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N 中财网

[中报]民生银行(600016):中国民生银行2025年半年度报告摘要

时间:2025年08月29日 17:51:32 中财网
原标题:民生银行:中国民生银行2025年半年度报告摘要

公司代码:600016 公司简称:民生银行
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2025年半年度报告摘要
第一节重要提示
1.1 本半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半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行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投资者应当到上海证券交易所、本行网站以及《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网站仔细阅读半年度报告全文。

1.2 本行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半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1.3 本半年度报告摘要于2025年8月29日由本行第九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会议应到董事15名,现场出席董事9名,电话或视频连线出席董事5名,委托出席董事 1名,赵鹏董事因个人事项安排,委托梁鑫杰董事出席并表决。本行6名监事列席本次会议。

1.4 本半年度报告未经审计。

1.5 根据2024年年度股东会决议及授权,董事会审议通过2025年度中期利润分配方案以利润分配股权登记日本行总股数为基数,向本行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1.36元(含税)。

第二节公司基本情况
2.1 公司简介
公司股票简况
股票种类 股票上市交易所 股票简称 股票代码
A股 上海证券交易所 民生银行 600016
01988
H股 香港联交所 民生银行
360037
境内优先股 上海证券交易所 民生优1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董事会秘书 证券事务代表
姓名 李彬 王洪刚
电话 86-10-58560975;86-10-58560824 86-10-58560975;86-10-58560824办公地址 中国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2 中国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2号 号
电子信箱 cmbc@cmbc.com.cn cmbc@cmbc.com.cn
2.2 主要财务数据

2025年 1-6月
72,384 49,203 23,181 49,260 20,657 26,039 23,124 22,794 21,380 21,507 -219,043 0.45 0.45 0.46 0.46 -5.00
0.55 7.14 7.18 28.54 13.38 1.30 1.39
2025年 6月30日
7,768,921 4,469,874 2,727,239 1,742,635 95,816 7,066,609 4,311,002 2,931,599 1,377,592 43,782 688,544 563,544 12.87
1.48 145.06 2.14
786,415 563,800 125,788 96,827 5,933,562 9.50 11.62 13.25 9.04
注:1.平均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期初及期末总资产平均余额。

2.每股收益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2010年修订)等规定计算。在计算上述指标时已经考虑了发放优先股股息和永续债利息的影响。

3.成本收入比=业务及管理费/营业收入。

4.净利差=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付息负债平均成本率。

5. = /
净息差利息净收入生息资产平均余额。

6.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吸收存款总额及其构成均不含应计利息。

7.贷款减值准备包含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减值准备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贷款减值准备。

8.吸收存款总额包括公司存款、个人存款和其他存款。

9.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总额/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

10.拨备覆盖率=贷款减值准备/不良贷款总额;贷款拨备率=贷款减值准备/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

2025年 2025年
分季度经营业绩(人民币百万元)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营业收入 36,813 35,571
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 12,742 8,638
归属于本行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12,927 8,580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17,455 -101,588
2.3 普通股股东总数及前十名股东持股情况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普通股股东总数为299,397户,其中:A股282,460户,H股16,937户,本行无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

前10名普通股股东持股情况(不含通过转融通出借股份)
质押/冻结/标记情况
持股比 报告期末持 报告期内增减 股份类
股东名称 股东性质 股份
例(%)股数量(股) (股) 别 数量(股)
状态
香港中央结算(代理
其他 18.93 8,287,619,818 1,032,632 H股 未知
人)有限公司
大家人寿保险股份有
境内法人 10.30 4,508,984,567 - A股 无
限公司-万能产品
大家人寿保险股份有
境内法人 6.49 2,843,300,122 - A股 无
限公司-传统产品
深圳市立业集团有限 境内非国
4.49 1,966,999,113 - A股 质押 944,000,000
公司 有法人
新希望六和投资有限 境内非国
4.18 1,828,327,362 A股 无
-
公司 有法人
同方国信投资控股有
境内法人 3.59 1,573,675,801 -314,854,900 A股 质押 1,455,582,321限公司
上海健特生命科技有 境内非国
3.15 1,379,679,587 - A股 质押 1,379,678,400
限公司 有法人
境内非国
中国船东互保协会 3.02 1,324,284,453 - A股 无
有法人
质押 1,272,649,488
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 境内非国
2.92 1,280,117,123 - A股 冻结 117,028,711
司 有法人
标记 1,163,088,412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
其他 2.84 1,241,360,874 142,707,282 A股 无

前十名股东中回购专户情况说明 不涉及
上述股东委托表决权、受托表决权、放
不涉及
弃表决权的说明
1.大家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万能产品、大家人寿保险股份有限
公司-传统产品为同一法人;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
上述股东关联关系或一致行动的说明 是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2.除上述情况外,本行未知上述股东之间存在关联关系或一致行动
关系。

1.深圳市立业集团有限公司信用证券账户持有本行股份数量为
313,808,367股,占本行总股本的比例为0.72%,除上述情况外,
前10名股东及前10名无限售股东参与
本行未知上述其他股东存在参与融资融券业务情况;
融资融券及转融通业务情况说明
2.除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情况未知外,根据中国证券
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本行持股5%以上股东、前10名股东、
前10名无限售流通股股东2025年上半年期初/期末转融通证券出
借余量数据,本行前10名股东及前10名无限售股东不存在参与
转融通业务情况。

注:1.上表中A股和H股股东持股情况分别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和香港中央证券登记有限公司提供的本行股东名册中所列股份数目统计。

