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报]阿尔特(300825):2025年半年度报告
原标题:阿尔特:2025年半年度报告 2025年半年度报告 (2025-053) 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25年 8月 第一节 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半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公司负责人宣奇武、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贾居卓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贾居卓声明:保证本半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 所有董事均已出席了审议本次半年报的董事会会议。 本报告中如有涉及未来计划、业绩预测等前瞻性描述,均不构成本公司对任何投资者及相关人士的实质承诺,投资者及相关人士均应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认识,并且应当理解计划、预测与承诺之间的差异。 本公司请投资者认真阅读本报告全文,并特别注意公司面临的风险因素,详见本报告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十、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章节的相关内容。 公司计划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目录 第一节 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 2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 7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 10 第四节 公司治理、环境和社会......................................................................................................................................... 26 第五节 重要事项 ........................................................................................................................................................................ 29 第六节 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 41 第七节 债券相关情况 .............................................................................................................................................................. 46 第八节 财务报告 ........................................................................................................................................................................ 47 备查文件目录 一、载有公司法定代表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的财务报表。 二、报告期内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网站上公开披露过的所有公司文件的正本及公告的原稿。 三、其他相关资料。 以上备查文件的备置地点:公司董事会办公室。 释义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一、公司简介
1、公司联系方式 公司注册地址、公司办公地址及其邮政编码、公司网址、电子信箱等在报告期是否变化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注册地址、公司办公地址及其邮政编码、公司网址、电子信箱等在报告期无变化,具体可参见 2024年年报。 2、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 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在报告期是否变化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披露半年度报告的证券交易所网站和媒体名称及网址,公司半年度报告备置地在报告期无变化,具体可参见 2024年年 报。 3、注册变更情况 注册情况在报告期是否变更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注册情况在报告期无变化,具体可参见 2024年年报。 四、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公司是否需追溯调整或重述以前年度会计数据 □是 ?否
