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601916):浙商银行H股公告

时间:2025年09月23日 18:51:19 中财网

原标题:浙商银行:浙商银行H股公告

重要提示
1、 本公司董事會、監事會及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保證本報告內容的真實、準確、完整,不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並承擔個別和連帶的法律責任。

2、 本報告於2025年8月28日由本公司第七屆董事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本公司實有董事11名,親自出席的董事11名,出席人數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和本公司章程的規定。公司10名監事列席了本次會議。

3、 截止本報告披露日,本公司無中期利潤分配或公積金轉增股本方案。

4、 本報告除特別說明外,金額幣種為人民幣。本報告所載若干金額及百分比數字已作四捨五入調整。任何表格中總數與金額總和間的差異均由於四捨五入所致。

5、 本公司2025年中期財務報告未經審計。

6、 本公司行長(代行董事長職責)陳海強、主管財務負責人侯波和財務機構負責人張簡保證本報告中財務報告的真實、準確、完整。

重大風險提示
本公司面臨的主要風險及擬採取的措施,請參見本報告「管理層討論與分析-風險管理」章節。

本報告中有關本公司未來計劃等前瞻性陳述不構成本公司對投資的實質承諾,投資及相關人士均應當對此保持足夠的風險認識,並且應該理解計劃、預測與承諾之間的差異。

釋義
本公司、本行、我行、浙商銀行: 浙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原中國銀保監會: 原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
中國證監會: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香聯交所: 香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
《證券及期貨條例》: 《證券及期貨條例》(香法例第571章)
香《上市規則》: 《香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證券上市規則》
《標準守則》: 香《上市規則》附錄C3《上市發行人董事進行證券交易的標準守則》浙銀金租: 浙江浙銀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系本公司控股子公司,本公司佔股51%
浙銀理財: 浙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系本公司全資子公司
本集團: 本公司及其附屬公司
公司基本情況
1. 公司中文名稱: 浙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浙商銀行)
公司英文名稱: CHINA ZHESHANG BANK CO., LTD.(簡稱:CZBANK)2. 法定代表人: 陳海強(代行法定代表人職責)
3. 註冊地址: 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鴻寧路1788號
郵政編碼: 311200
主要辦公地址: 中國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民心路1號
郵政編碼: 310020
電子郵箱: ir@ czbank.com
國際互聯網網址: www.czbank.com
服務及投訴電話: 95527
投資關係管理聯繫電話: 86-571-88268966
傳真: 86-571-87659826
4. 香主要?業地址: 中國香中環康樂廣場8號交易廣場三期15樓5. 授權代表: 陳海強、駱峰
6. 董事會秘書: 駱峰
聯席公司秘書: 駱峰、陳燕華
證券事務代表: 夏靖
7. A股
上市證券交易所: 上海證券交易所
股份簡稱: 浙商銀行
股份代號: 601916
H股
上市證券交易所: 香聯交所
股份簡稱: 浙商銀行
股份代號: 2016
公司基本情況
8. 股份登記處:
A股: 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分公司
中國上海市浦東新區楊高南路188號
H股: 香中央證券登記有限公司
中國香灣仔皇后大道東183號合和中心17樓1712-1716號舖
9. 法律顧問:
中國大陸: 浙江天冊律師事務所
中國香: 富而德律師事務所
10. 聘請的會計師事務所:
國內審計師: 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
辦公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東長安街1號東方廣場東2座辦公樓8層
簽字註冊會計師:潘盛、金睿
國際審計師: 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
辦公地址:中國香中環遮打道10號太子大廈8樓
11. 指定的信息披露報紙和網站:
內地: 《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證券時報》《證券日報》
上海證券交易所網站 ( www.sse.com.cn )
本公司網站 ( www.czbank.com )
香: 香聯交所網站 ( www.hkex.com.hk )
本公司網站 ( www.czbank.com )
本報告備置地點: 本公司董事會辦公室
(中國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民心路1號)
12. 公司其他有關資料: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330000761336668H
金融許可證機構編碼:B0010H133010001
註冊日期:2004年7月26日
公司業務概要
浙商銀行是十二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之一,於2004年8月18日正式開業,總部設在浙江杭州,系全國第13家「A+H」上市銀行。開業以來,浙商銀行立足浙江,放眼全球,穩健發展,已成為一家基礎紮實、效益優良、風控完善的優質商業銀行。

