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601988):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第三支柱信息披露报告
|
时间:2025年08月29日 20:25:31 中财网 |
|
原标题: 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第三支柱信息披露报告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2025年半年度
第三支柱信息披露报告
目录
本报告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令2023年第4号《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编制并披露。
2014年4月,本集团正式获准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总行、境内分行及中银香港的一般
公司和 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暴露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符合条件的合
格循环零售和银行卡信用风险暴露、其他零售信用风险暴露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其他
类型信用风险暴露及其他并表机构的所有信用风险暴露均采用权重法;市场风险采用标
准法计量;操作风险采用标准法计量。
本报告是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要求而非财务会计准则编制,因此,报告中的部分信息并不能与同期财务报告的财务资料直接进行比较。
本集团已建立完善的第三支柱信息披露治理架构,由董事会批准并由高级管理层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流程,确保对信息披露内容进行合理审查,披露信息真实、可靠。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 a | b | c | d | e | | | 2025年
6月30日 | 2025年
3月31日 | 2024年
12月31日 | 2024年
9月30日 | 2024年
6月30日 | | 可用资本(数额) | | | | | | | 1 | 核心一级资本净额 | 2,572,202 | 2,370,551 | 2,344,261 | 2,294,231 | 2,229,811 | 2 | 一级资本净额 | 2,930,923 | 2,768,867 | 2,763,286 | 2,692,507 | 2,598,358 | 3 | 资本净额 | 3,822,237 | 3,607,173 | 3,605,572 | 3,566,515 | 3,505,387 | 风险加权资产(数额) | | | | | | | 4 | 风险加权资产合计 | 20,470,598 | 20,061,040 | 19,217,559 | 18,756,339 | 18,539,055 | 4a | 风险加权资产合计
1
(应用资本底线前) | 20,470,598 | 20,061,040 | 19,217,559 | 18 ,756,339 | 18,539,055 | 资本充足率 | | | | | | | 5 |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
率(%) | 12.57% | 11.82% | 12.20% | 12.23% | 12.03% | 5a |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
率(%)(应用资本
底线前) | 12.57% | 11.82% | 12.20% | 12.23% | 12.03% | 6 | 一级资本充足率
(%) | 14.32% | 13.80% | 14.38% | 14.36% | 14.02% | 6a | 一级资本充足率
(%)(应用资本
底线前) | 14.32% | 13.80% | 14.38% | 14.36% | 14.02% | 7 | 资本充足率(%) | 18.67% | 17.98% | 18.76% | 19.01% | 18.91% | 7a | 资本充足率(%)
(应用资本底线
前) | 18.67% | 17.98% | 18.76% | 19.01% | 18.91% | 其他各级资本要求 | | | | | | | 8 | 储备资本要求(%) | 2.50% | 2.50% | 2.50% | 2.50% | 2.50% | 9 | 逆周期资本要求(% | 0.00% | 0.00% | 0.00% | 0.00% | 0.00% | 10 |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
行或国内系统重要
性银行附加资本要
2
求(%) | 1.50% | 1.50% | 1.50% | 1.50% | 1.50% | 11 | 其他各级资本要求
(%)(8+9+10) | 4.00% | 4.00% | 4.00% | 4.00% | 4.00% | 12 | 满足最低资本要求
后的可用核心一级
资本净额占风险加
3
权资产的比例
(%) | 7.57% | 6.82% | 7.20% | 7.23% | 7.03% | | a | b | c | d | e | | | 2025年
6月30日 | 2025年
3月31日 | 2024年
12月31日 | 2024年
9月30日 | 2024年