1、同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2、同时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按照境外会计准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和净资产差异情况。 六、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适用 □不适用 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系各项税费返还。 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 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项 目的情况说明 □适用 ?不适用 公司不存在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 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 常性损益的项目的情形。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所属行业发展情况 1、政策端、市场端联动,上半年汽车产销首次双超 1,500万辆 2025年上半年,国内经济运行总体稳中向好,国内生产总值顺利实现同比增长 5.3%。其中,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 汽车产业上半年产销量首次双超 1,500万辆,同比增速均超 10%,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 1,562.1万辆和 1,565.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12.5%和 11.4%。其中汽车国内销量 1,257万辆,同比增长 11.7%,内需市场明显改善,对整体增长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新 能源汽车方面,2025年上半年产销分别完成 696.8万辆和 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41.4%和 40.3%,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达 到 44.3%,较 2024年上半年提高 9.1个百分点。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 441.5万辆,同比增长 46.2%;插混汽车销量 252.1 万辆,同比增长 31.1%。汽车出口方面,上半年汽车出口 308.3万辆,同比增长 10.4%,继续保持双位数增长。其中,新能 源车出口大增,达到 106万辆,同比增长 75.2%。纯电动汽车出口 67万辆,同比增长 40.2%;插混汽车出口 39万辆,同比 增长 2.1倍。 汽车产销增速亮眼,主要受益于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一方面,“两新”政策持续发挥重要作用。2025年,中央拟向 地方直接安排 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汽车等五大类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力度较 2024年进一步加大。截至 2025年 6月 30日,汽车等五大类消费品以旧换新合计带动销售额超过 1.6万亿元,已超过 2024年消费品以旧换新 1.3万亿 元的全年销售额。商务部数据显示,仅汽车领域,截至 5月 31日,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累计申请量达 412万份,显著推动销 量增长;另一方面,各地车展、车企限时优惠和金融贴息等营销活动在上半年密集开展,有效拉动终端销量。多家车企推 出智能化、电动化能力升级的爆款新车型,激发消费者购车热情,推动汽车消费景气度持续处于较高水平。 2025年下半年,以旧换新政策预计将继续发挥产销增长“压舱石”作用,带动汽车行业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并为汽车 研发设计、零部件供应等汽车全产业链环节带来更为明确、可持续的发展机遇。 2、车企响应“反内卷”号召,价格竞争有所缓和,发展预期向好 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联席分会数据, 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首破 50%,首次超过传统燃油乘用车。