浙商銀行以「一流的商業銀行」願景為統領,全面構建「正、簡、專、協、廉」五字政治生態,踐行善本金融,堅持智慧經?,建設人文浙銀,深入推進以客戶為中心的綜合協同改革,全面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境界。

2025年上半年,浙商銀行?業收入332.65億元,同比下降5.75%;歸屬於本行股東的淨利潤76.67億元,同比下降4.15%。截至報告期末,總資產3.35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0.63%,其中: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1.89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69%;總負債3.14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0.62%,其中:吸收存款餘額2.07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7.47%;不良貸款率1.36%、撥備覆蓋率169.78%;資本充足率12.31%,一級資本充足率9.62%,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8.39%,均保持合理水平。

截至2025年6月末,浙商銀行在全國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香特別行政區,設立了369家分支機構,實現了對浙江大本?、長三角、粵澳大灣區、環渤海、海西地區和部分中西部地區的有效覆蓋。在英國《銀行家》(The Banker)雜誌「2025年全球銀行1000強」榜單中,浙商銀行按一級資本計位列82位。中誠信國際給予浙商銀行金融機構評級中最高等級AAA主體信用評級。

發展戰略及執行情況
(一) 發展理念
生態層面:構建「正、簡、專、協、廉」五字生態。

發展層面:練好「善、智、勤」三字經,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

作風層面:堅持嚴的基調,發揚「六幹精神」。

(二) 戰略體系
一個發展總綱:以「一流的商業銀行」願景為統領,全面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三大目標方向:一流的正向正行的社會影力、一流的專業專注的行業競爭力、一流的共進共榮的企業凝聚力。

三個戰略指引:善本金融、智慧經?、人文浙銀。

四大戰略重點:數字化改革系統開啟、深耕發展全面推進、五大板塊協同發展、財富管理全新啟航。

N項策略措施:構建善本金融六大支柱體系(金融顧問、縣域綜合金融生態建設、善本信用、善本信託、員工向善和問責向善);構建智慧經?「346」體系(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加快數字化轉型「3」大維度,中收擴大、弱敏感資產夯基、負債結構優化、數字化?收提升「4」大工程,綜合協同改革、資源配置機制、績效考核機制、風險管控機制、科技支機制、人才保障機制「1+5」運行保障機制);實施「123人才計劃」(構建「選用育留退」一體化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打造「年輕人喜歡的銀行」和「幸福生活的倡導踐行」兩大文化特色品牌,實施「才湧浙銀、才聚浙銀、才系浙銀」三大人才工程);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綜合協同改革「1143」工作體系(「1」個總體方案,「1」套數字系統,組織架構、考核和資源配置、綜合人才隊伍、綜合協同場景「4」個工作體系,組織領導、風險防控、利他文化「3」大保障措施)。

發展戰略及執行情況
(三) 戰略執行情況
報告期內,本公司錨定「三個一流」,堅持「三大指引」,牢牢把握好「穩、進、創、改、好」五方面關係,全力以赴接續奮鬥,善本金融邁出新步伐,智慧經?取得新成效,人文浙銀增添新活力,「合規為本、風險第一、以客戶為中心、高質量發展為要」的理念深入人心,各項經?指標保持合意水平。

1、 四大客群建設持續夯實
報告期內,本公司尊重行業規律,堅持系統性思維,用長周期視角謀劃發展,堅決摒棄規模情結、速度情結和掙快錢的短期行為,持續推進以客戶為中心的綜合協同改革,全力加強公司、小貸、零售、同業四大客群建設,以專業化的「一攬子」金融服務提升客戶綜合價值貢獻。

公司客群「穩定器」作用突顯。報告期內,本公司以資金鏈、產業鏈、關聯鏈等鏈式場景拓客為突破口,持續加強公司客群建設,機構存款等公司存款規模有力增長,存款付息率壓降成效顯著。截止報告期末,服務公司客戶近27萬戶;?銷推動人民幣公司存款15,282億元,較上年新增668億元,有效壓降人民幣公司存款付息率24.84BP。

零售客群建設專業化經?體系不斷健全。報告期內,本公司聚焦零售八大客群建設,縱深打造零售金融「6+1」體系,有力推進養老金融發展,零售客群補短板成效較好。截至報告期末,零售AUM規模邁上7,000億元新台階,零售客群增量創歷史新高;產品貨架轉型取得積極進展,浙銀理財正式開業並與母行高效協同,海外和創新類理財產品持續熱銷。

