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报]国盛智科(688558):国盛智科2025年半年度报告

时间:2025年08月27日 20:06:05 中财网

原标题:国盛智科:国盛智科2025年半年度报告

公司代码:688558 公司简称:国盛智科 南通国盛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5年半年度报告重要提示
一、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半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二、重大风险提示
公司已在本报告中详细阐述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有关内容敬请查阅本报告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四、风险因素”。

三、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四、本半年度报告未经审计。

五、公司负责人潘卫国、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卫红燕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王胜娟声明:保证半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六、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无
七、是否存在公司治理特殊安排等重要事项
□适用√不适用
八、前瞻性陈述的风险声明
√适用□不适用
本报告中所涉及的未来规划、发展战略、经营计划等前瞻性描述,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际承诺,敬请投资者注意风险。

九、是否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

十、是否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

十一、是否存在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公司所披露半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否
十二、其他
□适用√不适用
目录
第一节 释义..........................................................................................................................................4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5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8
第四节 公司治理、环境和社会........................................................................................................40
第五节 重要事项................................................................................................................................42
第六节 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61
第七节 债券相关情况........................................................................................................................64
第八节 财务报告................................................................................................................................65

备查文件目录(一)载有公司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 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的财务报表。
 (二)报告期内公开披露过的所有公司文件的正本及公告的原稿。
第一节 释义
在本报告书中,除非文义另有所指,下列词语具有如下含义:

常用词语释义  
公司、本公司、国盛智科南通国盛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南通协众南通协众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公司股东
南通齐聚南通齐聚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公司股东
精密机械南通国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公司全资子公司
国盛部件南通国盛机床部件有限公司,曾用名南通国盛铸造有限公司, 公司控股子公司
大卫精工江苏大卫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全资子公司
切尔西切尔西机器人自动化(南通)有限公司,公司控股子公司
科培机电南通科培机电有限公司,公司全资子公司,2025年3月已注销
传承钣金南通传承钣金有限公司,公司控股孙公司
盛联威南通盛联威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控股子公司,2025年6月 已注销
中谷实业苏州中谷实业有限公司,公司参股公司
中谷信息苏州中谷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控股股东潘卫国对外投资企 业,现已更名为苏州中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南通嘉盛南通嘉盛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公司实控人卫小虎对外投资及担 任总经理的公司
盛智盛江苏盛智盛科创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控股股东潘卫国对外投资 并担任监事的公司
南通智达南通智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公司全资子公司
国盛研究南通国盛机电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公司全资子公司
盛友行盛友行科技发展(江苏)有限公司,公司参股公司,实控人卫 小虎担任董事长、执行董事、总经理的公司,2025年7月已注 销
元、万元人民币元,万元
募投项目公司拟使用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进行投资的项目
本次发行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3,300万股人民币普通股(A股) 的行为
《公司章程》《南通国盛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章程》
《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中国证监会、证监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上交所上海证券交易所
报告期、本期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
注:本报告中若出现总计数尾数与所列数值总和尾数不符的情况,均为四舍五入所致。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一、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的中文名称南通国盛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中文简称国盛智科
公司的外文名称NantongGuoshengIntelligenceTechnology GroupCo.,Ltd.
公司的外文名称缩写GuoshengIntelligence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潘卫国
公司注册地址南通市港闸经济开发区永通路2号
公司注册地址的历史变更情况-
公司办公地址南通市港闸经济开发区永通路2号
公司办公地址的邮政编码226003
公司网址http://www.ntgszk.com
电子信箱gsipo@ntgszk.com
报告期内变更情况查询索引-
二、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董事会秘书(信息披露境内代表)证券事务代表
姓名卫红燕郭濮衔
联系地址南通市港闸经济开发区永通路2号南通市港闸经济开发区永通路2号
电话0513-856025960513-85602596
传真0513-856039160513-85603916
电子信箱gsipo@ntgszk.comgsipo@ntgszk.com
三、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变更情况简介

公司选定的信息披露报纸名称上海证券报(www.cnstock.com)、证券时报(www.stcn.co m)
登载半年度报告的网站地址http://www.sse.com.cn
公司半年度报告备置地点公司董事会办公室
报告期内变更情况查询索引-
四、公司股票/存托凭证简况
(一)公司股票简况
√适用□不适用

公司股票简况    
股票种类股票上市交易所及板块股票简称股票代码变更前股票简称
A股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国盛智科688558/
(二)公司存托凭证简况
□适用√不适用
五、其他有关资料
□适用√不适用
六、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一)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主要会计数据本报告期 (1-6月)上年同期本报告期比上 年同期增减(%)
营业收入646,032,364.89520,861,995.6224.03
利润总额92,040,353.1369,656,385.3232.13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2,048,576.1862,157,242.8632.00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 损益的净利润76,995,103.9857,682,055.6033.48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52,751,078.6444,013,758.5419.85
 本报告期末上年度末本报告期末比 上年度末增减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640,289,557.411,634,660,047.660.34
总资产2,178,289,869.352,146,869,722.601.46
(二)主要财务指标

主要财务指标本报告期 (1-6月)上年同期本报告期比上年 同期增减(%)
基本每股收益(元/股)0.630.4734.04
稀释每股收益(元/股)0.630.4734.04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 (元/股)0.590.4434.09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4.933.87增加1.06个百分 点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 产收益率(%)4.633.59增加1.04个百分 点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5.065.00增加0.06个百分 点
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说明
√适用□不适用
报告期内,利润总额较上年同期增长32.13%,主要原因是公司订单持续增加,产销量增加,营业收入增长所致。

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32.0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33.48%,主要原因是营业收入增长,毛利率提升所致。

报告期内,基本每股收益较上年同期增长34.0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较上年同期增长34.09%,主要原因是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带动每股盈利水平提升所致。

七、境内外会计准则下会计数据差异
□适用√不适用
八、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金额
√适用□不适用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金额附注(如适用)
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包括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的冲销部分87,755.15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但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 密切相关、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按照确定的标准享 有、对公司损益产生持续影响的政府补助除外607,400.00 
除同公司正常经营业务相关的有效套期保值业务 外,非金融企业持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产生的公 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处置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产 生的损益  
计入当期损益的对非金融企业收取的资金占用费  
委托他人投资或管理资产的损益5,413,465.60 
对外委托贷款取得的损益  
因不可抗力因素,如遭受自然灾害而产生的各项资 产损失  
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的应收款项减值准备转回  
企业取得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投资成本 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 公允价值产生的收益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子公司期初至合并日 的当期净损益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  
债务重组损益  
企业因相关经营活动不再持续而发生的一次性费 用,如安置职工的支出等  
因税收、会计等法律、法规的调整对当期损益产生 的一次性影响  
因取消、修改股权激励计划一次性确认的股份支付 费用  
对于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在可行权日之后,应付 职工薪酬的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  
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交易产生的收益  
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无关的或有事项产生的损益  
受托经营取得的托管费收入  
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收入和支出-181,199.57 
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  
减:所得税影响额873,870.33 
少数股东权益影响额(税后)78.65 
合计5,053,472.20 
对公司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未列举的项目认——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的项目,应说明原因□适用√不适用
九、存在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可选择披露扣除股份支付影响后的净利润□适用√不适用
十、非企业会计准则业绩指标说明
□适用√不适用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处行业和行业情况说明
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围绕客户的定制化需求,通过技术研发、方案设计、关键部件研制、软件二次开发与优化、系统集成、安装调试、售后技术支持等,提供智能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中高档数控机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以及装备部件。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为“C3421金属切削机床制造业”。