然而,行业内部以无序“价格战”为主要表 现形式的“内卷式”竞争持续,导致整体盈利承压,“增收不增利”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挑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25年上半年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 4.8%,仍低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体 5.2%的利润水平。针对这一现象,多部 门已明确表态并采取行动,引导产业向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转型。工信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 商会及商务部等相继发声,反对“内卷式”竞争,强调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综合整治‘内卷 式’竞争”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行业治理提供了政策指引;6月 1日《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的正式实施,则 从制度层面为产业链健康运转保驾护航。目前,多家车企承诺将支付账期压缩至 60天以内,同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表倡 议,企业不应采取无序“价格战”,应维护公平竞争秩序,部分整车企业主动叫停低价优惠政策,市场价格战烈度有所减 弱。 当前,汽车行业“反内卷”已从政策倡导走向具体实践,多部门联合监管与企业主动作为形成合力。未来,随着各项 举措的持续落地,行业有望逐步摆脱“内卷式”竞争困局,在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实现可持续增长,为汽车产 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 3、“AI定义汽车”渐行渐近,整车开发流程代际跃迁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指通过计算机系统模拟、延伸或扩展人类智能的科学技术,其核心目标是使 机器具备感知环境、自主决策、学习优化的能力,从而完成传统上需依赖人类智慧才能解决的任务。近年来,人工智能技 术正逐步渗透汽车产业全生命周期,系统推动汽车全产业链变革。经过数据投喂和训练的 AI大模型,具备对复杂场景的感 知、理解和决策能力,正逐步取代基于规则的传统开发和应用环节,形成“AI定义汽车”的新兴产业趋势。 尤其在企业端市场,受当前整车生命周期缩短、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汽车产业正在发生剧烈变革,汽车产品的 生命周期大幅缩短,导致上游研发设计周期也需对应提速。在这一产业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重构汽车研发体系的 核心驱动力,推动行业向更开放、敏捷、高效的方向转型。传统开发流程中,工程师依赖个人知识与经验,遵循固定的操 作步骤产出设计结果;AI的应用则旨在强化智能化程度,运用 AI大模型在自然语言、图形图像处理、数据分析和整理等 方面表现出的创新性优势,实现柔性化和敏捷化的研发。目前,AI已在整车开发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能够简化汽 车设计流程,提高工作流的效率,缩短汽车研发周期,未来还将持续推动研发设计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 4、智驾平权爆发,“RoboX”行业迎来商业化拐点 在辅助驾驶领域,近年软件算法能力持续演进迭代,已历经多类架构变更,辅助驾驶的功能性和安全性随之提升,从 而带动渗透率的提高。根据东吴证券统计数据,2025年 6月,城市 NOA级智能化渗透率达到 22.0%,首次突破 20%,汽车 智能化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随着汽车智能化的普及,降低成本、下探市场、提升市占率成为整车厂的重要策略。2025年 上半年,多家整车厂陆续发布高阶辅助驾驶车型,城市 NOA已开始下沉至 15万元级市场,平权趋势凸显,城市 NOA或将 逐步成为消费者的必选项。 在无人驾驶领域,“RoboX”的商业化拐点或已在 2025年显现。一方面,Robotaxi全球范围内进展不断,小马智行、 文远知行、萝卜快跑、Waymo等国内外标杆企业持续推进“开城”和降本工作,特斯拉 Robotaxi也已正式上路运营,未来将 带动 Robotaxi快速渗透,订单量逐步提升;另一方面,无人配送场景下 Robovan迅速爆发,正从试点示范阶段加速迈向规 模化商用,成为新的产业趋势。 在此背景下,智能汽车、辅助驾驶、线控底盘、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等能力的重要性显著提升,整车设计研发应紧密 追踪行业技术前沿动态,持续布局行业前沿技术领域,持续提供与时俱进的系统解决方案。 5、全球电动化转型持续,汽车设计企业迎新一轮发展机遇 得益于自主车企技术力、产品力的进步,中国汽车品牌已逐步立足于亚太、东欧、拉美、中东、非洲等海外市场。