2.本行无有限售条件股份。

3.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所持股份总数是该公司以代理人身份,代表截至报告期末,在该公司开户登记的所有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持有本行H股股份合计数;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所持股份总数是该公司以名义持有人身份,代表截至报告期末,该公司受中国香港及海外投资者指定并代表其持有的A股股份合计数(沪股通股票)。

4.同方国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持股数量和质押股份数量中含有因发行债券而转入“同方国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面向专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质押专户”(共四期)的1,455,582,321股股份。

2.4 优先股股东总数及前十名优先股股东情况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优先股股东(或代持人)数量为56户。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前10名优先股股东(或代持人)持股情况如下表所示:质押或
持有有限
股东 股份 报告期内增 持股比例 持股总数 冻结的
股东名称 售条件股
性质 类别 减(股) (%) (股) 股份数
份数量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境内
其他 - 7.00 14,000,000 - 无
-传统-普通保险产品 优先股
华润深国投信托有限公司-华润 境内
其他 - 6.00 12,000,000 - 无
信托·瑞安6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优先股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传
境内
统-普通保险产品-005L- 其他 - 5.00 10,000,000 - 无
优先股
CT001沪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境内
其他 - 5.00 10,000,000 - 无
-自有资金 优先股
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传统- 境内
其他 - 5.00 10,000,000 - 无
普通保险产品-022L-CT001沪 优先股
国泰君安证券资管-福通·日鑫
境内
H14001期人民币理财产品-国君 其他 - 5.00 10,000,000 - 无
优先股
资管0638定向资产管理合同
华宝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华宝信
境内
托-多策略优盈2号证券投资集 其他 - 4.69 9,380,000 - 无
优先股
合资金信托计划
光大证券资管-渤海银行-光证 境内
其他 - 4.16 8,310,000 - 无
资管鑫优23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 优先股
中诚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中诚信 境内
其他 - 3.67 7,332,000 - 无
托-宝富1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优先股
光大证券资管-渤海银行-光证 境内
其他 - 3.53 7,050,000 - 无
注:1.境内优先股股东持股情况根据本行境内优先股股东名册中所列的信息统计。

2.“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传统-普通保险产品”“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自有资金”存在关联关系;“光大证券资管-渤海银行-光证资管鑫优23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光大证券资管-渤海银行-光证资管鑫优24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存在关联关系。除此之外,本行未知上述境内优先股股东之间、以及上述境内优先股股东与前十大普通股股东之间存在关联关系或属于一致行动人的情况。

3.“持股比例”指境内优先股股东持有境内优先股的股份数量占境内优先股的股份总数的比例。

2.5 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变更情况
□适用√不适用
2.6 在半年度报告批准报出日存续的债券情况
□适用√不适用
第三节重要事项
公司应当根据重要性原则,说明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适用□不适用
3.1总体经营概况
报告期内,本集团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全面推进战略落地,巩固稳中有进的经营态势。围绕“强客群、优结构、控风险、促增收”工作主线,锚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及年度经营策略,聚焦核心能力培育与差异化竞争优势锻造。深化客群经营体系建设,着力深耕基础客户、基础业务与基础产品,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致力于成为客户的主办银行;升级精细化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完善协同联动机制;筑牢风险合规根基,坚持稳中求进步调;加速数字化转型赋能,重塑业务流程与客户体验;积极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服务实体经济、践行绿色金融、支持普惠民生等领域主动担当作为。报告期内,本集团各项工作朝着改革目标有序推进,合规、稳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战略共识进一步凝聚,机制活力持续释放,经营质效不断提升。

深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坚持高质量发展。资产端,持续加大信贷投放,集中资源于国民经济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在服务实体经济同时实现资产配置结构优化。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77,689.21亿元,比上年末减少460.48亿元,降幅0.59%。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44,698.7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93.94亿元,增幅0.44%;在总资产中占比57.54%,比上年末上升0.59个百分点;一般性贷款规模稳步增长,在总资产中占比56.00%,比上年末上升1.85个百分点。负债端,强化客群分类经营,完善产品与服务,以精细化管理推动负债结构优化。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负债总额70,666.09亿元,比上年末下降917.92亿元,降幅1.28%。其中,吸收存款总额43,110.0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19.07亿元,增幅1.46%,在负债总额中占比61.01%,比上年末上升1.65个百分点;个人存款规模增长,在吸收存款中占比31.96%,比上年末上升1.40个百分点;通过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场景,发力支付结算、代发和供应链金融等重点业务,完善资金系统内循环机制,实现低成本结算存款规模与占比的同步提升。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经营效益保持稳中向好态势。本集团扎实推进战略执行,持续推动经营效益改善,上半年营业收入及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均实现同比增长。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723.84亿元,同比增加52.57亿元,增幅7.83%。一方面,规模稳健增长及净息差企稳促进利息净收入增长。报告期内,本集团生息资产日均规模71,224.47亿元,同比增长579.32亿元;净息差1.39%,同比上升1BP;实现利息净收入492.03亿元,同比增加6.21亿元,增幅1.28%。另一方面,合理把握市场机会,推动重点中间业务及投资收益增长。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非利息净收入231.81亿元,同比增加46.36亿元,增幅25.00%,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96.85亿元,同比增加0.40亿元,增幅0.41%。

同时,本集团积极应对外部风险形势变化,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213.80亿元,同比减少10.94亿元,降幅4.87%。