小貸客群建設加快轉型發展。報告期內,本公司按照「質量優先、規模適度」的發展策略,堅定推進小貸業務風險化解轉型發展,明確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路徑,加快協同場景研究和陪伴式服務落地,既服務小企業客戶,也服務背後的個人和家庭,使小企業客戶成為大中型客戶的發展源頭,成為零售業務發展的核心客群。截至報告期末,普惠貸款餘額為3,553.70億元。

發展戰略及執行情況
同業客群競爭力位居前列。報告期內,持續加強金融市場、票據、金融機構等同業客群建設,通過不斷提升市場機遇把握能力,積極應對市場變化。FICC做市交易、商票貼現量、承銷業務增量、信貸ABS發行量、對客外匯交易量、公募基金託管規模等指標均領先股份行,自?外匯與自?貴金屬等業務取得歷史最優業績。

2、 新一輪「深耕浙江」三年行動全面啟動
報告期內,本公司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深耕浙江」首要戰略不動搖,啟動新一輪「深耕浙江」三年行動,全面融入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健全機制加速推進。報告期內,本公司研究制定新一輪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明確了「三個倍增、十大舉措、十大行動」的總綱領;啟動省內分行「深耕浙江」月度座談會機制,圍繞重點客群,聚焦重點領域,分別設置9個攻堅專班,明確職責分工,為深化落實「深耕浙江」首要戰略打下堅實基礎。「千項萬億」重大項目投放超時序進度,累計承銷地方債和非金債居同業前列。縣域綜合金融生態建設結合「黨委政府一件事」專項行動,覆蓋面和影力不斷提升。

新一輪三年行動開局良好。報告期內,本公司各條線、部門圍繞打「浙江味」、提升「先進度」、打造「獨特色」的總體目標,優化機制、創新打法、形成合力;省內分行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提升,取得積極成效。截至報告期末,省內各項存款6,102億元,增幅8.13%;新增服務個體工商戶超1.5萬戶,提前超額完成全年目標;省內融資服務總量11,190億元,較年初新增985億元,增量超過去年全年。

發展戰略及執行情況
3、 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健全鞏固
報告期內,本公司堅持把風險防控放在第一位,全面落實「審慎、穩健」的風險偏好,控增量、化存量、優機制,全力以赴守牢風險防線,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基石。全力加強風險防範。認真貫徹執行「低風險均收益」和「小額分散」風險理念,嚴把授信准入關口,加強重點領域風險管控,選擇風險可控、收益合意的客群和資產,嚴控新增風險。健全垂直專業的信用風險管理體制。進一步強化總行對風險監控官的垂直管理和對分行授信評審部主要負責人的管理監督,調整小貸業務條線風險管理體制機制。加強大風險條線隊伍建設,提升風險評審中台的權威性,建立獨立制衡、垂直專業的風險評審體系。

4、 內部管理體系進階升維
報告期內,本公司按照構建規範化、精細化、賦能化、系統化、科學化的管理體系要求,不斷強化管理對經?發展的賦能。加強內控合規管理。開展合規管理再深化專項行動,集中力量貫徹落實監管要求,加大內控合規自查檢輔力度,內控合規議題研究機制有效運行,合規文化融入經?管理全領域。加強科技管理賦能。加快推進煥芯強基工程,全面啟動數據治理三年行動,搶抓人工智能發展機遇,推進大模型底座、知識庫引擎、智能體平台等建設,深化全行級AI中台在各領域的應用,加速AI在業務條線的全場景滲透。加強人才隊伍管理。完善關鍵人才全生命周期培養管理,持續加大年輕幹部交流培養力度,嚴格落實幹部能上能下有關規定,健全青年員工培養機制,重點建設人事監督非現場平台,全方位、立體化透視分行人力資源運作情況。