6月30日 | | 杠杆率 | | | | | | | 13 | 调整后表内外资产
余额 | 38,550,087 | 37,794,252 | 36,681,725 | 35,648,719 | 35,407,779 | 14 | 杠杆率(%) | 7.60% | 7.33% | 7.53% | 7.55% | 7.34% | 14a | 4
杠杆率a(%) | 7.60% | 7.33% | 7.53% | 7.55% | 7.34% | 14b | 5
杠杆率b(%) | 7.62% | 7.34% | 7.54% | 7.55% | 7.37% | 14c | 6
杠杆率c(%) | 7.62% | 7.34% | 7.54% | 7.55% | 7.37% | 流动性覆盖率 | | | | | | | 15 | 合格优质流动性资
产 | 6,358,110 | 6,365,684 | 5,994,510 | 5,516,440 | 5,383,200 | 16 | 现金净流出量 | 4,753,397 | 4,456,888 | 4,196,355 | 4,088,510 | 3,901,221 | 17 | 7
流动性覆盖率
(%) | 134.04% | 143.00% | 142.88% | 134.96% | 138.14% | 净稳定资金比例 | | | | | | | 18 | 可用稳定资金合计 | 23,941,144 | 23,508,307 | 22,799,752 | 22,274,649 | 21,981,118 | 19 | 所需稳定资金合计 | 18,783,362 | 18,436,588 | 17,787,508 | 18,040,035 | 17,942,732 | 20 | 8
净稳定资金比例
(%) | 127.46% | 127.51% | 128.18% | 123.47% | 122.51% |
补充说明:
1. 第4a行,“风险加权资产合计(应用资本底线前)”的资本底线指商业银行按照部分或全部采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计算的风险加权资产应不低于按其他方法计算的风险加权资产总额的72.5%。截至2025年6月30日,本集团风险加权资产未触及资本底线; 2. 第10行,“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或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指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被认定为第四组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适用1%的附加资本要求;同时被认定为第二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适用1.5%的附加资本要求。按照二者孰高原则确定本集团本项附加资本要求为1.5%;
3. 第12行,“满足最低资本要求后的可用核心一级资本净额占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指第5行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5%的差值;
4. 第14a行,“杠杆率a”指不考虑临时豁免存款准备金(如有)的杠杆率; 5. 第14b行,“杠杆率b”指考虑临时豁免存款准备金(如有)且采用最近一个季度内证券融资交易每日余额的简单算数平均值计算的杠杆率;
6. 第14c行,“杠杆率c”指不考虑临时豁免存款准备金(如有)、采用最近一个季度内证券融资交易每日余额的简单算数平均值计算的杠杆率;
7. 第17行,“流动性覆盖率”为当季日均值;
8. 第20行,“净稳定资金比例”为季末时点值。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 a | b | | | 2025年6月30日 | 2025年3月31日 | | 1 | 总损失吸收能力 | 4,383,996 | 4,158,693 | 2 | 处置集团的风险加权资产合计 | 20,470,598 | 20,061,040 | 3 | 1
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第
1行/第2行) | 21.42% | 20.73% | 4 | 处置集团的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 | 38,550,087 | 37,794,252 | 5 | 总损失吸收能力杠杆比率(第1行/
第4行) | 11.37% | 11.00% |
补充说明:
1. 第3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 根据《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要求为16%,还需同时满足的缓冲资本要求为4%(储备资本要求为2.5%、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为1.5%),合计20%。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 a | b | c | | | 风险加权资产 | | 最低资本要求 | | | 2025年
6月 30日 | 2025年
3月 31日 | 2025年
6月 30日 | | 1 | 信用风险 | 18,909,503 | 18,519,600 | 1,512,761 | 2 | 信用风险(不包括交易对手信用风险、
信用估值调整风险、银行账簿资产管理