风险内控管理体系持续完善,资产质量保持总体稳定。报告期内,本集团强化风险偏好传导落实,不断完善风险内控管理体系建设,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安全协调统一发展。优化“三道防线”协同防控机制,前瞻主动调整风险防范措施,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稳妥有序化解重点领域信用风险,保持资产质量总体稳定。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不良贷款总额660.5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42亿元;不良贷款率1.48%,比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45.06%,比上年末上升3.12个百分点。

3.2 业务回顾
3.2.1做好“五篇大文章”

3.2.1.1科技金融
本行将科技金融作为战略业务纳入全行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质效,强化对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的支持。一是优化体制机制,扩容科技金融重点分行和特色支行,积极探索专营模式,完善总分支多层级组织架构,制定落实年度开发策略,加强资源投入。二是丰富“易创”专属产品体系,持续完善线上信用贷产品“易创E贷”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易创知贷”,加快推进科技企业并购贷款、研发贷款、科技创新债券等特色创新产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全方位、多元化、综合化满足客户各类金融需求。三是强化数智化服务能力,持续迭代完善科技金融“萤火平台”数字化工具建设,实现企业快速数字画像、精准适配产品/权益、深度行研支持等,提升客户体验。四是持续举办“科技金融?民生相伴”等系列营销服务活动,拓展获客渠道,整合集团和生态资源,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服务科技型企业12.19万户、“专精特新”客户2.80万户。报告期内,本行荣获中国证券报“金牛银行支持科创奖”,“易创E贷”获评为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大会“2025年度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成果”。

3.2.1.2绿色金融
本行坚定贯彻落实绿色金融战略部署,持续完善多层次绿色金融经营管理体系,强化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对绿色低碳、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继续聚焦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方向,结合重点客户绿色发展需求,推进全产业链综合服务渗透。

报告期内,本行发行10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绿色产业项目投放。加强对重点区域和地方特色客群的策略宣导及营销推动,推动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福建等重点地区绿色金融稳健发展。持续丰富迭代“民生峰和”产品服务体系,不断强化细分场景产品及综合服务模式创新。加强转型金融和碳金融创新,推动落地产业转型碳足迹挂钩贷款、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标挂钩银团贷款等创新业务,强化“减排贷”“民生碳e贷”等创新产品推广应用,促进企业改进可持续性表现,推动公众参与碳普惠创新机制。积极服务全国碳市场,为会员企业交易履约提供专业保障。积极融入绿色发展大局,全面参与绿色金融、“碳中和”、乡村振兴等主题债券和资产证1
券化产品投资,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升级。截至报告期末,本行绿色信贷余额3,264.8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6.81亿元,增幅9.63%。

3.2.1.3普惠金融
本行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依托“一个民生”的文化底蕴和机制优势,通过一体化开发、业险协同、科技驱动和数字化升级,持续优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努力成为中小微企业的首选银行。一是扩大普惠信贷结构化供给。通过一体化开发打造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形成“一点对接,全国落地”的跨地域协同模式。截至报告期末,小微供应链贷款余额525.54亿元。以“中小信贷计划”和“蜂巢计划”为抓手,“一业一品”精准服务区域特色中小微企业集群。截至报告期末,蜂巢计划贷款余额76.50亿元。精准托举科创企业,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微科创企业需求。截至报告期末,中小微科创业务贷款余额765.00亿元。二是提高客户综合服务质效。通过“民生e家”助力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满足企业人财物日常运营需求。截至报告期末,“民生e家”活跃客户1.68万户。同时打造小微特色的“票证函”产品,实现在线申请、分秒级开立银行承兑汇票、小时级开立保函等服务。三是强化资产质量管控。加快落地中小微风险派驻模式。构建“风险前置、专职审批、集中作业、独立贷后”的新风险机制。建立中小微风险管理数据集市,搭建基于民生E行、i民生等工具的风险智控平台,全面升级管理模式与策略。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667.5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0.33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户数48.29万户;报告期内,本行累计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3,617.27亿元,累计发放贷款平均利率3.70%。截至报告期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1.52%。

本行2,416家网点面向小微企业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3.2.1.4养老金融
本行积极响应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以“成为养老金融优选银行”为长期愿景,以“民生悦享”为统一品牌,发力五大重点领域,提升养老金融综合服务能力。一是助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加速三代社保卡发行,提供更多便民服务;优化年金基金履职服务及增值服务,加强企业年金政策宣导及市场培育;推进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开户与缴存,丰富可投资产品。二是赋能养老产业做大做强。加大对医药制造和医疗器械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同时做好入住养老机构老人及其家属的金融服务。

三是提升全渠道老年客户服务体验。线下优化营业网点适老化设施配置,打造适老化样板间网点,升级机具服务界面,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足不出户”即可办理业务的温馨服务。

线上建设手机银行长辈版4.0、优化官网和个人网银适老化展示。四是开展全周期养老财富管理。针对备老客群、老年客群提供符合需求、风险匹配的金融产品,强化商业养老金等创新产品推广,满足全周期养老需求。五是维护老年群体金融安全。将维护老年群体金融权益、保障老年客户支付安全作为重中之重,扎实推进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建设全方位教育宣传体系。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个人养老金账户245.50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5.94万户,增幅6.94%;企业年金账户管理业务个人账户数27.82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35万户,增幅9.23%。