机床行业为装备制造业提供生产设备,数控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根据发改委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公司所处行业为“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2.1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项下的“2.1.4智能加工装备”。“2.1.4智能加工装备”由数控机床和智能基础制造装备构成,数控机床为公司当前的主导产品。

作为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数控机床是机械技术与数控智能化的结合,和智能生产线等智能基础制造装备共同构成智能制造装备中的智能加工装备,隶属于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智能制造装备能够显著提高制造活动的精度、质量、效率和稳定性,是为工业生产体系和国民经济各行业直接提供技术设备的战略性产业并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数控机床行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是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包括机械制造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加工、传输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检测监控技术、传感测控技术、软件技术等技术进行综合运用。不同类型产品功能特性各不相同,研究方法不尽相同。所以机床行业企业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新,并通过创新的技术管理和实施方法,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才能形成自有核心技术。

随着世界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精、高速、高效、高稳定性成为产品性能的主要衡量指标,构成行业现阶段的技术研发的焦点,大型化、智能化和复合化是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亦是先进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方向。精度决定了加工产品的质量,速度和加工效率决定了加工生产能力,稳定性则决定了装备性能的无故障保持能力。

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重点联系企业的统计:2025年上半年,机床工具行业完成营业收入4,933亿元,同比下降1.7%,降幅较一季度收窄2.5个百分点;其中金属切削机床营业收入887亿元,同比增长13.8%。实现利润总额93亿元,同比下降37.6%,降幅较一季度收窄28.1个百分点;其中金属切削机床利润总额56亿元,同比增长33%。金属切削机床产量40.3万台,同比增长13.5%。

2025年上半年,重点联系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5%,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4%,亏损企业占比为26.9%。金属切削机床产量、产值同比分别增长2.4%、9.8%;新增订单、在手订单同比分别增长3.1%、7.8%。

2025年上半年,随着“两重”建设加快推进,“两新”政策加力扩围,部分用户行业的有效投资持续扩大,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4.5个百分点,拉动机床主机市场需求持续回暖。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增长,带动机床工具商品出口的持续增长。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消费电子等领域的高端需求促进了机床工具行业市场需求的结构升级。在各项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机床工具行业的整体运行持续恢复,第二季度的表现更加平稳。

(二)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1、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作为国内先进的金属切削类中高档数控机床以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提供商,主要围绕下游机械设备、精密模具、汽车、工程机械、工业阀门、新能源、轨道交通、民用航空、石油化工、风电、半导体、船舶、自动化及机器人等领域的客户的应用场景和个性化需求,提供包括技术研发、方案设计、关键部件研制、软件二次开发与优化、系统集成、安装调试、售后技术支持等环节在内的智能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形成了数控机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装备部件三大系列产品。

(1)数控机床
公司的数控机床产品主要为金属切削机床,品类丰富,具有高精、高速、高效、高稳定性的性能特点,并能结合下游客户的应用场景,实现大型化、智能化、多轴化、复合化加工,属于行业内中高端产品。

数控机床是目前公司最主要的产品,典型产品包括五轴联动立式加工中心、五轴联动龙门加工中心、高速高精立式加工中心、高速高精龙门加工中心、精密卧式加工中心、卧式镗铣加工中心、大型复杂龙门加工中心、五面体龙门加工中心、动柱、动梁龙门加工中心、车铣复合数控机床、双面动柱卧式加工中心、五轴卧式加工中心等多种产品系列。