中 国汽车产业凭借完善的供应体系、前沿的电动智能化水平,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与之相对,受产业链 转型滞后、电动车型产品力不足、基础设施配套缺失等因素影响,海外市场新能源汽车仍处于发展初期,尤其是新兴国家 较难依靠自主能力培养本土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具备全栈技术输出能力的第三方汽车设计企业提供涵盖平台架构设计、 核心零部件适配、软件开发部署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在此背景下,国内汽车研发设计企业能够将国内验证成熟的模块化平 台、整车开发体系及智能化技术方案向海外客户进行标准化输出,既可助力新兴市场跨越技术鸿沟,又能推动中国汽车工 业从“产品出海”向“技术标准出海”升级,从而助力汽车研发设计企业进入新一轮成长周期。 (二)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是以整车及整车平台全流程研发、新能源智能化平台开发、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为主业的前瞻技术驱动型科技创 新企业,是唯一一家 A股上市的独立汽车设计公司。成立二十多年以来,公司始终重视前瞻性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已逐步 建立起“汽车设计+核心零部件”双轮驱动的业务格局。 2023年开始,公司关注到海外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各行各业产生的深远影响,正式提出 “技术+供应链”出海战略与“AI赋能汽车研发设计”战略。在出海方面,公司通过为国际客户提供研发设计、产线设计、 技术授权、高性价比核心零部件产品、与优质企业联合研发推广、技术+服务等多种服务模式实现海外业务切实落地,赋 能全球客户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在 AI方面,公司已将 AI大模型和数字化研发工具等新技术应用到造型、工程、仿真建模 分析测试、性能开发、试验等研发业务链的多个环节。未来以“汽车用户价值—属性大模型”为核心,推出一系列 AI工具、 垂类模型和智能体的产品,推动汽车开发效率提升。 图 1:公司主要业务与战略规划示意图 1、整车研发设计及平台开发业务 公司整车及整车平台开发业务主要包含多级别乘用、商用、固定用途/特殊场景专用的新能源车/燃油车整车及平台、 滑板底盘、线控底盘的全流程研发。公司研发业务在设计及测试阶段通过图纸、数据包、样车/件及解决方案等形式向客户 进行交付,进入投产阶段后则以技术支持为主。公司整车研发设计业务包括产品定义、造型设计、整车工程、同步工程、 软件开发、性能开发、整车试制、试验验证等八个环节。根据客户需求,公司既可提供整体式服务,也可提供单独模块服 务,并根据合同约定的相关节点验收确认收入。 公司研发设计业务的服务模式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委托设计服务,客户将整车设计业务委托给公司,公司根据工作内 容和工作指标,收取项目开发费用;二是技术支持服务,公司委派设计工程师参与客户的设计项目开发并提供技术咨询服 务,并按项目所需设计工程师的级别、人数以及完成项目所需的工时,收取工时费用。 图 2:整车研发设计业务流程 平台开发业务方面,公司已布局 6大物理平台,其中乘用车平台 IEPA、IEPB、IEPB2.0可覆盖 A0-C级车,可用于 Hatchback、Sedan、Cross、SUV、MPV、皮卡等多种车辆类型;商用车平台 ISEM、IEVS、IEVM可覆盖多类场景,包括 智能 BUS、微卡、大中小 VAN、厢式货车、无人驾驶平板车等。此外,公司密切关注滑板底盘产业趋势,已在内部推进 RUBIK中央驱动式滑板底盘平台、ISDC分布式驱动转向平台和物流车智能底盘等研发项目,搭载了上下车分离、软硬件 解耦、线控底盘、四轮独立驱动转向及主动悬架等前沿技术;同时通过参股公司壁虎汽车提供正向开发的滑板底盘与商用 车产品,目前已获得商用车领域的量产订单。 图 3:六大模块化物理平台与两大滑板底盘平台 在研发设计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汽车研发数智系统”带来了技术可能。公司已将“AI赋能汽车研发设 计”作为公司重要战略推动实施,积极探索知识工程、汽车设计数据与 AI模型有机融合的创新模式与路径。公司以“汽车 用户价值—属性大模型”为核心,开发造型智能生成、CAD智能生成、CAE智能仿真、软硬耦合智能设计、性能智能反演 等专业模型,支撑多层次的整车开发对象集群(零件→部件→组件→子系统→系统→整车)与全过程的整车开发任务集群 (产品定义到试验验证八大环节),逐步打造 AI原生的汽车数智设计系统 VDA(Vehicle Design Automation),将汽车研 发设计及生产工艺的知识、算法、模型集中,形成 AI工业设计平台,为汽车设计开发提供订阅式的服务载体,推动汽车开 发效率提升。 公司深耕行业二十余年,与国内外各类整车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下游客户包括本田、日产、丰田、一汽、东风、北 汽、江铃、奇瑞及多个新势力企业。 公司在国内汽车设计领域居于行业领先地位,是国内首批高新技术企业、工信部认证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AUTOSAR高级合作伙伴,同时也是北京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北京高精尖企业百强。