3.2.1.5数字金融
本行以原“数字化金融工作领导小组”为基础,调整设立数字金融委员会,着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走深走实。一是经营管理数据分析与应用增强数据驱动决策能力。积极推进AI及大模型建设,部署AIAgent开发平台,组建跨部门专业团队,聚焦管理变革和业务赋能,高效推进AI在各类场景的深度应用。围绕“数出一门”管理要求,在健全指标生命周期管控机制的基础上,加强业务指标在口径定义、算法逻辑及明细数据方面的管理。建立数据资源入表体系化管理流程,对营销、风险等典型应用场景相关的内外部数据资源,开展盘点、确权及入表评估,形成入表规范,推动数据资源价值转化。二是智能化、数字化赋能提升精细化客群经营与服务能力。构建营销策略工具箱,将数智化工具能力嵌入客户经理作业流程中,形成“自上而下获取商机+自下而上洞察客户”的全客户数据要素,赋能客群分层分类经营。强化手机银行建设,升级财富场景,支持产品灵活配置,新增代销他行港币、英镑等外币理财产品,推出财富小管家线上签约服务新功能,持续增强数智化、精细化服务能力。新一代企业网银聚焦场景服务,推出跨境金融专区,支持国际业务“一站式”查询与办理。发布企业手机银行6.0版,优化移动端工作台、消息中心、结算等服务,推出同屏服务,显著提升对公线上平台的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深化客服体系变革,创新升级视频智能柜员和智能语音导航,提升客户诉求响应效率,客户满意度达99.8%。实现函证业务全流程总行集中运营,充分应用ICR等智能技术提升回函业务质效,操作流程用时大幅缩短,用户体验进一步提升。聚焦重点场景及产品,借助数据赋能,完善反诈防控机制,有效管控可疑账户并成功拦截可疑资金。强化生态金融敏捷机制赋能,通过团队建设、工具创新及方法指导,全面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截至报告期末,“民生e家”上线152项重点功能,加快引入重点SaaS应用,平台服务能力和客户体验不断提升,市场效应初步显现。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零售线上平台用户数12,449.44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18%;对公线上平台用户数419.9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4.13%;银企直联客户数7,784户,比上年末增长14.81%。

3.2.2主要业务回顾
3.2.2.1公司银行业务
战略举措
报告期内,本行将公司金融作为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不断优化客户分层分类经营体系,深化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加强优势产品组合运用,扎实推进供应链金融、代发等战略业务,全面夯实一道防线建设,稳步提升数字化赋能及系统支撑能力,推动公司业务可持续发展。

报告期内,本行各项公司业务保持平稳发展。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公司存款余额29,191.08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41.18亿元,降幅0.48%;一般公司贷款余额26,100.6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67.87亿元,增幅5.96%。

客群方面
持续做优战客经营,强化战客牵引。报告期内,本行持续开展客户营销,存贷规模保持2
稳定增长。截至报告期末,本行总、分行级战略客户各项贷款余额(含贴现)14,949.7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79.67亿元;报告期内,各项存款日均规模12,017.36亿元,比上年增长30.69亿元。本行围绕战略客户一体开发持续发力,定策略、抓线索、强赋能、促协同,牵引链上及个人客户快速增长。截至报告期末,本行战略客户牵引的供应链核心客户数3,052户,比上年末增长558户;牵引的链上对公融资客户数37,440户,比上年末增长6,942户;代发对公客户新增321户;带动代发个人客户新增7.74万人。

机构业务稳健发展,结构优化质效双升。本行立足机构业务“负债压舱石、生态连接器、优客引流阀”定位,强化专项债链式开发、财政资金拨付链营销,大力推动机构战略客户体系和资产业务的落地与提升,逐步探索住建、医疗、司法等业务生态场景的综合开发,实现机构业务平稳发展。报告期内,机构存款规模稳定增长,付息率较上年明显下降。报告期内,本行新增地方性财政类资质83项,达去年同期的3.3倍。财政资金承接量、机构客户数、代发工资规模均较上年同期显著增长。

业务及产品方面
围绕“强链、补链”和服务新质生产力,加速推进供应链产品体系迭代升级。本行持续提升供应链全流程线上化操作以及端到端线上集中运营支持效率,以“票、证、函、赊”服务企业经营链条,高效、便捷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提升客户融资效率和服务体验。截至报告3
期末,累计服务核心企业达5,372户,比上年末增长36.62%;链上客户57,007户,比上年末增长24.54%,融资余额达3,743.19亿元。

以战略业务高度推进国际业务发展,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本行完善数字化产品体系,持续打造“民生跨境一家”品牌,实现外汇展业全行扩围,为企业提供便利化跨境金融服务。

推出企业网银“跨境金融专区”,一键触达为企业提供汇兑高频服务,跨境汇款线上化率达2
因本行管理职能调整,总、分行级战略客户范围增加。

到75%;打造以上海自贸区分行为中心、香港分行联动协同的跨境平台,服务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报告期内,自贸区分行联动投放同比增长98.44%,国际结算业务量2,007.01亿美元,同比增长14.18%。

聚焦场景化支付结算需求,以线上化服务客户生产经营活动和数字化转型。推进开户作业标准化以及“开户+基础服务”组合化,打造差异化账户服务优势。聚焦企业分销收款需求,以线上化结算收款通产品,一站式解决客户收款、对账等痛点。打造“民生财资云”拳头产品助力中小企业财资数字化转型,服务各层级客户及成员单位超15,000家。报告期内,税费通、民生代发薪等基础产品新增服务客户超10万户。

聚焦服务国家重点战略,助力客户直接融资。本行积极承销科技创新债券(含科创票据)、绿色债券、乡村振兴票据等。报告期内,本行债券发行规模1,291.19亿元,服务客户298家,其中,承销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449只,规模1,259.07亿元。

