务 | 487,425,543.83 | 219,593,193.48 | 54.95% | 5.75% | 7.64% | -0.79% |
集成电路验证
与分析服务 | 154,857,439.09 | 98,348,814.81 | 36.49% | 21.01% | 34.52% | -6.38% |
分地区 | | | | | | |
华北 | 183,404,971.27 | 114,697,489.10 | 37.46% | 17.51% | 49.89% | -13.51% |
华东 | 345,572,926.59 | 201,984,631.23 | 41.55% | 6.05% | 9.97% | -2.08% |
西南 | 120,715,601.86 | 57,886,700.70 | 52.05% | 3.30% | -4.93% | 4.15% |
中南 | 203,270,928.39 | 119,944,680.37 | 40.99% | 6.75% | 6.85% | -0.05% |
四、非主营业务分析
□适用 ?不适用
五、资产及负债状况分析
1、资产构成重大变动情况
单位:元
| 本报告期末 | | 上年末 | | 比重增减 | 重大变动说明 |
| 金额 | 占总资产
比例 | 金额 | 占总资产
比例 | | |
货币资金 | 621,256,744.88 | 12.44% | 812,454,691.00 | 16.14% | -3.70% | |
应收账款 | 1,389,876,253.66 | 27.83% | 1,265,726,509.32 | 25.15% | 2.68% | |
合同资产 | 32,263,634.22 | 0.65% | 35,888,015.68 | 0.71% | -0.06% | |
存货 | 429,718,757.13 | 8.60% | 376,993,609.67 | 7.49% | 1.11% | |
投资性房地产 | | 0.00% | 0.00 | 0.00% | 0.00% | |
长期股权投资 | 18,997,473.56 | 0.38% | 18,764,415.53 | 0.37% | 0.01% | |
固定资产 | 1,534,689,347.33 | 30.73% | 1,552,626,712.09 | 30.85% | -0.12% | |
在建工程 | 103,859,708.17 | 2.08% | 82,441,834.54 | 1.64% | 0.44% | |
使用权资产 | 221,968,630.70 | 4.44% | 241,971,868.68 | 4.81% | -0.37% | |
短期借款 | 731,374,153.61 | 14.64% | 632,269,418.03 | 12.56% | 2.08% | |
合同负债 | 121,070,408.12 | 2.42% | 144,367,374.68 | 2.87% | -0.45% | |
长期借款 | 246,900,000.00 | 4.94% | 110,870,000.00 | 2.20% | 2.74% | 主要系报告期
新增并购贷导
致。 |
租赁负债 | 213,918,520.41 | 4.28% | 230,676,018.09 | 4.58% | -0.30% | |
应付票据 | 5,507,028.83 | 0.11% | 2,803,521.69 | 0.06% | 0.05% | 主要系以银行
承兑结算的票
据增加。 |
应付职工薪酬 | 76,047,068.19 | 1.52% | 117,048,169.01 | 2.33% | -0.81% | 主要系上期应
付职工薪酬本
报告期支付。 |
应交税费 | 10,621,946.85 | 0.21% | 18,623,059.71 | 0.37% | -0.16% | 主要系上期应
缴税费本报告
期支付。 |
其他应付款 | 22,927,984.61 | 0.46% | 33,896,365.07 | 0.67% | -0.21% | 主要系上期代
理业务款项在
本期支付。 |
一年内到期的
非流动负债 | 200,223,794.66 | 4.01% | 143,485,249.59 | 2.85% | 1.16% | 主要系一年内
到期的长期借
款增加。 |
库存股 | 0.00 | 0.00% | 110,907,827.97 | 2.20% | -2.20% | 主要系前期回
购股票在本期
实施股份授
予,库存股相
应减少。 |
其他综合收益 | 1,560,285.31 | 0.03% | -39,240.95 | 0.00% | 0.03% | 主要系本报告
期其他权益工
具价值变动以
及外币报表折
算差额所致。 |
少数股东权益 | 272,950,018.94 | 5.46% | 470,988,259.65 | 9.36% | -3.90% | 主要系报告期
内收购少数股
东股权。 |
2、主要境外资产情况
□适用 ?不适用
3、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项目 | 期初数 | 本期公允
价值变动
损益 | 计入权益
的累计公
允价值变
动 | 本期计提
的减值 | 本期购买
金额 | 本期出售
金额 | 其他变动 | 期末数 |
金融资产 | | | | | | | | |
1.交易性金
融资产
(不含衍
生金融资
产) | | | | | | | | |
2.衍生金融
资产 | | | | | | | | |
3.其他债权
投资 | | | | | | | | |
4.其他权益
工具投资 | 6,681,326.5
0 | 285,802.57 | -
481,867.48 | | 1,000,000.0
0 | | | 7,967,129.0
7 |
5.其他非流
动金融资
产 | | | | | | | | |
金融资产
小计 | 6,681,326.5
0 | 285,802.57 | -
481,867.48 | | 1,000,000.0
0 | | | 7,967,129.0
7 |
投资性房
地产 | | | | | | | | |
生产性生
物资产 | | | | | | | | |
其他 | | | | | | | | |
应收款项
融资 | 42,880,660.
16 | | | | | | 3,624,923.6
1 | 46,505,583.
77 |
上述合计 | 49,561,986.
66 | 285,802.57 | -
481,867.48 | | 1,000,000.0
0 | | 3,624,923.6
1 | 54,472,712.
84 |
金融负债 | 0.00 | | | | | | 0.00 | 0.00 |
其他变动的内容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