財務概要
(本報告所載財務數據及指標按照國際財務報告會計準則編製,除特別說明外,為本行及本行所屬子公司合併數據,以人民幣列示。)
主要財務數據及指標
經?業績(人民幣百萬元) 2025年1-6月 2024年1-6月 增(減)幅(%) 2023年1-6月?業收入 33,265 35,295 (5.75) 33,248
稅前利潤 9,695 9,741 (0.47) 9,378
歸屬於本行股東的淨利潤 7,667 7,999 (4.15) 7,743
每股計(人民幣元) 2025年1-6月 2024年1-6月 增(減)幅(%) 2023年1-6月(1)
歸屬於本行股東的基本每股收益 0.28 0.29 (3.45) 0.34
(1)
歸屬於本行股東的稀釋每股收益 0.28 0.29 (3.45) 0.34
盈利能力指標(%) 2025年1-6月 2024年1-6月 增╱減 2023年1-6月
(2)
平均總資產收益率* 0.48 0.52 下降0.04個百分點 0.58
(3)
平均權益回報率* 8.78 9.78 下降1.00個百分點 10.71
淨利息收益率* 1.69 1.82 下降0.13個百分點 2.14
淨利差* 1.52 1.61 下降0.09個百分點 1.95
非利息淨收入佔?業收入比 30.72 33.02 下降2.30個百分點 27.91
(4)
成本收入比 29.77 28.91 上升0.86個百分點 27.96
規模指標(人民幣百萬元) 2025年6月30日 2024年12月31日 增(減)幅(%) 2023年12月31日資產總額 3,346,485 3,325,539 0.63 3,143,879
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 1,888,532 1,857,116 1.69 1,716,240
負債總額 3,142,103 3,122,796 0.62 2,954,302
吸收存款 2,065,814 1,922,289 7.47 1,868,659
歸屬於本行股東的權益 200,238 198,903 0.67 186,245
(5)
歸屬於本行股東的期末每股淨資產
(人民幣元) 6.38 6.33 0.79 5.87
資產質量指標(%) 2025年6月30日 2024年12月31日 增╱減 2023年12月31日(6)
不良貸款率 1.36 1.38 下降0.02個百分點 1.44
(7)
撥備覆蓋率 169.78 178.67 下降8.89個百分點 182.60
(7)
貸款撥備率 2.31 2.46 下降0.15個百分點 2.63
財務概要
資本充足指標(%) 2025年6月30日 2024年12月31日 增╱減 2023年12月31日(8)
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 8.39 8.38 上升0.01個百分點 8.22
(8)
一級資本充足率 9.62 9.61 上升0.01個百分點 9.52
(8)
資本充足率 12.31 12.61 下降0.30個百分點 12.19
註:
* 為年化收益率。

(1) 歸屬於本行股東的基本每股收益=歸屬於本行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扣除歸屬於本行其他權益工具的淨利潤)╱發行在
外的普通股加權平均數。本行2023年6月和7月分別完成A股配股和H股配股發行工作,2023年上半年的每股收益計算受配股因素影。

(2) 平均總資產收益率=淨利潤╱期初及期末資產總額的平均數。

(3) 平均權益回報率=歸屬於本行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扣除歸屬於本行其他權益工具的淨利潤)╱期初及期末歸屬於本行
普通股股東的權益(扣除其他權益工具)的平均數。

(4) 成本收入比=?業費用(扣除稅金及附加)╱?業收入。

(5) 歸屬於本行股東的每股淨資產=(歸屬於本行股東的權益-其他權益工具)╱期末普通股股本總數。

(6) 自2023年度報告,本行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銀行業主要財務指標計算指引》(銀協發[2023]34號)的規定計算
不良貸款率和貸款撥備率,其中:不良貸款率=不良貸款餘額╱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不含應計利息)。

(7) 撥備覆蓋率=貸款減值準備餘額╱不良貸款餘額;貸款撥備率=貸款減值準備餘額╱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不含應計
利息),集團口徑與銀行口徑該指標無差異。根據《關於調整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監管要求的通知》(銀監發[2018]7
號)規定,對各股份制銀行實行差異化動態調整的撥備監管政策。本集團適用的撥備覆蓋率和貸款撥備率的監管標準
為140%和2.1%。

(8) 自2024年1月1日,本行根據《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令2023年第4號)的規定計算資本充
足率指標。

按境內外會計準則編製的財務報表差異說明
本集團按中國會計準則和國際財務報告會計準則編製的財務報表中,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報告期歸屬於本行股東的淨利潤和報告期末歸屬於本行股東的權益並無差異。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一) 總體經?情況分析
報告期內,本集團以「一流的商業銀行」願景為統領,全面構建「正、簡、專、協、廉」五字政治生態,踐行善本金融,堅持智慧經?,建設人文浙銀,全面開啟以客戶為中心的綜合協同改革,以數字化改革為主線,加快推進「煥芯強基」工程,持續夯實科技基礎能力,高質量發展開啟新征程。