持续发力重点领域,中长期贷款产品矩阵不断完善。本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持续在大基建、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加大资源配置,支持国家实体经济发展,银团业务稳步增长。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境内机构银团贷款余额3,489.3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40%。同时,本行积极落实监管新政,全力推进股票回购增持贷款及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业务,助力资本市场和科技创新事业发展。

代发业务持续打造特色优势,综合提升成效显著。本行将代发业务作为战略性业务,着力提高代发业务在单位客户中的覆盖率,优化“代发薪”“民生e家”等产品,推出中小微发薪贷业务,综合成效显著。报告期内,累计代发额1,873.67亿元,同比增加204.79亿元,增幅为12.27%。

风险管理方面
本行公司条线始终秉持“稳中求进、优化结构、提升质效”的风险偏好,确保实现经营发展与风险防控的有效再平衡,全面强化“一道防线”机制建设,持续强化风险管理对业务发展的支撑护航能力;有效优化风险资产配置,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安全协调统一发展;推进外规内化,坚决在监管框架下合规开展业务,严格遵循合规规范,有效防控合规风险,加强合规检查管理,畅通问题整改、提升等关键环节,实现良性循环。

3.2.2.2零售银行业务
战略举措
本行坚持将零售业务作为长期性、基础性战略业务,深化一体化协同经营,推进优质客群一体化开发,不断提升零售业务精细化管理能力,持续完善细分客群经营体系,升级产品与服务体系,强化数字化经营,打造非凡客户体验,持续增强零售业务市场竞争优势。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31,539.7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077.29亿元,增幅7.05%。其中,金卡及以上客户金融资产27,041.3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52.19亿元,增幅7.35%,占全行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的85.74%。私人银行客户总资产9,680.4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20.75亿元,增幅11.79%。零售储蓄存款13,544.1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84.75亿元,增幅6.15%。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零售贷款(含信用卡透支业务)合计17,232.78亿元,比上年末减少274.83亿元,降幅1.57%。其中,信用卡透支4,499.02亿元,比上年末减少273.45亿元;按揭贷款余额5,771.5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02.97亿元。

客群方面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零售客户数为13,952.0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89%。私人银行客户数70,074户,比上年末增加7,971户,增幅12.84%。贵宾客户数468.74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3.02万户,增幅5.16%。

报告期内,本行持续推进分层分群客群经营体系建设。深化基础客群集中经营模式,升级标准化管理体系,全面推行数字化管理与经营;精细化经营代发、老年、小微、山姆、按揭、双卡等重点细分客群。持续以标准化服务和专业化配置为核心提升财富客群投资体验;以私银中心服务模式为依托做好私银客群个性化服务。同时,着力提升数字化经营和管理能力,推进个人客群综合经营平台建设及应用,围绕关键要素构建营销管理闭环。

打造高质量获客体系,不断夯实零售客群基础。一是代发企业客户开发和个人客户留存并重,着力从机制提效、名单运用、产品升级、系统建设四方面推动代发业务精细化发展。

二是持续深化信用卡借记卡双卡融合,与山姆建立长期、稳定的联合获客机制,获取优质的财富客群,搭建山姆客群全链路综合经营体系。三是全面开展网格化营销,联合网点周边合作伙伴共建生态,提升服务体验。四是聚焦客户高频生活场景,构建银联生态圈开发经营新引擎,拓展细分行业下的获客场景,进一步提高获客产能。

数字化赋能专业服务,深化财富客群经营成效。一是全面深化财富策略体系建设,结合客户需求深度分析和产品销售周期特点,为不同特色客群定制差异化营销策略,叠加一线财富智能助手、收益中心、财富雷达等专业资产配置工具,驱动服务效率与营销精准度突破。

二是在服务客户多样化财富管理需求的同时,深入洞察其背后家庭及企业综合需求,跨条线协同深度经营,提升客户粘性及价值贡献。财富客群经营成效持续提升,报告期内,向上输送私银客户数同比增长15.52%。

升级数智化经营体系,提升客群开发与经营效能。一是建设个人客群综合经营平台,通过一体化洞察分析、精准化商机输入、智能化营销策划、全渠道触达协同、自动化监测迭代,全面赋能客群经营质效提升。二是提高活动质效,重点提升网点非金活动效率,扩大全民推荐官(MGM)活动范围,打造生态获客工具,强化生态获客活动协同,持续推动高质量获客、活客、提客、留客。三是升级销售作业平台,提升客户触达效率,提高一线有效经营客户数量。

业务及产品方面
努力提升本行零售产品与服务市场竞争力,坚持为客户提供有温度、有品质的金融服务。

持续升级稳健的财富管理产品货架,加强外部合作与全流程数字化建设,深化生态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客户服务能力。

持续围绕客户投资需求,深耕稳健的财富管理体系。一是理财业务聚焦“安心理财”“稳健优选”等重点系列产品,服务客户稳健投资需求,理财业务规模比上年末增加545.55亿元,增幅5.87%。二是基金业务以“固收+”策略为核心,聚焦“民生磐石”系列产品,服务客户多元化组合配置需求。三是保险业务持续丰富完善养老金融特色产品货架,加快推进商业养老金业务发展,服务客户养老需求。四是私募业务持续聚焦头部机构,遴选优秀产品,服务客户个性化投资需求,报告期内私募产品销量同比提升两倍。五是家族信托业务持续升级业务体系,服务客户家庭财富规划需求,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报告期内新增信托规模79.43亿元,同比增长34.97%。