产品和银行账簿资产证券化) | 18,602,095 | 18,234,545 | 1,488,168 | 3 | 其中:权重法 | 7,297,934 | 7,049,363 | 583,835 | 4 | 其中:证券、商品、外汇交易清算
过程中形成的风险暴露 | - | - | - | 5 | 其中:门槛扣除项中未扣除部分 | 232,160 | 244,515 | 18,573 | 6 | 其中:初级内部评级法 | 9,422,617 | 9,329,611 | 753,810 | 7 | 其中:监管映射法 | 3,068 | 2,950 | 245 | 8 | 其中:高级内部评级法 | 1,878,476 | 1,852,621 | 150,278 | 9 | 交易对手信用风险 | 119,973 | 105,826 | 9,598 | 10 | 其中:标准法 | 119,973 | 105,826 | 9,598 | 11 | 其中:现期风险暴露法 | - | - | - | 12 | 其中:其他方法 | - | - | - | 13 | 信用估值调整风险 | 30,523 | 27,899 | 2,442 | 14 | 银行账簿资产管理产品 | 144,229 | 139,135 | 11,538 | 15 | 其中:穿透法 | 45,969 | 41,141 | 3,678 | 16 | 其中:授权基础法 | 94,978 | 94,673 | 7,597 | 17 | 其中:适用 1250%风险权重 | 3,282 | 3,321 | 263 | 18 | 银行账簿资产证券化 | 12,683 | 12,195 | 1,015 | 19 | 其中:资产证券化内部评级法 | - | - | - | 20 | 1
其中:资产证券化外部评级法 | 12,683 | 12,195 | 1,015 | 21 | 其中:资产证券化标准法 | - | - | - | 22 | 市场风险 | 264,342 | 249,030 | 21,147 | 23 | 其中:标准法 | 264,342 | 249,030 | 21,147 | 24 | 其中:内部模型法 | - | - | - | 25 | 其中:简化标准法 | - | - | - | 26 | 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间转换的资本要求 | 17,648 | 13,305 | 1,412 | 27 | 操作风险 | 1,279,105 | 1,279,105 | 102,328 | 28 | 因应用资本底线而导致的额外调整 | - | - | | 29 | 合计 | 20,470,598 | 20,061,040 | 1,637,648 |
补充说明:
1. 第 20行,“资产证券化外部评级法”指标包含按照 1250%风险权重计量的资产。
本集团资本工具和合格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的主要特征公开披露请见 中国银行官网(www.boc.cn)-投资者关系-监管资本。
本集团资本工具和合格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的主要特征公开披露请见 中国银行官网(www.boc.cn)-投资者关系-监管资本。
| a | b | | | 2025年6月30日 | | | | 数额 | 1
代码 | | 核心一级资本: | | | | 1 | 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可计入部分 | 593,017 | A+B | 2 | 留存收益 | 1,877,516 | C+D+E | 2a | 盈余公积 | 277,914 | C | 2b | 一般风险准备 | 414,266 | D | 2c | 未分配利润 | 1,185,336 | E | 3 | 累计其他综合收益 | 91,408 | F | 4 | 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 34,549 | G | 5 | 扣除前的核心一级资本 | 2,596,490 | | 核心一级资本:扣除项 | | | | 6 | 审慎估值调整 | - | | 7 | 商誉(扣除递延税负债) | 277 | H | 8 | 其他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除外)
(扣除递延税负债) | 23,852 | I-J | 9 | 依赖未来盈利的由经营亏损引起的
净递延税资产 | - | | 10 | 对未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进行套
期形成的现金流储备 | - | | 11 | 损失准备缺口 | - | | 12 | 资产证券化销售利得 | - | | 13 | 自身信用风险变化导致其负债公允
价值变化带来的未实现损益 | - | | 14 | 确定受益类的养老金资产净额(扣
除递延税项负债) | - | | 15 | 直接或间接持有本银行的股票 | - | | 16 | 银行间或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间通
过协议相互持有的核心一级资本 | - | | 17 | 对未并表金融机构小额少数资本投
资中的核心一级资本中应扣除金额 | - | | 18 | 对未并表金融机构大额少数资本投
资中的核心一级资本中应扣除金额 | - | | | a | b | | | 2025年6月30日 | | | | 数额 | 1
代码 | | 19 | 其他依赖于银行未来盈利的净递延
税资产中应扣除金额 | - | | 20 | 对未并表金融机构大额少数资本投
资中的核心一级资本和其他依赖于
银行未来盈利的净递延税资产的未
扣除部分超过核心一级资本 15%的
应扣除金额 | - | | 21 | 其中:应在对金融机构大额少数
资本投资中扣除的金额 | - | | 22 | 其中:应在其他依赖于银行未来