截至報告期末,本集團資產總額33,464.85億元,比上年末增加209.46億元,增長0.63%,其中: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18,885.32億元,比上年末增加314.16億元,增長1.69%。負債總額31,421.03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93.07億元,增長0.62%,其中:吸收存款20,658.14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435.25億元,增長7.47%。

報告期內,本集團實現?業收入332.65億元,同比減少20.30億元,下降5.75%,其中:利息淨收入230.46億元,同比減少5.96億元,下降2.52%;非利息淨收入102.19億元,同比減少14.34億元,下降12.31%。歸屬於本行股東的淨利潤76.67億元,同比減少3.32億元,下降4.15%。

截至報告期末,本集團不良貸款率1.36%,比上年末下降0.02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169.78%,比上年末下降8.89個百分點;貸款撥備率2.31%,比上年末下降0.15個百分點。

截至報告期末,本集團資本充足率12.31%,比上年末下降0.30個百分點;一級資本充足率9.62%,比上年末上升0.01個百分點;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8.39%,比上年末上升0.01個百分點。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二) 財務報表分析
1. 合併損益表分析
報告期內,本集團實現歸屬於本行股東的淨利潤76.67億元,同比下降4.15%;平均總資產收益率0.48%,平均權益回報率8.78%。?業收入332.65億元,同比下降5.75%,其中:利息淨收入230.46億元,同比下降2.52%;非利息淨收入102.19億元,同比下降12.31%。?業費用102.70億元,同比下降3.36%,成本收入比29.77%,同比上升0.86個百分點。計提信用減值損失133.00億元,同比下降10.90%。所得稅費用17.23億元,同比上升15.02%。

合併損益表主要項目變動
人民幣百萬元,百分比除外
項目 2025年1-6月 2024年1-6月 增(減)額 增(減)幅(%)
利息淨收入 23,046 23,642 (596) (2.52)
非利息淨收入 10,219 11,653 (1,434) (12.31)
?業收入 33,265 35,295 (2,030) (5.75)
減:?業費用 10,270 10,627 (357) (3.36)
減:信用減值損失 13,300 14,927 (1,627) (10.90)
稅前利潤 9,695 9,741 (46) (0.47)
減:所得稅費用 1,723 1,498 225 15.02
淨利潤 7,972 8,243 (271) (3.29)
歸屬於:本行股東 7,667 7,999 (332) (4.15)
非控制性權益 305 244 61 25.00
(1) 利息淨收入
報告期內,利息淨收入230.46億元,同比減少5.96億元,下降2.52%,佔?業收入的69.28%。利息收入526.52億元,同比減少42.38億元,下降7.45%;利息支出296.06億元,同比減少36.42億元,下降10.95%。

報告期內,淨利差為1.52%,同比下降9個基點;淨利息收益率為1.69%,同比下降13個基點。淨利息收益率同比變動的主要原因如下:本集團貫徹落實讓利實體經濟的政策導向,持續推動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生息資產收益率同比下行47個基點。持續優化負債結構,推動結算性等低成本存款增長,推動付息負債付息率同比下降38個基點。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生息資產平均收益率和付息負債平均付息率
人民幣百萬元,百分比除外
2025年1-6月 2024年1-6月
平均 平均
項目 平均餘額 利息收入 收益率(%) 平均餘額 利息收入 收益率(%)生息資產
發放貸款和墊款 1,885,033 37,611 4.02 1,782,084 40,954 4.62
(1)
投資 883,815 12,597 2.87 826,172 13,261 3.23
存放和拆放同業及
(2)
其他金融機構款項 160,440 1,568 1.97 155,277 1,710 2.21
(3)
存放中央銀行款項 127,456 876 1.39 138,672 965 1.40
生息資產總額 3,056,744 52,652 3.47 2,902,205 56,890 3.94
平均 平均
項目 平均餘額 利息支出 付息率(%) 平均餘額 利息支出 付息率(%)付息負債
吸收存款 1,932,000 17,964 1.88 1,834,442 19,936 2.19
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
(4)
存放和拆入款項 455,493 4,641 2.05 526,519 6,818 2.60
向央行借款 98,861 908 1.85 69,239 793 2.30
(5)
應付債券 577,643 6,042 2.11 435,429 5,636 2.60
租賃負債 2,976 51 3.46 3,144 65 4.16
付息負債總額 3,066,973 29,606 1.95 2,868,773 33,248 2.33
利息淨收入 23,046 23,642
淨利差 1.52 1.61
(6)
淨利息收益率 1.69 1.82
註:
(1) 括以攤餘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以及應收融資租賃款。