聚焦重点领域深化头部合作,推进消费信贷一体化经营。一是聚焦核心城市及重点区域,持续深拓重点头部房企总对总战略合作,有效带动优质一手房按揭增长;创新产品驱动,强化渠道管理,二手房优质中介占比持续提升。报告期内,按揭贷款累计投放629.38亿元,同比增长53.55%,其中二手房按揭贷款累计投放330.31亿元,同比增长74.43%。二是坚持“民易贷”业务产品配置定位,存量优质客群“民易贷”产品渗透率及覆盖率稳步提升。截至报告期末,个人信用类消费贷款“民易贷”余额569.4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58亿元,增幅1.89%。

强化生态建设与支付体系,完善信用卡产品权益体系。一是丰富差异化产品体系。推出民生航旅纵横、民生新加坡航空联名信用卡,为高频商旅人群提供多元化权益与全球支付服务;发行民生悦享福寿信用卡,提供优质便利的适老化权益;升级境外消费权益,为跨境消费持卡人提供覆盖境内外场景的安全支付服务。二是推进智能化服务渠道建设。构建“智能客服+视频客服+企业微信”服务体系,实现智能客服与移动渠道的高效衔接。三是持续深耕支付生态建设。携手头部连锁品牌,开展生活服务权益优惠;面向网点周边商户,提供商户业务综合经营方案,构建网周支付生态体系。报告期内,信用卡电子支付交易规模3,117.87亿元,同比下降7.08%;交易笔数7.48亿笔,同比增长10.57%。

物理分销渠道。本行在境内建立高效的分销网络,实现了对中国内地所有省份的布局,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等区域。截至报告期末,本行销售网络覆盖中国内地的139个城市,包括146家分行级机构(含41家一级分行(不含香港分行、伦敦分行)、105家二级分行(含异地支行))、2,416家支行营业网点,包括1,254家一般支行(含营业部)、1,020家社区支行、142家小微支行。

风险管理方面
持续全面升级消费信贷数智化风控体系。一是按揭客户贷前准入策略优化。迭代按揭申请评分模型并构建组合策略,按揭自动化、差异化审批策略框架逐渐完善,按揭客户风险识别精准度提升。二是“民易贷”主动授信体系搭建完成。全面优化线上线下一体化决策框架,实施差异化定价,强化风险管控,客户精细化分层及识别能力有效提升。三是打造消费信贷反欺诈体系,围绕“房贷、车贷、信用贷、抵押贷”四大类业务,运用多模态交互式策略,防控一方、三方欺诈,精准阻断欺诈类交易。

3.2.2.3资金业务
战略举措
本行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思想,紧密围绕战略部署,推动金融市场各项业务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深化同业客户综合经营,围绕“强客群、优结构、控风险、促增收”的工作主线,全面落实一体化营销协同,推进同业业务稳健发展。二是秉持长期主义理念,持续加强投研能力建设,积极把握市场时机,坚持“投资交易+产品营销”双轮驱动战略,促进金融市场业务高质量发展。三是有序推进托管重塑战略,聚焦核心客群和特色品牌业务,促进业务与科技共创融合,全面提升运营履职服务能力,强化风险合规内控管理,打造行业特色托管银行。

客群方面
本行认真贯彻“同业战略客户综合经营”的理念,做实精细化管理,强化数字化风控与科技赋能,着力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一是强化同业客群分层分类经营,明确细分行业经营与重点产品承接策略,提升客群综合价值贡献。二是践行“一个民生”战略,完善协同机制、优化资源整合,推动同业客群与公司、零售及附属机构的联动,深化同业生态圈一体化经营。

业务及产品方面
同业资金业务方面,本行坚持以客户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聚焦同业负债“调结构、控成本”,实现资产负债稳健运行。一是强化负债成本管理,拓展低成本同业活期存款,促进同业负债成本下降。二是优化同业负债结构,推动量价协调发展,增强同业负债稳定性。

三是有效把握市场机遇,合理安排资产投放。

固定收益业务方面,一方面加强市场前瞻研判及策略执行,支持扩大市场主体债券融资的同时,主动把握交易机遇,动态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提升组合收益水平与风险防控能力。

另一方面持续推动金融市场业务数智化建设,实现智慧投资分析平台上线投产,赋能固收业务高质量发展。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债券资产规模1.99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债券资产规模1.86万亿元;外币债券资产规模185.54亿美元。

外汇业务方面,本行立足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深化推广汇率风险中性理念。聚焦客户避险需求升级与中小微企业服务痛点,在衍生品流程重构、科技赋能与客群经营方面持续发力,有效提升了代客外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报告期内,银行间外汇市场综合做市排名位居前列。

贵金属业务方面,本行持续打造“民生金”业务品牌。零售端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产品升级和渠道创新,为个人客户带来更优质的服务体验。对公端立足客户需求,为企业客户提供黄金租借、价格避险、代销贵金属制品等服务,切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本行积极履行上海黄金交易所及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合约做市商职责。报告期内,黄金交易量同比稳定增长,在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做市排名位居前列。

资产托管业务方面,本行围绕打造行业特色托管银行发展愿景目标,强化托管业务过程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持续向管理要效益。报告期内,集团内业务协同管理机制持续完善,借助科技赋能全面提升运营履职服务质效,不断丰富托管“小i+”服务体系,针对托管客户先后推出“开基通”“销户e”“SU开户”和“慧眼通”投资监督等民生特色托管服务,客户服务体验稳步提升,全行托管规模保持稳健增长。截至报告期末,本行托管规模12.6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26%。