名称示例技术特点典型应用
高精 高速 立式 加工 中心 解决轻质材料高精度 高效率加工需求,有效 提高轻质材料加工的 金属去除率广泛应用于新能 源行业、半导体行 业的轻质材料加 工
五轴 联动 立式 加工 中心 解决小型复杂零件多 方位多角度加工,有效 减少工序复杂问题,在 该设备上可一次装夹, 完成全部加工,效率提 升的同时,针对特定复 杂曲面还能够进行五 轴联动加工小型精密模具、叶 轮、叶片、生物医 药、复杂刀具制造
流量 型龙 门加 工中 心 解决中大型焊接结构 件的高效率加工问题, 在设备上一次装夹,完 成五个面的加工,提高 效率广泛应用于新能 源、激光切割机等 行业的结构件高 效率加工
五轴 联动 定梁 龙门 加工 中心 解决大中型复杂零件 多方位多角度加工,有 效减少工序复杂问题, 在该设备上可一次装 夹,完成全部加工,效 率提升的同时,针对特 定复杂曲面还能够进 行五轴联动加工大型高精度复杂 曲面零部件,如民 用航空部件、大型 精密模具、轨道交 通、新能源装备、 机械制造、工程机 械等
五轴 联动 桥式 龙门 加工 中心 解决大型/重型零件复 杂曲面加工,有效减少 工序复杂问题,实现一 次装夹,完成全部加 工,五轴联动,提高了 加工效率具备复杂曲面特 征的大型/重型零 件,广泛应用于精 密模具、民用航 空、轨道交通、新 能源汽车等
五面 体龙 门加 工中 心 可解决大型箱体、阀门 类零件的精密加工,在 设备上一次装夹,完成 除底面外,其余五个正 交面的加工,提高效率航空、轨道交通、 新能源汽车、风电 及工程机械等高 端装备制造领域
双头 五面 体龙 门加 工中 心 解决大型对称布局零 件的高效率加工问题, 具备两侧同时加工、同 步性强的特点,实现高 速、高效率、高精度加 工工程机械行业动 臂、激光切割机行 业焊接底座等大 型对称布局零件 加工高效加工
大型 动柱 式五 面体 龙门 加工 中心 采用龙门框架移动式 结构,工作台固定,实 现大承载。龙门框架移 动采用双电机消隙+齿 轮齿条传动,配合精密 光栅尺,实现高速、高 精度运行民用航空、大型船 舶、轨道交通、工 程机械等行业大 型/重型零件的高 效率加工
大型 复杂 龙门 加工 中心 可解决超大型箱体、阀 门类零件的精密加工, 在设备上一次装夹,实 现四周加工,提高效率航空、轨道交通、 新能源装备及工 程机械等高端装 备制造领域
高速 高精 数控 加工 中心 解决小型复杂零件加 工工序复杂的问题,具 备较高的主轴转速和 加速度,实现高速、高 效、高精加工模具、新能源、半 导体、信息技术、 航空小零件等领 域
流量 型卧 式镗 铣加 工中 心 解决箱体类零件的四 周高效率加工问题,在 设备上一次装夹,完成 四周的加工,提高效率广泛应用于半导 体行业、风电行业 零件的高效率加 工
精密 卧式 加工 中心 机床整体结构紧凑、热 变形小、刚性高、精度 高,能够解决中小型箱 体结构零件(如发动机 缸体、新能源汽车副车 架等)的精密加工,同 时通过特定的结构,控 制设备热误差,保证批 量工件加工的一致性应用于复杂、工序 多、精度要求高、 经过多次装夹和 调整才能完成加 工的复杂零件,主 要服务于航空小 零件,汽车发动机 缸体缸盖、新能源 汽车、风电、自动 化装备制造等领 域
精密 卧式 镗铣 加工 中心 解决大型箱体、阀门类 零件的精密加工,在设 备上一次装夹,实现四 周加工,提高效率。同 时配合W轴实现深腔加 工民用航空、汽车零 部件、风电、油田 增产、油气一体化 装备、自动化装备 制造等领域
双面 镗铣 卧式 加工 中心 解决中小型对称布局 零件的高效率加工问 题,具备两侧同时加 工、同步性强的特点, 实现高速、高效率、高 精度加工机械行业对称箱 体、工程机械行业 基座等中小型对 称布局零件高效 加工
车铣 复合 数控 机床 一体铸造成型低重心 床身,拥有较大的防振 阻尼和较小的变形量, 为主轴箱、刀塔提供了 高刚性结构基础,可一 次完成车削、铣削、打 孔攻牙,可减少较多复 杂工序生物医药、民用航 空、新能源汽车零 部件领域
立式 车铣 复合 数控 机床 主轴采用高精密斜角 滚珠轴承,夹持定位具 有绝佳的径向和轴向 刚性精度;高级强化铸 铁一体成型,加大的 长、宽比例截面系数增 大,内壁加强网状肋 板。整体通过有限元分 析,进行最合理的结构 设计新能源汽车、石油 化工、工程机械、 能源行业、医疗机 械领域
(2)智能自动化生产线
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是基于主导产品数控机床性能、加工能力,结合客户的应用场景和制造需求,为客户提供包括数控机床等作业机构在内的智能化、成套化生产线一揽子解决方案和成套生产线,或根据客户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总体方案要求,提供关键工序解决方案以及相应的自动化单元或设备。

该类业务主要为用户提供成套生产线或自动化生产线中的智能单元。典型产品为发动机缸体缸盖、锂电池、光伏、高铁传动部件、汽车零部件自动化生产线及数控机床智能单元。另外,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机器人自动化焊接生产线及自动化搬运智能单元,为工程机械、叉车等智能制造领域客户提供全套自动化解决方案。


名称示例技术特点
发动机缸 体自动化 生产线 由桁架机器人将多台卧式加工中心 组成自动化生产线,替代传统的滚 道线,将操作工从十多人降低至一 人,降低用人成本。
发动机缸 体柔性化 生产单元 将三台立加品字形布局,配合中间 的关节机器人,组成缸体柔性化生 产单元,配置智能视觉识别系统、 自动检测系统,实现不同规格发动 机缸体的柔性化加工,提升生产效 率。
刀具自动 化加工生 产线 由桁架机器人将多台855立式加工 中心组成自动化生产线,替代传统 的辊道线,降低人工成本,实现全 自动化刀具加工,提高工作效率。 此生产线已经成熟运用于刀具自动 化加工行业,大大提高的了刀具加 工完成率。
卧式加工 中心FMS 柔性生产 线 生产线由两台以上卧式加工中心、 自动化立体库和MAS管理软件组成, 软件包括加工系统、物料储运系统、 控制与管理系统。可以提高设备利 用率,稳定产品质量。同时对生产 排程、订单管理调度、加工物料仓 储、刀具管理等都有较大提高,实 现精益自动化生产。
新能源汽 车配件自 动化加工 生产线 由双Z轴桁架机器人和三台立式加 工中心,搬运夹具,工件翻身夹具, 上下料链板线和安全围栏等组成的 自动化生产线。此桁架机器人运行 速度快,定位精度高,适用同时加 工两个工件的工况,能大大减少机 床等料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 工人劳动强度。此生产线已经成熟 运用于新能源汽配加工行业,大大 提高了零配件加工效率。
汽车配件 自动化加 工生产线 此工作站属于岛式结构,1台机器人 对应三台加工中心和1个进出料仓, 实现了机器人利用率的最大化,同 时实现了省人化作业。机器人运行 速度快,定位精度高,覆盖范围大, 可以在不同的工位进行快速切换; 双工位搬运夹具的运用,大大减少 了机床等料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配置有总控程序,实现了机床连线 和抽检刀具补偿功能,留有MES接 口,实现了车间的智能化生产。此 生产线已经成熟运用于汽配加工行 业,良好的设备设备稳定性和高效 的加工节拍,深受市场青睐。
工程机械 部件精加 工自动化 产线 此产线用一台关节式机器人和机器 人七轴对应四台立加和一台卧加, 能匹配产品的复杂加工工艺。产线 包括上下料辊道线,缓存台,翻身 机构,抽检机构等,提高了机器人 的利用率,同时实现了工厂的省人 化作业。机器人运行速度快,定位 精度高,覆盖范围大,可以在不同 的工位进行快速切换用,大大减少 了机床等料时间,提高了机床的工 作效率。配置有总控程序,兼顾了 机床连线和抽检刀具补偿功能。此 生产线已经成熟运用于工程机械部 件加工行业,良好的设备设备稳定 性和高效的加工节拍,深受市场青 睐。
镗床FMS 柔性加工 自动化产 线 此产线用一台堆垛机对应八台镗 床,堆垛机负责工序周转和上下料。 一台RGV对应六个缓存台及一个人 工上下料工位,实现人工集中上下 料和工件缓存。产线软件采用FMS 柔性制造系统,打通了生产排单到 自动化加工的全流程控制。极大提 高了机床的加工效率,减少待机时 间,使产品附加值更为突出。此产 线已经稳定使用,主要解决多品种 小批量加工场景。
(3)装备部件
公司的装备部件主要包括定制化机床本体、精密钣焊件、铸件、核心功能部件等。装备部件是智能制造装备产品的重要基础,公司在此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沉淀、优秀的制造工艺和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产品以性能好、品质高著称,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名称示例技术特点
全自动附 件头 全自动抓取、换头、换刀,实 现龙门加工中心的全自动立卧 转换加工,扩展立式机床的加 工范围、提升加工效率。
电主轴 电主轴系列产品扭力可达 100NM,转速可达20000转,对 应不同材料不同产品加工场景 的要求开发定制。特别在铝合 金、钛合金的高速、高精度、 高强度加工方面有显著优势, 应用于龙门加工中心、卧式加 工中心、五轴加工中心。
精密卧式 镗铣床转 台 0.001°分度,±5″定位精度, 承重从8T-20T可选。提升卧式 镗铣床的部件自制率,提升国 盛中高档数控机床的市场竞争 力。
直驱摇篮 转台 工作台直径650~800,旋转轴采 用力矩电机驱动,主要配件国 产化,避免卡脖子,同时提升 国盛五轴机床的市场竞争力。
精密卧式 镗铣床镗 轴组件 镗杆直径110/130/160、转速 2500/2000rpm,径向跳动 0.008mm。提升卧式镗铣床的部 件自制率,提升国盛中高档数 控机床的市场竞争力。
全齿轮减 速箱 通过液压自动换挡,实现两档 变速,整套减速箱系统简单可 靠。提升龙门加工中心的部件 自制率,提升国盛中高档数控 机床的市场竞争力。
直驱五轴 单摆头 AC轴力矩电机驱动+电主轴结 构,保证主轴高转速、转向高 精度,实现高精度五轴联动加 工。满足新能源汽车等铝质零 部件加工和复杂曲面模具加工 等场景要求。替代进口。
直驱五轴 双摆头 HSKA63/20000电主轴,A/C轴 采用力矩电机驱动,主要配件 国产化,避免卡脖子,同时提 升国盛五轴机床的市场竞争 力。
(三)主要经营模式
1、销售模式
公司的数控机床以经销模式为主,智能自动化生产线为直销和经销相结合的模式,装备部件对外销售均为直销。