2025年上半 年,公司新获北京市外资研发中心认定、一汽-大众 2024年度“卓越合作伙伴”等荣誉,在行业内享有良好声誉。 2、汽车核心零部件产品 基于在整车研发方面深厚的技术积累,公司逐步从研发业务向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务延伸,目前已掌握动力系统、新能 源车高压电系统、汽车电子等零部件研发制造的关键技术,与主营业务形成有效协同。公司的零部件产品主要包括(1)汽 车动力系统零部件:四合一动力总成、电磁式 DHT、减速器、增程器、电磁离合器、电磁差速锁、电磁式动力断开机构、 V6发动机、甲醇和天然气增程器总成等;(2)新能源车高压电系统零部件:Boost PDU、PDU、BDU产品等;(3)汽车 电子产品:电机控制器、智能车控控制器、区域控制器、行泊一体域控制器等。 图 4:公司汽车核心零部件产品 (1)汽车动力系统零部件 公司动力系统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工作主要由全资子公司四川阿尔特新能源与控股子公司柳州菱特进行。 1)四川阿尔特新能源致力于从整车层面为客户提供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解决方案,其产品主要分为总成系统(集成电 机、控制器、齿轮箱为一体的多合一电驱动系统)、关键部件(减速器、DHT、增程器)、核心零部件(电磁离合器、电 磁式动力断开机构、差速锁)三大模块,主要应用于新能源车的动力系统。公司产品具有性价比高、开发周期短、适用性 广等优势,可根据需求搭载不同配置,快速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实现整车性能最优化。 2)柳州菱特主要经营V6发动机产品,是国内唯三具备V6发动机生产制造能力的企业之一,可面向多种交通工具(皮 卡、越野车、中巴客车、卡车、非道路等)及多种动力类型(燃油、混动、油电增程、甲醇/天然气增程等)市场。公司已 掌握冷却 EGR、预燃烧室点火、高滚流比气道等新技术的设计和运用能力,自主研发的 6G3系列 V6发动机具有大功率、 大扭矩、高可靠性、低油耗、低噪声、低排放等技术特点。 (2)新能源车高压电系统零部件 阿尔特矢崎新能源成立于 2024年 10月,由阿尔特和矢崎(中国)共同投资设立,为阿尔特的控股子公司。双方基于 新能源汽车高压架构的迭代进化,聚焦高压电系统及相关零部件,围绕行业关注的高电压平台技术、大功率充电技术、系 统集成化技术,开发出具有高效率、轻量化等优势,并在兼容性、拓展性方面有突出特点的产品。其主营产品类别及研发 方向为新能源汽车高压充配电系统,包含 Boost PDU、PDU、BDU等系列产品。目前其 PDU产品已与客户启动业务合作。 (3)汽车电子产品 基于在动力系统、辅助驾驶、智能控制领域的布局,公司自主研发了电机控制器、区域控制器、智能车控控制器、行 泊一体域控制器等多品种、多系列的控制器产品,其采用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和多项关键技术,具备算力处理器芯片及多 路车规级以太网通道,并引入 AP AUTOSAR、SOA架构等新技术,未来将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商业化落地。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实力业内领先 1、掌握汽车研发核心技术,拥有超千项技术专利 公司始终重视技术研发与创新。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 1,992项专利及 68项著作权,其中发明专利 152项,实用新 型专利 1,787项,外观设计专利 53项;专利较 2024年末增长 3.91%,其中发明专利增长 18.75%。公司已掌握造型创意设 计、工程可行性分析、电源系统开发、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开发、汽车仿真优化、汽车底盘调校、SE同步工程、智能化底 盘平台开发、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设计、软件全栈设计开发、发动机设计及仿真、辅助驾驶系统集成、汽车轻量化、串并 联混动、性能开发、整车试验开发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未来公司将持续推动汽车研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开展中间层、 应用层的软件开发,加强在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方面布局,持续做好数字资产的积累和维护。 2、二十余年行业积累沉淀,具备丰富的车型数据和法规标准数据库 公司整车研发设计业务覆盖 A0-C级多级别车型,以及轿车、SUV、MPV、VAN类车等多品类车型。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为 80余家客户成功研发近 500款车型,研发的车型均已形成完善的造型、工程数据,在 CAE仿真、环境舱模拟等 数字化方面,也具有丰富的数据及模型积累。 在数据库方面,公司标准数据库下设国内标准数据库、海外标准数据库及企业自有标准数据库。