(2) 括存放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款項、拆出資金以及買入返售金融資產。

(3) 括法定存款準備金、超額存款準備金、外匯風險準備金以及財政性存款。

(4) 括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款項、拆入資金以及賣出回購金融資產款。

(5) 括發行的同業存單、金融債、次級債等。

(6) 淨利息收益率: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業務所產生的收益在會計科目歸屬上不屬於利息收入,相應調整其對應的付息負債及利息支出。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利息收入和支出變動分析
人民幣百萬元
2025年1-6月與2024年1-6月對比
增(減)因素
(1) (2) (3)
項目 規模 利率 淨增(減)額
生息資產
發放貸款和墊款 2,366 (5,709) (3,343)
投資 925 (1,589) (664)
存放和拆放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款項 57 (199) (142)
存放中央銀行款項 (78) (11) (89)
利息收入變動 3,270 (7,508) (4,238)
付息負債
吸收存款 1,060 (3,032) (1,972)
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和拆入款項 (920) (1,257) (2,177)
向中央銀行借款 339 (224) 115
應付債券 1,841 (1,435) 406
租賃負債 (3) (11) (14)
利息支出變動 2,317 (5,959) (3,642)
利息淨收入變動 953 (1,549) (596)
註:
(1) 規模變化按報告期內平均餘額扣除上年同期平均餘額乘以上年度同期平均收益率或平均付息率計算。

(2) 利率變化按報告期內平均收益率或平均付息率扣除上年同期平均收益率或平均付息率乘以報告期內平均餘額計算。

(3) 淨增減額按報告期內利息收入(支出)扣除上年同期利息收入(支出)計算。

(2) 利息收入
發放貸款和墊款利息收入
發放貸款和墊款利息收入376.11億元,同比減少33.43億元,下降8.16%,主要是本集團堅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本源,聚焦主責主業,持續加強對國家重點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力度,報告期內發放貸款和墊款日均餘額1.89萬億元,同比增長5.78%;2025年上半年貸款收益率4.02%,同比下降60個基點。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按業務類型劃分的發放貸款和墊款平均收益分析
人民幣百萬元,百分比除外
2025年1-6月 2024年1-6月
平均 平均
平均餘額 利息收入 收益率(%) 平均餘額 利息收入 收益率(%)
公司貸款和墊款 1,292,973 25,825 4.03 1,192,528 26,444 4.46
個人貸款和墊款 469,711 10,523 4.52 481,766 13,224 5.52
票據貼現 122,349 1,263 2.08 107,790 1,286 2.40
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 1,885,033 37,611 4.02 1,782,084 40,954 4.62投資利息收入
投資利息收入125.97億元,同比減少6.64億元,下降5.01%。主要是由於投資收益率同比下降36個基點所致。

(3) 利息支出
吸收存款利息支出
本集團在保持存款規模穩步增長的基礎上,加強對中長期的高付息率存款管控力度,積極引導拓展低成本存款,持續壓降存款付息率。吸收存款利息支出179.64億元,同比減少19.72億元,降幅9.89%。截至報告期末吸收存款日均餘額1.93萬億元,同比增長5.32%;2025年上半年存款付息率1.88%,同比下降31個基點。

人民幣百萬元,百分比除外
2025年1-6月 2024年1-6月
平均 平均
平均餘額 利息支出 付息率(%) 平均餘額 利息支出 付息率(%)
(1)
公司存款和其他存款
定期 1,238,343 13,159 2.14 1,040,057 13,030 2.52
活期 365,237 1,324 0.73 514,074 3,424 1.34
小計 1,603,580 14,483 1.82 1,554,131 16,454 2.13
個人存款
定期 264,197 3,458 2.64 226,310 3,417 3.04
活期 64,223 23 0.07 54,001 65 0.24
小計 328,420 3,481 2.14 280,311 3,482 2.50
合計 1,932,000 17,964 1.88 1,834,442 19,936 2.19
註: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和拆入款項利息支出
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和拆入款項利息支出46.41億元,同比減少21.77億元,下降31.93%,主要由於2025年上半年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和拆入款項付息率2.05%,同比下降55個基點。