(1)经销模式
经销商了解到客户需求后为公司提供客户需求信息,公司根据终端客户的需求形成解决方案并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达成销售意向,经销商与终端客户签署销售合同后,再与公司签订合同并下达订单,产品完工后由公司直接运送至终端客户处。

(2)直销模式
直销模式下,公司直接与客户洽谈、签订销售合同,并由公司将产品运送至与客户约定的交货地点。

2、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内容主要为产品生产所需的部件和上游材料,采取“以销定采+安全库存需求”的采购模式,公司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安排采购,同时结合市场销售预测情况、在手订单和安全库存需求等制定物料采购计划,请购获批后在《合格供应商目录》中选择供应商开展询价,采取择优的采购方式。

3、生产模式
公司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为客户定制化设计解决方案、采购原材料、组织生产。由营销部接洽客户,了解客户基本情况和具体需求,确定应用场景和方案;由技术中心、营销部、采购部、生产部、品检部共同确定包括关键技术研发、部件研制、系统集成等在内的具体生产计划,采购部据此编制物料明细单进行采购,生产部负责生产制造、安装调试,技术中心组织系统集成,品检部负责生产工艺监督和成品质量检测。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后明确用户的实际需求,根据需求进行展开,明确设计要求、部件要求、工艺要求、生产要求,进行多层次演绎分析,充分满足用户需求。另外,公司对部分成熟标准机型采用一定量备货的生产模式。

新增重要非主营业务情况
□适用√不适用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5年上半年,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复杂态势,全球经济形势不确定性依然突出。国内稳经济政策多措并举,中国经济在外部压力下展现出一定韧性。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公司围绕整体发展目标,积极应对拥抱变化,勇于破局创变,通过专业化聚焦细分市场,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全员推动成本管理,提升生产运营效率,上半年实现经营业绩量质双升。报告期内主要工作回顾如下:
1、多维度拓展市场,提升市场“专业化”能力。2025年上半年,公司加强销售团队建设,通过业务端“专业化”能力赋能市场,提升公司产品销售力。海外市场布局初见成效,建立和完善海外客户服务体系。业务策略支持和核心经销商区域优势发挥并举,深入空白区域经销商的开发,提升市场占有率。直销市场开拓成效显著,存量客户维护举措有效推进,增量市场客户层级提升。

2、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技术创新。巩固优势行业,聚焦细分市场,以高速、高切削率、高效、高精密产品为导向,重视行业客制化产品,围绕客户需求定制开发。产品结构重构,以成本分层产品、效率升级产品为主线,提升客户覆盖度。高端产品系列化,上半年高端五轴机、卧镗等产品增量明显。持续加大并加快对核心功能部件的研发,对五轴转台、五轴摆头等系列化研发试制和量产应用和验证,实现进口替代,提升五轴产品市场竞争力。

3、成本管理,构筑持续竞争力。2025年上半年,公司各部门、各子公司根据全年降本行动计划,通过设计优化、供应链优化、生态合作、质量提升、效率提升、工艺改进、服务提升、库存优化、细节完善、信用成本控制、风险管控等方面进行成本管理升维,推行全员成本管理和全过程成本管理,全集团降本增效初见成效。2025年上半年公司产品毛利率同比提升2.88个百分点。

4、优化产线布局,提升生产运营效率。2025年上半年,公司有序推进生产流程数字化改造,缩短交付周期,提升产品品质,提升生产运营效率。进一步优化产线布局,持续推进数控机床智能化生产基地各项目建设和实施,第三生产基地智能物流项目建设逐步实施;第一生产基地绿色智能化升级改扩建正式启动;第二生产基地机加工车间、生产过程流程化数字化推进及物流升级改造项目也有序启动。公司通过产线优化调整、工艺改进、制造流程优化,合理降低生产工时,提升了生产效率。

5、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提升治理水平。加强风险管控和防范,持续优化内控体系,完善内控制度,提升经营质量,提升公司治理水平,规范公司运作,推动公司稳健、长远、可持续发展。

(一)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4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0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8,204.8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00%;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699.5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48%;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21.78亿元,较期初上升1.46%;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16.40亿元,较期初上升0.34%。