截至报告期末,公司 国内标准数据库包括国家、地方、行业、团体标准等 6,720项标准;海外数据库包含欧盟、美国、德国、日本等主流国家 标准及东盟、印度、巴西、海湾国家和地区等新兴市场近 4,600项标准;由公司各专业编制的企业技术标准、技术类 CHECKLIST检查表、DFMEA文件合计 2,021项。 3、软件定义汽车趋势强化,智能化软硬件多项关键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在“软件定义汽车(SDV)”趋势下,汽车相关核心技术也随之变革升级。作为国内技术领先的独立整车研发企业, 公司在智能化软硬件等重点领域深度延伸。在软件开发领域,公司将车、云能力以 SOA服务化的方式打通,可支撑场景化 应用的快速落地,重新定义汽车功能场景,实现“软件定义汽车”。同时,公司可为客户提供涵盖操作系统、软件平台和 云端应用的整车软件领域全栈解决方案,目前已在客户量产车型上搭载。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公司锚定系统集成方案解 决商的角色定位,以规划控制算法为技术核心,与产业链优质资源构建合作生态,满足客户不同阶段的产品开发需求,为 客户提供 L2-L4级别整车解决方案和技术研发服务,覆盖整车设计、系统及部件开发、零部件供应、测试服务等全产业链 环节。在智能控制领域,公司借助动力域多年开发经验,围绕智能车控先后布局了各类控制器产品,可根据客户需求搭载 在相关车型上。 (二)高标准人才团队配置 1、内外部研发技术团队协同 作为前瞻技术驱动型科技创新企业,公司高度重视研发技术团队搭建,持续通过内外部团队协作,推动公司技术创新 和前瞻研发。在内部,公司着力提升中高级工程师、设计师占比,同时注重储备汽车垂类模型及应用开发、数字资产建设、 机器人等前沿技术领域专业人才。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有员工 2,167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 1,649人,占公司总人数的 76.10%;在外部,公司已与英伟达、智谱华章等人工智能领域知名企业,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等研究团队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与产业界和学界的深度交流,满足行业新趋势下的研发需求变革。 此外,2024年公司新设前瞻技术研究院,启动研发技术人员组织架构调整,将各部门前沿研发技术人员划归独立的研 发部门进行管理,从而充分发挥研发技术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逐步形成多层次、高效率、高水平的研发设计团队。 2、拥有高水平的国际化团队 公司成立以来,始终将全球化战略融入发展基因,在人才培养方面构建“本土培育+全球引智”机制,培养本土现代化 人才梯队与引入国际专家专业力量相结合,积极推动“技术+供应链”出海战略落地实施。目前,公司已组建逾百人的国 际级汽车研发专家团队,汇聚来自意大利博通、宝马美国设计中心、通用、三菱、梅赛德斯奔驰、日产、丰田、五十铃、 现代、捷豹路虎、起亚等世界著名汽车企业及设计公司的资深专家,在整车架构、造型设计、新能源汽车研发设计及核心 零部件设计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海外专家的加入、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使公司能够更加及时地了解海外市场的前沿 动态和发展趋势,有利于提前布局海外市场,提升公司整体研发水平。 3、完善的人才激励、关怀、培养机制 作为高科技研发型企业,人才是公司的核心资产,完善的薪酬机制和职位晋升通道是企业实现人才聚集和团队稳定的 重要途径。上市以来,公司逐步建立了薪酬与股权激励相结合的薪酬考核机制,目前已开展多轮次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 划,涵盖第一类限制性股票、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及员工持股计划等多种激励方式,以此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 性,吸引和稳定高素质人才。此外,公司也非常重视员工培育与发展,为员工提供包含职前教育、岗位技能培训等多方面、 广覆盖的培训机会和管理、技术、营销、职能、技工五大序列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机会,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整车全栈式服务能力 1、整车开发业务覆盖汽车研发全产业链 公司是行业领先的提供独立整车研发及系统解决方案的前瞻技术驱动型企业,业务已覆盖产品定义、造型设计、整车 工程、同步工程、软件开发、性能开发、整车试制、试验验证等整车研发全产业链,是国内独立整车研发“交钥匙”服务 的开创者。 在研发设计环节,公司基于整车研发全流程,逐步积累了系统化的体系能力,公司的整车研发和零部件研发制造业务 均能基于整车的全局性视野开展,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在整车制造环节,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天津阿尔特具备整车试制、 工装开发、小批量生产及整车改装和展车制作的全流程服务能力,能够自主完成侧围外板、翼子板、开闭件的覆盖件、门 环 H环等热成型件、碳纤维件、钢铝混合工艺的模具夹具检具及相应零部件加工制作及样展车制造。 