盈利的净递延税资产中扣除的金
额 | - | | 23 | 其他应在核心一级资本中扣除的项
目合计 | 159 | | 24 | 应从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中扣
除的未扣缺口 | - | | 25 | 核心一级资本扣除项总和 | 24,288 | | 26 | 核心一级资本净额 | 2,572,202 | | 其他一级资本: | | | | 27 | 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 | 349,942 | | 28 | 其中:权益部分 | 349,942 | K+L | 29 | 其中:负债部分 | - | | 30 | 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 8,779 | M | 31 | 扣除前的其他一级资本 | 358,721 | | 其他一级资本:扣除项 | | | | 32 | 直接或间接持有的本银行其他一级
资本 | - | | 33 | 银行间或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间通
过协议相互持有的其他一级资本 | - | | 34 | 对未并表金融机构小额少数资本投
资中的其他一级资本中应扣除金额 | - | | 35 | 对未并表金融机构大额少数资本投
资中的其他一级资本 | - | | 36 | 其他应在其他一级资本中扣除的项
目合计 | - | | 37 | 应从二级资本中扣除的未扣缺口 | - | | 38 | 其他一级资本扣除项总和 | - | | 39 | 其他一级资本净额 | 358,721 | | 40 | 一级资本净额 | 2,930,923 | | 二级资本: | | | | 41 | 二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 | 639,869 | | | a | b | | | 2025年6月30日 | | | | 数额 | 1
代码 | | 42 | 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 8,583 | | 43 | 超额损失准备可计入部分 | 242,862 | | 44 | 扣除前的二级资本 | 891,314 | | 二级资本:扣除项 | | | | 45 | 直接或间接持有的本银行的二级资
本 | - | | 46 | 银行间或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间通
过协议相互持有的二级资本投资及
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投资 | - | | 47 | 对未并表金融机构小额少数资本投
资中的二级资本应扣除金额 | - | | 47a | 对未并表金融机构的小额投资中的
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中应扣除金额
(仅适用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 不适用 | | 48 | 对未并表金融机构大额少数资本投
资中的二级资本应扣除金额 | - | | 48a | 对未并表金融机构大额投资中的
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中应扣除金额
(仅适用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 不适用 | | 49 | 其他应在二级资本中扣除的项目合
计 | - | | 50 | 二级资本扣除项总和 | - | | 51 | 二级资本净额 | 891,314 | | 52 | 总资本净额 | 3,822,237 | | 53 | 风险加权资产 | 20,470,598 | | 资本充足率和其他各级资本要求 | | | | 54 |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 12.57% | | 55 | 一级资本充足率 | 14.32% | | 56 | 资本充足率 | 18.67% | | 57 | 其他各级资本要求(%) | 4.00% | | 58 | 其中:储备资本要求 | 2.50% | | 59 | 其中:逆周期资本要求 | 0.00% | | 60 | 其中: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或国
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 | 1.50% | | 61 | 满足最低资本要求后的可用核心一
级资本净额占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
(%) | 7.57% | | 我国最低监管资本要求 | | | | 62 |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 5.00% | | 63 | 一级资本充足率 | 6.00% | | 64 | 资本充足率 | 8.00% | | | a | b | | | 2025年6月30日 | | | | 数额 | 1
代码 | | 门槛扣除项中未扣除部分 | | | | 65 | 对未并表金融机构的小额少数资本
投资中的未扣除部分 | 33,665 | | 65a | 对未并表金融机构的小额投资中的
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未扣除部分
(仅适用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 不适用 | | 66 | 对未并表金融机构的大额少数资本