(二)研发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3,270.46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06%,研发投入占比提升0.06个百分点。公司新获知识产权19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5项,外观设计专利7项,商标1项,CE认证1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拥有知识产权336项,其中发明专利73项,实用新型专利160项,外观设计专利73项,软件著作权11项,商标17项,CE认证2项。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巩固高端模具市场地位,针对日用品模具的高效率加工需求,开发了GMB2216L高速桥式龙门和GMB2216LX高速五轴桥式龙门。对现有模具行业优势产品进行升级,将面向大型模具粗加工/半精加工的GMB3525RH高速桥式五轴龙门(3+2)升级为GMB4030RH,扭距提高15%;将面向大型模具精加工的GMB2520LX高速桥式五轴龙门(五轴联动)提升至GMB2822LX,加工效率提升20%。

深度拓展民用航空市场,针对航空铝板材高去除率加工需求,开发了GMS3020L/5020L高速动柱龙门。针对复杂航空结构件的低成本加工需求,开发了CMF4028LX五轴龙门加工中心。针对航空叶片高效率加工,开发了DHM50X高速卧式五轴叶片机。

公司核心功能部件的研发和自主可控能力持续提升。报告期内,五轴龙门用单摆头、双摆头、偏置式摆头批量交付用户,经验证达到同类型进口部件性能水平,有效保证加工中心产品质量性能并降低成本,提高了五轴加工中心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镗床全齿轮镗杆完成全系列产品开发,满足大切削量平稳加工、大孔径高精度产品的加工要求,促进镗床产品性能提升。随着核心部件产品型号的丰富,批量生产能力的提高,公司将努力实现核心功能部件完全进口替代。提升产品性能和竞争力,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非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指标变动情况分析及展望
□适用√不适用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适用√不适用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适用□不适用
(一)技术优势
公司拥有长达二十多年的机床制造历史,始终秉承工匠精神,在铸造工艺技术、精密零件加工技术、热处理技术、机床防护技术和传动技术等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积累了一批具有丰富设计和制造经验的高级技术工人,培育了一支研发人才和高级技师组成的专业研发队伍。坚持高精、高速、高效、高稳定性的产品开发战略,围绕下游客户的应用场景和个性化需求进行技术开发,先后在误差控制、可靠性、复合成套加工、高性能装备部件、二次开发与优化等五大智能制造装备关键技术领域积累形成核心技术,在金属切削数控机床领域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成功开发出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等高档数控机床并实现量产的新兴智能制造装备商,在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卧式镗铣加工中心、高精高速龙门加工中心、车铣复合数控机床等产品领域逐渐形成竞争力,努力推动五轴联动等高端装备国产化进程。

(二)装备部件制造优势
公司长期致力于高性能铸件、高品质精密钣焊件、功能部件开发,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装备企业提供配套的精密钣焊件和铸件,紧跟国际领先,不断提升高端制造水平,持续保持高端部件制造优势,具体体现在:一是公司基于自身装备部件设计、工艺和技术,与数控机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制造等前端协同发展,以高品质的基材、高性能的部件保障数控机床实现“高精、高速、高效、高稳定性”;二是公司自产自用的装备部件及核心功能部件占数控机床制造成本比例较高,通过减少外购环节以及优化自产部件配方、工艺降本,有效降低了数控机床采购成本,有利于维持较高的整体毛利率和盈利能力水平;三是公司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配套能力为原材料供应的及时性、生产的稳定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能够对客户定制化需求作出快速响应,装备部件产业链配套更凸显公司的效益优势,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三)客户优势
公司二十多年来一直深耕并专注于智能制造装备行业,致力于研发生产“高精、高速、高效、高稳定性”的产品,持续为国内知名制造企业以及全球领先智能制造装备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装备、配套装备部件和服务。公司在同国内外领先制造商客户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够辩证吸收其先进自身发展。同时公司专注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并根据客户应用场景,积极拓展下不同领域的应用市场,形成多行业较为广泛的客户基础。

经过多年的稳健经营和发展,公司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方面均已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与一批核心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四)管理优势
公司通过与全球领先智能制造装备企业的长期合作,学习和借鉴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持续开展质量与效率并重、兼顾成本控制的管理体系建设。在质量管理方面,公司基于ISO9001认证,建立了全面质量管控体系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推行卓越绩效管理,并已获得“南通市市长质量奖”。在成本控制方面,公司推行精益生产管理,通过严格执行成本控制管理制度并配合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实现从设计、采购、生产、检测到交货等各环节的全流程控制,形成了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在管理效率方面,公司组织结构力求架构扁平化,减少沟通层次,优化业务流程,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涵盖采购、生产、营销、办公等,在加快信息的传递、分析、反馈和共享的同时清理了传递障碍,为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支持和保证。

(五)服务优势
数控机床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售前,公司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团队深入业务场景了解客户需求,提供智能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产品与下游多样化、差异化的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对接;售后,公司为客户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客户熟悉设备操作,维护设备正常运转。公司建立了完善的技术支持体系,配备了专门的维修工程师,开通在线报修、在线技术咨询,确保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到达现场排查故障、解决问题。公司每年度安排机床大维保活动,针对主要客户机床售出2年内保修,可免费更换部分易损件,做到让用户无忧,公司专业、高效的服务能力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六)品牌优势
公司凭借创新的技术、稳定优良的产品质量、优质高效的服务,塑造了研发主导、技术先进的品牌形象,在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产品具有一定的品牌溢价。作为新兴金属切削机床民营企业的代表,公司已与国内外知名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能够掌握行业、产品前沿技术动态,及时了解和把握客户的最新需求,准确地进行技术工艺提升和产品更新升级,确保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先发优势。

(七)资金优势
公司自成立以来持续保持稳健的收款模式,现金流良好,信用级别高,银行授信额度充足,可以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公司拥有较强的资金优势,将有助于持续巩固经营质量,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适用√不适用
(三)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1、公司核心技术概况
作为先进的智能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贯彻供给侧改革与创新驱动型战略,紧贴下游技术革新、产品换代与产业升级需求,为客户进行总体设计、二次开发、关键零部件制造、系统集成、安装调试以及提供全周期服务。公司直击行业技术痛点,集中力量进行技术积累和攻关,改善了业内中低端企业依靠静态指标、被动设计和机械式组装进行研发生产的落后模式,形成了多项核心技术成果,并广泛应用于新品开发,形成一批高速、高精度、高效率、高稳定性的产品,实现了大型化、智能化、多轴化、复合化中高档数控机床以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定制化开发、生产,在中高端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主要覆盖中高档数控机床以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五大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即误差控制、可靠性、高性能装备部件、复合成套加工、二次开发与优化。前述五大领域系当今全球数控机床企业基于其产业链分工所形成的行业主要核心技术领域,其中,误差控制旨在提升数控机床加工精度;可靠性旨在提升数控机床运行稳定性;高性能装备部件主要研究机床制造的上游部件,是实现数控机床高性能的支撑与保障;复合成套加工主要包含单机复合与多机成套,旨在提升生产效率;二次开发与优化主要基于数控系统平台进行集成、开发与应用。