养老金业务方面,本行紧密围绕国家养老金融战略部署及全行养老金融发展战略,推动年金扩面提质,以客户为中心,持续提升履职服务能力,一手抓重点目标客群转化落地,一手抓存量客户维护和增值服务拓展,服务全行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风险管理方面
本行持续优化同业客户授信集中统一管理模式,强化一道风险防范职责。报告期内,进一步优化同业客户授信管理及贷投后管理机制,压实同业客户授信经营主体责任和贷投后管理主体责任,从强化制度建设、优化管理机制、抓实关键环节、提升履职能力等方面入手,提升同业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及贷投后管理质效,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推动金融机构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本行依据董事会风险偏好及经营规划,制定年度市场风险限额与业务授权,强化利率、汇率及商品风险管理,并完善风险监测与报告机制。本行结合宏观经济、信贷政策及主体信用状况,优化审批流程,提升信用债发行人风险评估与预警能力,加强重点区域、行业及企业资产重检频次,严控信用风险,完善债券统一管理体系。同时,本行坚持审慎稳健原则,平衡债券投资风险与收益,优化本外币债券投资组合,确保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高流动性资产占比合理,报告期内,债券投资信用资质保持优良。

3.2.2.4境外分行业务
香港分行
香港分行在“一个民生”协同体制下,充分发挥境外业务平台作用,持续强化跨境协同联动,深度经营总分行战略客群,坚定发展特色业务领域,着重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全面提升跨境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截至报告期末,香港分行资产总额2,369.33亿港元,比上年末增长11.83%,其中,发放贷款及垫款总额为1,284.82亿港元,比上年末增长10.18%,在资产总额中占比54.23%,吸收存款总额为1,826.05亿港元,比上年末增长14.81%。报告期内,实现净收入16.48亿港元,同比增长22.62%。

深耕优质客群,推动规模增长。截至报告期末,对公战略客户总体信贷资产规模705.30亿港元,比上年末增长11.66%;围绕战略客户深化跨境联动,新增跨境联动开户121户,同比增长92.06%;私银及财富客群资产管理规模420.18亿港元,比上年末增长23.48%。发展特色领域,打造核心优势。报告期内,代客外汇与衍生产品交易量达118.16亿美元,同比增长74.25%;着力打造私人银行及财富管理平台,海外保险及跨境理财通业务于在港可比中资股份制银行中保持领先;截至报告期末,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挂钩业务资产规模217.58亿港元,比上年末增长8.01%。强化风险管理,合规稳健经营。全面深化合规经营理念,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坚持业务发展与风险约束并重,持续优化调整信贷资产组合,加强客户集中度及行业限额管理;主动应对金融市场变化,采取前瞻性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持续优化负债的品种、期限及币种结构,有效降低负债来源集中度,报告期内,香港分行各项流动性指标均达到良好稳健水平。

伦敦分行
报告期内,伦敦分行持续聚焦“服务中企走出去的国际平台、提升全球化视野的海外窗口、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海外平台”三大定位,整体经营稳中向好。截至报告期末,伦敦分行资产总额3.27亿美元;报告期内,实现利息净收入331.87万美元,手续费收入15.41万美元,新增贷款规模1.55亿美元。

伦敦分行发挥平台定位优势,协同全行跨境业务发展。以本行战略客户名单为基础,明确跨境客群开发重点方向,锚定本行战略客户的海外分、子和附属公司作为目标名单,逐户开发。落地首单“内地分行——自贸区平台——伦敦分行”三方协同合作业务,打通了跨境金融服务的全链条,充分发挥了“一个民生”协同优势。立足国际金融中心,搭建金融市场平台。发挥时区优势,承接本行夜盘。提升本行非亚洲时段的交易报价能力,进一步满足在岸及离岸企业客户外汇需求。同时利用金融中心地域优势,灵活运用多种货币市场工具融入资金,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负债成本。重点风险领域的监测与控制持续加强。伦敦分行在本行全面风险管理和“三道防线”有效协同基础上,持续完善风险治理框架,进一步强化动态监测。同时,分行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对国别风险和行业形势进行细致研判,有效实现了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动态平衡。

3.3利润表主要项目分析
3.3.1利润表主要项目变动情况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213.80亿元,同比减少10.94亿元,降幅4.87%。


2025年1-6月
72,384 49,203 23,181 49,260 20,657 865 26,039 346 1,353 23,124 -330 22,794 1,318 21,476 21,380 96
3.3.2营业收入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723.84亿元,同比增加52.57亿元,增幅7.83%,一方面,负债成本改善助推净息差企稳,同时生息资产增长,量价因素带动利息净收入同比增加6.21亿元;另一方面,基础中间业务增长及投资交易等带动非利息净收入同比增加46.36亿元。

本集团营业收入主要项目的金额、占比及变动情况如下:

2025年1-6月2024年1-6月
金额 占比(%)金额 占比(%)
49,203 67.97 113,980 157.46 78,305 108.18 27,307 37.72 2,988 4.13 2,389 3.30 1,929 2.66 750 1.04 312 0.43 -64,777 -89.49 23,181 32.03 9,685 13.38 13,496 18.6548,582 72.37 127,963 190.62 89,312 133.04 28,396 42.30 3,438 5.12 3,095 4.61 2,212 3.30 792 1.18 718 1.07 -79,381 -118.25 18,545 27.63 9,645 14.37 8,900 13.26
72,384 100.0067,127 100.00
3.3.3利息净收入及净息差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利息净收入492.03亿元,同比增加6.21亿元,增幅1.28%。本集团净息差为1.39%。