(4) 非利息淨收入
報告期內,非利息淨收入102.19億元,同比減少14.34億元,下降12.31%,其中: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22.93億元,同比減少4.91億元;其他非利息淨收入79.26億元,同比減少9.43億元。

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
人民幣百萬元,百分比除外
項目 2025年1-6月 2024年1-6月 增(減)額 增(減)幅(%)
代理及委託業務 1,345 1,199 146 12.18
承諾及擔保業務 485 654 (169) (25.84)
承銷及諮詢業務 393 598 (205) (34.28)
結算與清算業務 378 389 (11) (2.83)
託管及受託業務 366 348 18 5.17
銀行卡業務 85 101 (16) (15.84)
其他 56 51 5 9.80
手續費及佣金收入合計 3,108 3,340 (232) (6.95)
減:手續費及佣金支出 815 556 259 46.58
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 2,293 2,784 (491) (17.64)
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22.93億元,同比減少4.91億元,下降17.64%。其中,代理及委託業務13.45億元,同比增加1.46億元,增長12.18%,主要是代銷業務收入增長所致;承諾及擔保業務手續費收入4.85億元,同比減少1.69億元,主要是擔保承諾業務規模下降所致;承銷及諮詢業務手續費收入3.93億元,同比減少2.05億元,主要是債券承銷業務費率下降所致。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其他非利息淨收入
人民幣百萬元,百分比除外
項目 2025年1-6月 2024年1-6月 增(減)額 增(減)幅(%)
交易活動淨收益 2,514 4,709 (2,195) (46.61)
金融投資淨收益 4,363 3,607 756 20.96
其他?業收入 1,049 553 496 89.69
合計 7,926 8,869 (943) (10.63)
其他非利息淨收入79.26億元,同比減少9.43億元,下降10.63%,主要是報告期內債市收益率震蕩上行,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的收益同比下降。

(5) ?業費用
人民幣百萬元,百分比除外
項目 2025年1-6月 2024年1-6月 增(減)額 增(減)幅(%)
員工費用 6,324 6,507 (183) (2.81)
辦公及行政支出 2,018 2,427 (409) (16.85)
折舊及攤銷費用 1,016 990 26 2.63
稅金及附加 367 422 (55) (13.03)
其他 545 281 264 93.95
合計 10,270 10,627 (357) (3.36)
?業費用102.70億元,同比減少3.57億元,下降3.36%,主要是本集團構建投入產出管理體系,持續優化投入產出結構,開展財務支出精細化管理。

(6) 信用減值損失
人民幣百萬元
項目 2025年1-6月 2024年1-6月
存放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款項 1 (6)
拆出資金 (3) (1)
買入返售金融資產 (11) (5)
發放貸款和墊款 10,779 14,267
金融投資 1,803 (223)
應收融資租賃款 449 284
表外項目 33 502
其他資產 249 109
合計 13,300 14,927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信用減值損失133.00億元,同比減少16.27億元,下降10.90%,請參見「財務報告附註三、7信用減值損失;23損失準備」。

(7) 所得稅費用
所得稅費用17.23億元,同比增加2.25億元,增長15.02%,實際稅率17.77%。根據法定稅率計算的所得稅費用與實際所得稅費用的調節表,請參見「財務報告附註三、8所得稅費用」。

(8) 分部信息
按業務條線劃分的分部經?業績
人民幣百萬元,百分比除外
2025年1-6月 2024年1-6月
項目 金額 佔比(%) 金額 佔比(%)
公司銀行業務 18,914 56.86 18,139 51.39
零售銀行業務 5,149 15.48 6,671 18.90
資金業務 7,297 21.93 9,199 26.07
其他業務 1,905 5.73 1,286 3.64
?業收入合計 33,265 100.00 35,295 100.00
按地區劃分的分部經?業績
人民幣百萬元,百分比除外
2025年1-6月 2024年1-6月
項目 金額 佔比(%) 金額 佔比(%)
長三角地區 19,946 59.96 20,020 56.72
環渤海地區 4,438 13.34 5,895 16.70
珠三角及海西地區 3,226 9.70 3,268 9.26
中西部地區 5,655 17.00 6,112 17.32
?業收入合計 33,265 100.00 35,295 100.00
有關業務分部和地區分部的詳細信息,請參見「財務報告附註五、分部報告」。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2. 合併業務狀況表分析
(1) 資產
截至報告期末,本集團資產總額33,464.85億元,比上年末增加209.46億元,增幅0.63%。其中:發放貸款和墊款淨額18,461.75億元,比上年末增加334.91億元,增幅1.85%;金融投資10,471.07億元,比上年末減少83.44億元,降幅0.79%。從結構上看,發放貸款和墊款淨額佔資產總額的55.17%,比上年末上升0.66個百分點;金融投資佔資產總額的31.29%,比上年末下降0.45個百分點。