公司拥有“江苏省精密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科研平台,并被认定为“江苏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多项产品被评定为“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产品”(2024年、2023年、2018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3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9年度)、“江苏省高端装备研制赶超工程重点项目”(2019年)、“南通市首台(套)重大装备产品”(2023年、2020年、2018年、2016年、2015年)、“南通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南通市十大科技进步民营企业”(2020年)、“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20年)、“科创板硬科技领军企业”(2023年、2021年)、“江苏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1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2年)、“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先进会员‘产品质量十佳’企业”(2023年、2022年)、“2022年度高质量发展科创新锐企业”(2023年)、“江苏瞪羚企业”(2024年)等,整体技术水平和产品的性能、质量处于国内先进地位。

2、核心技术情况及技术先进性
(1)误差控制领域
精度是数控机床性能的核心指标之一,分为几何精度、精加工精度、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加工精度是数控机床追求的最终精度,亦是上述精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通过相应的误差来描述。精度误差的产生存在多种原因,包括几何误差、运动误差、热误差等。

①几何/运动误差控制领域
数控机床的几何误差是指由机床零部件的制造和装配不精确导致的误差,是数控机床加工的主要误差源之一,可能以准静态方式稳定产生误差,也可能通过影响机床的动态性能产生多样态误差。运动误差则是由数控机床加工产生的力的综合作用导致的各种误差,如切削力导致的刀具、工件、部件等变形,从而使实际切削位置和理论切削位置发生偏移而产生的偏差,亦或者撞击对机床滑动单元发生干涉、撞击,以及加工过程中的振刀、多轴加工过程中的轴偏差。

目前行业内提高数控机床加工精度有两种基本方法:误差防止法和误差补偿法。误差防止法是指通过提高机床制造和装配精度及设计精度、机床零部件的制造精度和安装精度、优化机床结构、辅助部件等方法来提高机床精度;误差补偿法是指使用软件技术,通过分析、统计、归纳及掌握原始误差的特点和规律,建立误差数学模型,进行人为误差补偿,从而减少加工误差。

公司同时拥有误差防止和误差补偿相关技术,在误差防止方面,通过误差分离、多轴联动、静态精度优化、刚性强化、应力减弱、集成重构、平衡控制等多种方式,大幅提升了机床的机床结构和集成的静态性能,增强了动态精度保持能力;误差补偿方面的代表性技术有:为防止加工过程中因重力产生的变形,设计出预变形的补偿方式,通过对加工过程的重力、拉力、支撑力等受力分析,合理设置箱体组件预变形,并创造性地开发出分段精磨,形成台阶机构预变形,加工时利用滑座滑块和牛头形成作用力,保证每个位置点都能对干扰力进行补偿,保持加工的精密性。

误差防止方面,2025年,公司研发了一种导轨检测装置,该装置主要针对龙门滑枕的线轨安装检测。传统的做法通过机加工精度保证、三坐标检测来对滑枕两侧线轨的安装精度进行检测,只是保证了单件的精度,无法对装配后的综合误差进行检测。通过自研的导轨检测装置可以实现装配后综合误差的检测,防止几何误差的产生。(专利号:2024116511142)②热误差控制领域
热误差主要是由于自身加工过程中机床本体及外部环境的温度变化引起的,热源包括驱动马使得刀具和工件之间产生位置误差,影响加工精度。热位移一直被业内认为是“机床的秉性”,是制造装备在连续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最容易导致热变形误差的机床部件是主轴和滚珠丝杠副。

公司通过对主轴、传动件、横梁等装备组成部分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用,通过强制冷却、高效循环、位移控制、变形抑制等方式,增强了加工中心等装备的散热和温度控制能力,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工作过程中摩擦导致温度变化而使加工出现误差的情况,有效保证了机床在连续工作时能够实现较高的精度,客观上提升了产品的工作效率。

公司在精密模具加工领域研究并应用多年,精密模具加工对工件表面光洁度要求非常高,通常采用球头刀加工工件,刀具更换频率少,连续加工时间长,对机床的热稳定性要求特别高。公司针对精密模具加工机床的热误差的抑制和补偿的关键技术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在热误差抑制方面,通过对机床整体结构部件进一步优化,采用中挂式结构,有效分散热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同时结合配置的调整,对主要传动件采用中心冷却/螺母冷却来抑制发热源,并根据客户应用场景优化油冷机的控制方法等;对于无法抑制的热误差,通过在主轴附近布置温度传感器,采集相应的机床温度场景信息,反馈到误差补偿系统,以实现对热误差动态实时补偿;通过硬件部分的热误差控制,结合软件部分的动态实时热误差补偿技术,将加工中心垂直轴热伸长控制在0.02mm以内。

2025年上半年,热误差控制方面,公司研发了一种特种加工机床用高散热主轴箱。特种加工机床主要应对难切削材料的加工,抑制主轴箱发热是关键控制点。通过在主轴箱上设置冷却箱、降温板等机构,不仅确保了降温的均匀性,还有效提高了降温的效率,减少主轴箱发热对机床本体精度的影响。(专利号:2024114826186)
③自动在线检测技术
公司拥有数控机床产品的自动无损在线检测技术:实现大量程自由曲面的高精度测量方法,实现了大量程自由曲面的高精度无损测量。在数控机床设备工作的过程中,该技术能够准确快速找准工件位置并自动设定坐标系;对循环中的工件进行检测,自动纠正刀偏量;确认柔性加工中的工件及夹具;实现夹具和多轴联动中旋转轴的设定;相对传统检测技术大幅降低对工具、部件以及加工精度本身的消耗。

该项技术的先进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软件计算,自动纠错,可靠性和精度都大幅提高,并且可以通过软件计算在大数据层面提供过程反馈,减小变化;二是改善了过程控制,在机检测工件动量,及时反馈,减少外机检测的辅助时间,减少人为因素,提高生产效率,并且由于工件找正或检测的过程中,机床防护门都处于关闭状态,保证了操作人员的安全性。

(2)可靠性领域
智能制造装备是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重要支撑,客户对其拥有较高的可靠性诉求。智能制造装备运转过程中一旦出现性能不稳定或突发故障,将导致产品品控失效、停工、检修等,给企业带来直接损失。因此,智能制造装备本身良好的质量、稳定性,也是研发制造商在中高端市场内立足、树立品牌价值不可或缺的条件。产品可靠性技术水平通常以精度保持年限和平均无故障时间两项指标作为衡量依据。