3.3.3.1利息收入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利息收入1,139.80亿元,同比减少139.83亿元,降幅10.93%。

3.3.3.2利息支出
报告期内,本集团利息支出为647.77亿元,同比减少146.04亿元,降幅18.40%。

3.3.4非利息净收入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非利息净收入231.81亿元,同比增加46.36亿元,增幅25.00%。


2025年1-6月
9,685 13,496
23,181
3.3.5业务及管理费
报告期内,本集团业务及管理费206.57亿元,同比增加0.86亿元,增幅0.42%。


2025年1-6月
12,429 3,460 472 4,296
20,657
3.3.6信用减值损失
报告期内,本集团信用减值损失260.39亿元,同比增加54.88亿元,增幅26.70%。


2025年1-6月
23,452 1,534 540 307 206
26,039
3.3.7所得税费用
报告期内,本集团所得税费用13.18亿元,同比增加5.51亿元,增幅71.84%,主要是支付的永续债利息减少,导致所得税费用增加。

3.4资产负债表主要项目分析
3.4.1资产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为77,689.21亿元,比上年末减少460.48亿元,降幅0.59%。


2025年6月30日
金额 占比(%)
4,469,874 57.54 39,006 0.50 95,115 1.22 4,413,765 56.82 2,348,866 30.23 285,183 3.67 342,615 4.41 104,677 1.35 49,572 0.64 224,243 2.88
7,768,921 100.00
3.4.1.1发放贷款和垫款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为44,698.7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93.94亿元,增幅0.44%,在资产总额中的占比为57.54%,比上年末上升0.59个百分点。

3.4.1.2金融投资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金融投资总额为23,373.88亿元,比上年末减少481.21亿元,降幅2.02%,在资产总额中的占比为30.09%,比上年末下降0.43个百分点。

3.4.1.3存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存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合计3,426.15亿元,比上年末减少385.30亿元,降幅10.11%,在资产总额中的占比为4.41%,比上年末下降0.47个百分点。

3.4.2负债

2025年6月30日
金额 占比(%)
4,382,087 62.01 4,311,002 61.01 1,056,506 14.95 1,049,973 14.86 358,991 5.08 219,052 3.10
7,066,609 100.00
3.4.2.1吸收存款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吸收存款总额43,110.0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19.07亿元,增幅1.46%。从客户结构看,公司存款占比68.00%,个人存款占比31.96%;从期限结构看,活期存款占比34.93%,定期存款占比65.03%。

3.4.2.2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拆入款项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拆入款项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为10,565.06亿元,比上年末减少2,653.24亿元,降幅20.07%,主要是同业存单规模稳定增长,同业存放规模相应下降。

3.4.2.3应付债券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应付债券10,499.7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89.48亿元,增幅11.58%,主要是同业存单规模增长。

3.4.3负债质量分析
本行全面贯彻落实监管要求,以制度方式建立健全与负债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负债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各机构在负债质量管理中的工作职责。本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负债质量实施有效管理和监控,董事会承担负债质量管理的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承担负债质量的具体管理工作。

报告期内,本行坚持稳健经营原则,持续夯实负债业务基础,不断优化负债结构,提升负债发展质量。一是聚焦客户分层分类经营,围绕客户需求构建差异化服务场景,完善产品服务体系,增强资金获取能力,夯实负债业务基础。二是大力拓展低成本资金来源渠道,合理安排高成本负债规模,持续优化负债结构,有效控制负债成本。三是强化负债质量动态监测与深度分析,根据市场研判动态调整负债业务策略,以精细化管理推动负债高质量发展。

报告期内,本集团负债质量状况保持安全稳健,负债质量管理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中各项监管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净稳定资金比例106.68%,流动性覆盖率155.16%;报告期内,本集团付息负债成本率1.93%。

3.4.4股东权益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股东权益总额7,023.1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57.44亿元,增幅6.97%,其中,归属于本行股东权益总额6,885.4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56.85亿元,增幅7.11%。

3.5前景展望
当前,宏观经济处于持续修复阶段,各项政策协同发力推动经济增长动能积聚。在此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发展既面临息差承压、市场竞争加剧等现实挑战,也迎来“五篇大文章”落地见效、开放生态加快构建等重大机遇。

展望2025年下半年及未来,本行将立足经济转型升级大局,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主动适应环境变化,聚焦核心举措,统筹发展质效与风险安全,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一是全面提升客户价值创造能力。通过持续优化产品与服务流程,改进精细化运营管理,提升全旅程体验,为客户提供更适配、更高价值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不断巩固客户关系。

二是着力打造特色化市场竞争优势,深入挖掘细分市场需求,强化精准化服务能力以塑造差异化品牌价值,并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以科技赋能提升服务效率与智能化应用水平,有效增强客户粘性。

三是动态调整资产负债经营策略,在资产配置上紧密贴合国家战略导向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科学把握投放节奏,加强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在负债管理上则坚持量价均衡发展,加大低息存款拓展力度,强化负债精细化管理,持续优化负债结构以有效降低资金成本。

四是持续强化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坚持审慎经营原则,着力完善风险识别、计量与监控体系,大力升级数字化风控手段,并针对重点领域风险实施精准化防控策略,为业务稳健可持续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中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