公司已在汽车研发设计领域形成完整的开发体系,致力于为汽车生产企业提供汽车研发系统解决方案,深度赋能汽车 产业链,推动汽车产业发展。 2、乘用车、商用车各平台全覆盖 公司已在乘用车、商用车开发过程中构建六大模块化物理平台,其中乘用车领域包含 IEPA、IEPB及 IEPB2.0三大平 台,实现 A0至 C级车型全维度覆盖,兼容 Hatchback、Sedan、Cross、SUV、MPV、皮卡等多元车型开发;商用车领域包 含 ISEM、IEVS、IEVM三大平台,适配智能 BUS、微卡、大中小 VAN、厢式货车、无人驾驶平板车等多样化商用场景。 基于平台化的开发模式,不同车型可共享设计方案和零部件配套,缩短了汽车开发周期、提高了汽车设计企业的服务 响应速度,并为汽车生产企业降低了研发和生产成本,使其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抢占市场先机。 3、软硬件配套协同整车研发设计业务 公司凭借多年整车研发服务积淀,构建起覆盖软硬件的全链条技术能力。在硬件领域,公司布局六大物理平台及RUBIK、ISDC等多个智能化数字底盘平台,集成了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线控底盘、四轮转向驱动解耦等多项先进技术, 可为高级别辅助驾驶方案提供底盘技术支持。同时拥有全球首创的电磁式 DHT,集成 VCU和 MCU于一体的动力域控制 器,集扁线、油冷及 SiC模块为一体的高性能、高效率的多合一动力总成,国内领先、拓展性强的 V6发动机等前沿汽车零 部件产品,可为客户汽车设计需求提供平台化开发和零部件配套。 在软件领域,作为国内首家、全球唯二拥有 AUTOSAR高级合作伙伴身份的汽车设计公司,公司积极参与 AUTOSAR标准的制定,并提前布局符合 AUTOSAR标准的软件产品和工具链,已掌握全栈电子电气架构研发、SOA软件研发以及智 能化关键软件研发等核心技术。公司可为客户提供整车软件领域全栈解决方案,目前已在核心客户量产车型上搭载。 (四)拥有国际化视野,海外市场拓展优势明显 1、全球化研发网络布局,夯实“技术+供应链”战略基础 为构建全球化创新网络,公司逐步构建起覆盖亚欧美三大洲的研发体系:在日本、美国、意大利及中国北京、上海设 立五大研发中心,同时陆续在东盟、欧洲等地区布局子公司及分支机构,形成海外业务资源协同平台,作为拓展海外业务 的重要根据地。目前,公司已设立了国际市场营销部,配置高端国际营销人员,负责海外市场信息收集、海外市场分析、 海外市场开发、营销方案策划与品牌的推广。 2、长期深度服务国际大型汽车集团,国际化能力突出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研发市场持续扩容、海外电动化转型仍处于产业培育阶段的背景下,公司凭借深厚的产业积累与前 沿技术能力,已与日系国际大型汽车集团建立了稳固的技术服务与合作关系,合作层次不断深化,国际业务持续推进。依 托此前良好的合作基础与深度互信,公司目前已将海外合作伙伴拓展至多家日本厂商,承接其新能源整车开发及核心零部 件项目。基于日本子公司的本地化运营能力和成熟服务经验,公司正逐步将已验证的“技术+供应链”模式复制至全球市 场,为不同区域提供定制化研发支持,实现从单一市场突破向全球化技术赋能的重要战略升级。 3、借助资本市场,加码出海战略 作为亚洲领先、A股唯一的独立汽车研发设计行业上市公司,公司通过战略性资本运作加速“技术+供应链”出海进程。 公司先后参股了日本上市公司YAMATO、先进数字底盘与商用车制造企业壁虎汽车等企业,并与国际知名的半导体经销商 菱三株式会社成立合资公司四川芯世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全球线束龙头矢崎总业株式会社的中国子公司矢崎(中国) 成立合资公司阿尔特矢崎新能源,从而实现车规级芯片供应体系与新能源车高压电系统的深度绑定。公司与国内外产业伙 伴积极合作,共同构建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推动整车研发设计业务和产业链协同出海。 三、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5年上半年,公司按照既定战略,稳步推进各项业务开展,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52,249.01万元,同比增长33.14%, 其中,境外收入 6,552.89万元;整车设计收入 47,495.20万元,其中,新能源汽车整车设计收入 41,893.06万元,占整车设 计收入的比重为 88.2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819.70万元。截至 2025年 6月 30日,公司研发设计业务存量 订单金额 8.75亿元,2025年上半年新签订设计业务订单 7.96亿元。