公司一方面针对数控机床的主运动和给进运动进行可靠性设计,通过对主轴、刀库、床鞍等装备主体或主要部件进行结构优化设计,提升了性能保持能力和切削效率,降低故障出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基于多年一线研发制造、技术支持经验积累的案例、反馈与数据,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可靠性分析体系,持续对多种辅助系统和加工细节进行针对性优化,从多方面降低故障率,提升智能制造装备的稳定性、安全性、环保性与人性化程度,保障了下游制造活动的持续性。

公司针对前期销售的中高端产品发生的影响设备可靠性的共性问题进行了专项攻关,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如针对五轴龙门的A/C双摆铣削头在旋转过程中,线路容易缠绕影响可靠性的问题,已开发出一种用于改进正负360度旋转管线的升降机构,该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针对由于客户毛胚余量不一致导致的切削量过大,损坏主轴的问题,已开发出一种预防主轴切削量过大导致主轴电机过载的保护方式。该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针对卧式机床双交换机构在客户超承载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运行抖动问题,已开发出一种拖拉式交换机构防抖装置,确保即使是在客户在超承载运行过程中也不会出现抖动,提高工作台交换的稳定性、可靠性。

公司研发一种非固定刀位控制刀库自动按刀位顺序排刀的方法,避免了出现乱刀或者人工将刀库中的刀取出后,出现刀位上的刀无法确认是几号刀的情况。通过该方法无需乱刀后将刀库中的所有刀具重新排刀,只需要执行自动排刀后将错误的刀具拔出交换,大幅提高使用效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专利号:2024113941261)
随着机床自动化的普及,对机床各部件的稳定性要求不断提高。比如机床的主轴拉刀、打刀机构,常规的拉刀、打刀机构已无法满足自动化线的频次需求。公司研发了一种高稳定的夹紧放松机构,通过在机构里增加导向轴与拉杆链接并在导向轴里增加凹槽,锁定球体位置,减少夹紧放松机构的移动,提高机构整体稳定性,满足自动化线高频次的拉刀、打刀需求。(专利号:2024117074294)
(3)高性能装备部件领域
公司是国内精密钣焊件、铸件等装备部件领域技术先进的供应商,长期围绕部件设计和生产积累了一批核心技术,相较国内智能制造装备行业企业拥有优质的高性能精密钣焊件、铸件、功能部件研发、生产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从部件到解决方案的技术模块化开发体系,通过装备开发推动部件升级,部件升级促进装备开发,实现了研发的纵向联动和装备部件的进口替代。钣焊件应用焊接机器人与拼点工装的综合运用,针对数控机床内防护钣焊件在成型工序采用柔性机械臂,多角度抓取成型产品,保障了产品的一致性,解决了机床内防护密封性能,提高了焊接效率、焊接的美观度、减少了焊接变形。

公司数控机床钣金均为自制,公司针对精密钣焊件方面围绕机床绿色环保、高效、降本等方面,结合客户应用场景,采用新设计、新工艺、新方法等思路,如新设计对冷却液多重过滤水箱、增加油水分离装置及自带清洁过滤桶的高压过滤水箱,以延长机床冷却液使用寿命并减少冷却液排放,保持客户使用现场整洁和环保;采用型材制作的型材排屑机,解决制作过程中的折弯难点并减少制作人工,大大提高效率,同时也减少对机床运转时排屑过程的磨损,延长排屑机使用寿命;公司排屑器产品不断升级为复合排屑机、反冲滚筒刮板排屑机,大大提升数控机床自动排屑效率。新工艺“一种防水防尘弯曲工艺”,不再依靠传统的打胶和满焊的方法,增加“迷宫式结构”,既没有焊接变形也不增加制作成本,解决了机床安全防护的防漏、防尘问题;公司成立了钣焊件“技师委员会”,专门针对机床安全防护钣金的设计进行改进,对材料的厚度、规格整合、不同型号相同功能部位的零件进行制作工艺整合、选配小件种类通用化整合,以提高机床钣金的制作效率提升产能,同时也降低因原材料成本上升带来的影响。尤其是钣金的外观和钣金的表面防锈处理也直接影响着机床的使用寿命。

在铸件技术方面,公司紧密围绕配料、熔炼、浇注、塑形、退火、抛光、填涂等设计、生产全环节进行研发,不仅掌握了有效的配方,还拥有浇注、填砂、模具拼接、高效涂覆等系列技术,能够根据下游需求进行高精度多规格专业定制,并使铸件产品不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较高的刚性和较低的应力、较小的变形量,实现抗拉伸、防刮耐磨,还具有良好的色泽和平滑均匀的外观。

公司在铸造新工艺方面,围绕铸件合格率、熔炼过程中的安全和熔炼效率,针对铸件熔炼过程中冷却水湿度、进出水流量和压力进行实时监控实施报警的技术改进。

公司经过多年的传承与积累,形成了较强的精密钣焊件设计、生产技术,通过精密钣焊件从单元制作到单元组装完成,再直接套装到机床上的全过程,实现了给机床“穿衣式”的精密钣焊件开发、生产配套。此外,公司通过编程、排版、套裁、成形角度及形状控制、工装优化等工艺改良技术,降低源设计材料浪费,减少工时,同时不降低产品的品质与外观。同时公司在钣金新工艺方面不断突破,如折弯刨槽工艺、校平工艺、不锈钢去毛刺工艺、镜面修复工艺等,减少精密钣焊件焊接变形,提升外观质量,并已全面应用于半导体洁净钣金件成形工艺上。

公司注重精密功能部件的设计研发,目前已经掌握直角头、万向头、齿轮箱、主轴单元、数控回转工作台等技术,并在相关领域加大投入,力求持续提升核心关键部件自产化率,增强自产智能制造装备产品性能,控制成本。公司通过高速主传动的高速运转特性的机理研究,不断实现工艺革新,提升了主传动组件的动平衡等级。

精密卧式镗铣主轴、大型精密转台、转台自动交换机构、全自动附件头、自动附件头交换机构作为高档机床的核心功能部件,目前国内主要依靠进口,但进口核心功能部件存在价格高、货期长、售服慢的问题,公司为满足自身中高档数控机床的批量生产,自主研发设计和制定制造工艺,并已掌握相关制造技术。

五轴机床在工序集成方面具有天然的结构优势,但五轴机床的核心部件,摇篮转台、五轴摆头国内没有完善的配套,基本依靠进口。公司通过多年的研发,结合自身在模具行业多年的经验积累,目前已成功研发出650/800两款摇篮转台、HSKA63单臂摆头、HSKA100双臂摆头,已通过厂内各项测试,并已在终端客户处进行应用场景测试。

随着加工自动化需求的提升,传统的机床附件头更换形式已无法满足客户对自动化、效率的需求。公司开发出一种全自动化安装、拆卸附件头的交换机构,实现了机床立卧复合加工切换全程无人工参与,且安装精度和稳定性远超过传统的更换结构。