投资未扣除部分 | 17,448 | | 67 | 其他依赖于银行未来盈利的净递延
税资产(扣除递延税负债) | 59,576 | | 可计入二级资本的超额损失准备的限额 | | | | 68 | 权重法下,实际计提的超额损失准
备金额 | 43,984 | | 69 | 权重法下,可计入二级资本超额损
失准备的数额 | 43,984 | | 70 | 内部评级法下,实际计提的超额损
失准备金额 | 206,696 | | 71 | 内部评级法下,可计入二级资本超
额损失准备的数额 | 198,878 | |
补充说明:
1.b列代码列体现表格“CC1:资本构成”与表格“CC2:集团财务并表和监管并表下的资产负债表差异”所披露项目之间的对应关系。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 a | b | c | | 2025年6月30日 | | | | 财务并表范围下
的资产负债表 | 监管并表范围下的
资产负债表 | 代码 | 资产 | | | | 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 2,332,907 | 2,332,907 | | 存放同业款项 | 481,133 | 471,519 | | 贵金属 | 138,345 | 138,345 | | 拆出资金 | 849,692 | 839,755 | | 衍生金融资产 | 142,647 | 142,792 | |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 315,396 | 314,817 | | 发放贷款和垫款 | 22,488,178 | 22,459,927 | | 金融投资 | 9,225,800 | 8,858,572 | |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
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 704,924 | 480,216 | |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
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
产 | 4,714,382 | 4,591,446 | |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
产 | 3,806,494 | 3,786,910 | | 长期股权投资 | 41,351 | 72,072 | | 投资性房地产 | 21,531 | 11,439 | | 固定资产 | 220,155 | 82,815 | | 在建工程 | 23,889 | 3,420 | | 使用权资产 | 17,906 | 19,861 | | 无形资产 | 29,158 | 29,046 | I | 其中:土地使用权 | 5,888 | 5,194 | J | 商誉 | 2,795 | 277 | H | 递延所得税资产 | 64,690 | 59,576 | | 其他资产 | 395,040 | 348,865 | | 资产总计 | 36,790,613 | 36,186,005 | | 负债 | | | | 向中央银行借款 | 1,545,134 | 1,545,134 | |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 | 2,643,690 | 2,643,690 | | 拆入资金 | 497,003 | 473,761 | | 交易性金融负债 | 56,411 | 56,411 | | 衍生金融负债 | 132,010 | 131,736 | |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 | 35,890 | 28,615 | | 吸收存款 | 25,638,312 | 25,636,047 | | 应付职工薪酬 | 47,333 | 46,064 | | 应交税费 | 26,953 | 26,759 | | | a | b | c | | 2025年6月30日 | | | | 财务并表范围下
的资产负债表 | 监管并表范围下的
资产负债表 | 代码 | 预计负债 | 15,578 | 15,578 | | 租赁负债 | 17,733 | 20,198 | | 应付债券 | 2,152,547 | 2,079,879 | | 递延所得税负债 | 9,639 | 1,244 | | 其他负债 | 846,715 | 443,879 | | 负债合计 | 33,664,948 | 33,148,995 | | 所有者权益 | | | | 股本 | 322,212 | 322,212 | A | 其他权益工具 | 349,942 | 349,942 | | —优先股 | 99,969 | 99,969 | K | —永续债 | 249,973 | 249,973 | L | 资本公积 | 272,265 | 270,805 | B | 其他综合收益 | 89,319 | 91,408 | F | 盈余公积 | 279,579 | 277,914 | C | 一般风险准备 | 414,534 | 414,266 | D | 未分配利润 | 1,259,739 | 1,185,336 | E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 | 2,987,590 | 2,911,883 | | 少数股东权益 | 138,075 | 125,127 | | 其中:可计入核心一级资本的
数额 | - | 34,549 | G | 其中:可计入其他一级资本的