报告期内,具体经营情况如下: (1)项目储备丰富,研发设计业务基本盘稳健成长 2025年上半年,公司一方面继续深化与本田、一汽、东风等传统客户的合作关系,持续为客户提供造型设计、工程设 计、零部件研发、技术咨询等各类服务;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新客户,有序推进多个“交钥匙”服务项目开发进度,上半年 近年来,基于国内汽车设计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开发、电子电气架构设计等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以及响应速度快、服 务意识强等优势,外资车企逐步将整车研发业务向国内迁移。得益于这一趋势,报告期内,公司市场开拓卓有成效,已与 客户 Z在整车开发领域达成合作意向,为其开发新能源多用途车辆并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与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签署合作框架性协议,双方拟在整车开发、汽车零部件和系统开发等领域开展项目合作;同时,公司在合资客户市场也实 现了新的突破,成功进入部分欧系客户的供应商体系。相关整车研发设计项目的逐步落地将对公司未来的营收增长起到支 撑作用。 (2)海外业务开拓成效显著,持续推进在手订单落地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推动“技术+供应链”出海战略实施,聚焦海外市场拓展,逐步构建起从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到海 外售后质保的全产业链业务能力,推动业务规模稳步扩大与核心能力持续提升。具体开展工作如下: 公司前期海外市场布局逐步落地,多款量产车型及部件开发项目有序推进。其中,日本 AIM公司小型 EV汽车量产开 发项目已完成样车试制、产线建设等产前准备,并已向客户交付样车;三菱 CANTER油改电量产开发项目已于报告期内完 成工程开发及日本上牌认证,首批电动系统套件已完成交付。基于轻卡车型的成功经验和政策扶持,公司新获みらいエネ ルギ一事業協同組合(中文名:未来能源合作组织)重卡油改电订单,订单金额约合人民币 3.37亿元,后续相关零部件的 研发和出口将持续推进。 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亚欧非地区继续加大市场拓展力度,与南亚、东南亚、西欧、东欧等地区的多个整车厂客户进 行了深入沟通,并已与多家东欧客户签订供货协议,为其提供开闭件、减震立柱支架、减速器等产品的研发或供货;部分 项目已进入报价阶段,合作内容涵盖整车设计开发、车型改款、车型导入、产线设计、零部件设计与供货等各领域。此外, 公司已与意大利知名汽车设计公司 Italdesign及阿拉伯地区首家超跑制造商 W-Motors建立合作关系,携手国际优秀设计伙 伴和整车厂商,实现共同发展与互惠共赢。 (3)核心零部件启动量产交付,业务临近放量拐点 ①四川阿尔特新能源 报告期内,四川阿尔特新能源以电磁离合器产品为核心,进一步落实产品研发和商业推广规划,积极深挖产品应用场 景,拓展下游客户,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25年上半年,四川阿尔特新能源电磁离合器产品已正式投入量产,根据客户需求持续交付中;产品已获国内某自主 车企的量产定点,项目正按开发流程推进,后续将逐步启动量产交付工作。报告期内,四川阿尔特新能源与国内多家合资、 自主、新势力车企就电磁离合器的应用开发进行了前期洽谈咨询,目前已为客户设计了 30余种不同的技术方案,部分方案 已提供样件,并开始进行搭载试验验证。同时,以电磁离合器产品为基础,四川阿尔特新能源进一步拓展了差速锁、差速 断开等产品,并将产品的应用场景从混动延伸到纯电、增程等动力类型,目前已进入部分客户的招标流程。 ②柳州菱特 报告期内,在产品研发方面,为顺应新能源转型趋势,柳州菱特以 V6发动机为基础,率先推出了 180kW甲醇增程系 统,该技术方案为国内唯一基于大功率汽油发动机平台衍生的甲醇增程器总成解决方案,在重量体积、BOM成本、燃料成 本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化优势。 在客户开拓方面,柳州菱特基于二代机平台的技术路线,针对多场景、多动力形式推进客户合作落地。其中,汽油燃 料传统驱动方案已与越野车、中巴车、船舶等领域客户启动合作,进入方案设计与车辆调试阶段;180kW甲醇增程器总成 技术已完成国内某龙头商用车企业 49吨牵引重卡的整车搭载,通过路试验证,发动机独立公告中,后续将逐步启动批量生 产和交付。 (4)AI产品持续迭代更新,推动“TAI”商业化落地 公司于 2025年 3月发布了聚焦于汽车造型设计的垂直 AI创绘工具“TAI”(中文名:太乙),具备文生图、线稿渲 染、多视角生成、2D转 3D、背景重绘、局部重绘等功能。公司已为各大主机厂和自由设计师等多方用户提供试用,综合 各方反馈,“TAI”能够有效提升设计师出图效率,用户急需新增更多更广的车型和风格预设,公司正抓紧落实相关功能 开发和模型训练,尽快推出新版本“TAI”产品。目前“TAI”产品尚未产生收入,公司为多家企业和单位组织制作部署方 案,预计将采用“系统软硬件销售+订阅更新模型内容”的方式为客户进行部署。未来,“TAI”将定位为人工智能辅助汽 车设计的专业级系统工具,致力于为汽车造型设计师和工程师提供工作、交流和研学的智能平台。 主要财务数据同比变动情况 单位:元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利润构成或利润来源没有发生重大变动。 占比 10%以上的产品或服务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