在精密伺服传动部件方面,业内通行两类传统结构:伺服电机+滚珠丝杆传动、直线电机传动。

但是,前者中间连接环节较多,靠涨紧连接,易产生误差,而且长行程中丝杆旋转容易产生振动,影响精度;后者直线电机推力有限,仅适用于小型设备,成本亦较高。公司致力于改良与革新,开发出通过力矩电机直接带动螺母旋转的创新性传动部件,解决了前述两种结构的弊端。(专利号:202311252204X)
(4)复合成套加工领域
公司致力于通过应用刀具自动交换、多功能铣头、多主轴头、多回转刀架、多数控回转工作台等技术减少刀具装夹和工件重新安装定位,并推进镗铣一体、车铣一体、铣磨一体等复合切削装备研发。公司以一站式、一体化处理金属加工全工序为技术开发目标,其智能制造一体化解决能力并不停留在单体装备的工艺复合和工序复合,亦进一步集成各项技术,开发智能自动化生产线,力争在智能化制造活动中形成生产服务的闭环。公司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技术,主要是在自身金属加工数控机床具有较高性能的基础上,深度分析客户的应用场景,通过设计优化智能管控、机械动作、传输路径系统等进行设备集成,实现复杂材料加工、自动上下料、智能检测、自动清洗、精细化、节拍加速、工步精简、合格率提升、工序一体等技术目标。

公司紧贴下游行业需求,深入研究对称型工程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实现了传统加工工序的集成与整合,自主开发适合特定零件的多面复合加工中心,加工效率提升40%以上。

公司又针对大型缸体缸盖复合成套加工的自动化生产线的相关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深入了解客户应用场景,以解决客户痛点,攻克技术难点。大型缸体缸盖具有体积大、单件重等特点,每一面的加工均需花费大量的搬运和装夹时间,效率低下,且无法向常规缸体缸盖一样采用桁架机械手或关节机器人实现自动化成套加工。针对这一痛点,公司自主研发了针对大型缸体缸盖复合成套加工的自动化生产线,同时实现多面复合加工,通过对机床主体结构集成重构、优化传动结构、增加切削抑振环节等,并解决了以下技术难点:a、整体结构刚性的保证;b、多主轴轴线重合和调整技术;c、多头加工切削振动抑制技术。

公司研发了一套桥式龙门柔性加工系统。该系统中等待区的工作台可自由装夹工件,不影响生产线的加工,在加工位的工作台用油缸和底座之间锁紧,当工件加工完成,需要交换时,油缸将工位上的工作台顶起,工作台底部的滚轮在地基的轨道上按照设定路径移动到相应的位置,再将装夹好工件的工作台,通过轨道移动到相应的机床加工位,交换下来的工作台,可以在加工区域以外卸工件和装夹下一个工件,提升生产效率,同时降低工件装夹的难度和提升安全性,提升设备使用效率。(专利号:2024112410871)。公司研发了多功能车铣复合Z轴机构,将铣削功能集成在传统立车的机床上,实现车铣复合加工,提升设备的复合成套加工能力。

(5)二次开发与优化领域
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良好的硬件性能及其机械结构,必须结合先进的软硬件控制技术,方能集成高性能的产品。公司在研究误差控制等硬件技术领域的基础上,大力在二次开发与优化领域进行技术开发,一是从技术型企业角度,通过良好的人机交互,实现软硬件技术的融合,提升智能制造装备产品的整体性能;二是从服务型企业角度,立足于不同客户功能需求和操作习惯,设计定制化的软件功能,提升产品使用效果和体验。

从国内外数控机床行业产业链分工情况来看,数控系统平台及配套组件(主要包括PC、驱动电机以及驱动程序)主要由少数上游专业厂家掌握,如日本发那科、三菱,德国西门子、海德汉等,国内知名企业主要是华中数控、广州数控等。数控系统平台是通用的、标准化的、广泛面向下游市场的软件平台,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公司主要基于产品的数控系统,根据下游客户的应用场景,通过系统相关模块集成的编译和链接功能,进行图形和脚本编辑、系统计算、界面开发、程序编译、功能定制等,为客户设计简洁、高效、人性化、具备引导功能的操作界面,以及功能丰富、实用的应用程序,对机床操作、管理给予智能化支持,实现良好的人机交互效果。

针对客户应用场景,基于数控机床控制系统,公司自主研发了多个“程序控制软件”,共获批11个软件著作权。该软件通过模式选择为客户预先设置多种运行模式,满足客户需求。如客户关注效率,可选择效率模式,该模式自带预定选刀和提前倒刀功能;如客户需控制能耗,可选择节能模式,该模式自动设置排屑系统间歇性工作等功能;另外还有方便设备管理人员操作的调试模式、提高加工精度的高精模式等多种可选的运行模式。

公司在二次开发与优化领域的研究主要有:
①信息采集和可视化:以图片、图形结合少量文字的形式,在界面中简洁、准确、集中地显示机器的多项参数和状态信息,比如各主要组件的损耗和剩余寿命、刀库内含数量、主轴行程、主轴转速等。开发了设备稼动率监控界面,可以自动统计机床的切削、待机、报警等时间,有效帮助客户了解设备的稼动率,提高使用效率。

②人机交互操作:新建或优化系统模块、界面,使原本依赖手工操作,或经由复杂的系统路径检索方能开展的工序,通过简单、快捷的可视化指令即可实现,比如粗加工、精加工加工模式的选择,设备刀库乱刀等故障的简单处理等。开发了热机界面,可以根据机床的特性个性化的生成有效安全的热机程序,以达到更好的加工效果。

③智能监控、故障分析与诊断:开发了基于自学习的主轴负载监控,并且可以快速设定报警阈值及响应时间,有效保护主轴和刀具。通过传感器等模块进行智能检测,实时感知机器状态,结合基于企业丰富操作案例建立的数据和模型系统,为操作者提供支持性分析、提醒和建议。

④主轴智能防碰撞:通过在主轴端增加传感器进行智能检测,通过前期大量的切削模拟,得到异常位移量的阈值,建立企业数据库。防止主轴碰撞给客户带来的设备停机。

公司进一步完善了智能温度补偿功能及基于震动传感器的防碰撞和震动监测功能。公司自研了集软件硬件一体化,并且集成了上述3个功能一体的智能补偿模块。并实现了部分机型的推广使用。报告期内,在二次开发界面方面,公司补充和完善了五面体的各项精度补偿画面以及复杂刀库的调试辅助引导画面,并且设定了一键故障恢复,实现高效,便捷的操作体验。该功能在特定机型上已经推广使用。公司自主集成开发了一套五轴测量工具,显著提高了补偿效率及精度,为五轴机床的检测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持。(未完)
各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