数额 | - | 8,779 | M | 所有者权益合计 | 3,125,665 | 3,037,010 | |
补充说明:
1. 本集团资本充足率计算范围与财务并表范围的主要差异是,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中银保险有限公司、中银集团保险有限公司和中银集团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等纳入财务并表范围,但不纳入并表资本充足率计算范围。
本集团在计算并表资本充足率时,对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的股权投资计算风险加权资产;对中银保险有限公司、中银集团保险有限公司和中银集团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等的股权投资在资本中按照相关扣除规则进行处理。
上述金融机构总资产、所有者权益和主要经营活动等信息请见 中国银行官网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 a | | | 2025年6月30日 | | | 金额 | | TLAC中的资本部分与调整项 | | | 1 | 核心一级资本净额 | 2,572,202 | 2 | 其他一级资本净额 | 358,721 | 3 | TLAC扣除项(如有) | - | 4 | 可计入TLAC的其他一级资本净额 | 358,721 | 5 | 二级资本净额 | 891,314 | 6 | 剩余期限1年以上的二级资本工具的已减计部分 | - | 7 | TLAC扣除项(如有) | - | 8 | 可计入TLAC的二级资本净额 | 891,314 | 9 | 可计入TLAC的资本净额 | 3,822,237 | TLAC中的非资本部分 | | | 10 | 由银行直接发行且受偿顺序排在除外负债之后的外部
TLAC工具 | 49,994 | 11 | 由银行直接发行,受偿顺序相对于除外负债无次级性
的TLAC工具 | | 12 | 其中:考虑上限后可计入合格TLAC的金额 | | 13 | 在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处置阶段对其进行注资的事前
承诺 | 511,765 | 14 | 可计入TLAC的非资本部分(扣除前) | 561,759 | 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扣除项 | | | 15 | 扣除前的TLAC | 4,383,996 | 16 | 多点处置集团之间相互持有的TLAC工具(对单点处置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不适用) | | 17 | 持有本行发行的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 | - | 18 | 其他TLAC扣除项 | - | 19 | 考虑扣除项后的TLAC | 4,383,996 | 风险加权资产和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 | | | 20 | 风险加权资产 | 20,470,598 | 21 | 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 | 38,550,087 | TLAC比率和缓冲要求 | | | 22 | TLAC风险加权比率 | 21.42% | 23 | TLAC杠杆比率 | 11.37% | 24 | 满足最低资本要求或TLAC要求后可用的核心一级资本
净额占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 | 5.42% | 25 | 其他各级资本要求(%) | 4.00% | 26 | 其中:储备资本要求 | 2.50% | 27 | 其中:逆周期资本要求 | 0.00% | 28 | 其中: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 | 1.50% |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 债权人受偿顺序 | | | 1-2之和 | | | 1 | 1 | 2 | | | | 最低级 | 最低级 | 最高级 | | | 1 | 处置实体是债权人/
投资人吗?(是或
否) | 否 | 是 | 是 | | 2 | 债权人受偿顺序 | 普通股 | | 损失吸收能力
从属贷款 | | 3 | 考虑信用风险缓释
后的资本和债务工
具之和 | 13,323 | 25,932 | 68,701 | 107,956 | 4 | 第3行中的除外负债 | - | - | - | - | 5 | 资本和债务工具之
和减去除外负债
(第3行-第4行) | 13,323 | 25,932 | 68,701 | 107,956 | 6 | 第5行中可计入
TLAC的部分 | 13,323 | 25,932 | 68,701 | 107,956 | 7 | 第6行中剩余期限大
于等于1年且小于2
年的部分 | - | - | 28,894 | 28,894 | 8 | 第6行中剩余期限大
于等于2年且小于5
年的部分 | - | - | 15,198 | 15,198 | 9 | 第6行中剩余期限大
于等于5年且小于10
年的部分 | - | - | 24,609 | 24,609 | 10 | 第6行中剩余期限大
于等于10年(不含
无固定期限证券)
的部分 | - | - | - | - | 11 | 第6行中的无固定期
限证券 | 13,323 | 25,932 | - | 39,255 |
(未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