資產運用
人民幣百萬元,百分比除外
2025年6月30日 2024年12月31日
項目 金額 佔比(%) 金額 佔比(%)
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 1,888,532 1,857,116
(1)
減:貸款信用減值損失準備 42,357 44,432
發放貸款和墊款,淨額 1,846,175 55.17 1,812,684 54.51
(2)
金融投資 1,047,107 31.29 1,055,451 31.74
現金及存放中央銀行款項 128,044 3.82 129,691 3.90
貴金屬 42,736 1.28 16,956 0.51
存放和拆放同業及
(3)
其他金融機構款項 115,433 3.45 137,692 4.14
其他資產 166,990 4.99 173,065 5.20
資產總額 3,346,485 100.00 3,325,539 100.00
註:
(1) 貸款信用減值損失準備指以攤餘成本計量的發放貸款和墊款損失準備。

(2) 金融投資括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以攤餘成本計量、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

(3) 存放和拆放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款項含存放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款項、拆出資金和買入返售金融資產。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發放貸款和墊款
本集團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服務實體經濟核心部署,緊扣監管部門各項工作要求,積極踐行善本金融理念,深耕浙江走深走實,將「低風險均收益」轉型向縱深推進,貸款規模穩健增長,結構性向好。截至報告期末,本集團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18,885.32億元,比上年末增加314.16億元,增幅1.69%。

按業務類型劃分的貸款結構
人民幣百萬元,百分比除外
2025年6月30日 2024年12月31日
項目 金額 佔比(%) 金額 佔比(%)
公司貸款和墊款 1,293,183 68.47 1,249,566 67.28
個人貸款和墊款 466,041 24.68 478,631 25.77
票據貼現 119,803 6.34 119,200 6.42
公允價值變動計入
其他綜合收益 661 0.04 1,224 0.07
應計利息 8,844 0.47 8,495 0.46
合計 1,888,532 100.00 1,857,116 100.00
公司貸款和墊款
公司業務基本盤更加紮實,深化鏈式金融生態,做好客群分層分類?銷服務,實現公司客群規模擴面、結構優化和深度提升,深化對戰略新興行業、區域性優勢行業等領域的專業化研究,創新服務場景,推動協同場景落地提質,做優增量、做大流量、盤活存量,公司貸款業務實現較好增長。截至報告期末,公司貸款和墊款總額12,931.8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3.49%。

個人貸款和墊款
以場景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針對不同類型客戶在細分場景的綜合服務需求,構建綜合協同場景,提升服務質效。渠道建聯做優按揭業務基本盤,做大雲信貸優質客群,藉鑑鏈式金融模式切入各細分場景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推動個人貸款結構優化。截至報告期末,個人貸款和墊款總額4,660.41億元,比上年末下降2.63%。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金融投資
本集團為實體經濟提供多元化資金支持,把握市場行情有效應對市場波動,組合管理控制好市場風險,保障流動性安全,金融投資規模整體基本平穩。截至報告期末,金融投資餘額10,471.07億元,比上年末下降0.79%。

金融投資構成
人民幣百萬元,百分比除外
2025年6月30日 2024年12月31日
項目 金額 佔比(%) 金額 佔比(%)
基金投資 166,748 15.92 175,096 16.59
債券投資 796,562 76.07 791,378 74.98
信託計劃和資產管理計劃 93,905 8.97 99,599 9.44
其他金融投資 4,616 0.44 5,150 0.49
應計利息 9,929 0.95 9,625 0.91
減值準備 (24,653) (2.35) (25,397) (2.41)
合計 1,047,107 100.00 1,055,451 100.00
註: 其他金融投資含股權投資、其他債務工具和理財產品等。

(2) 負債
本集團全面貫徹落實監管要求,紮實開展負債結構優化工程,建立系統性的低成本負債發展機制,持續提升負債質量。截至報告期末,本集團負債總額31,421.03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93.07億元,增幅0.62%。

負債構成
人民幣百萬元,百分比除外
2025年6月30日 2024年12月31日
項目 金額 佔比(%) 金額 佔比(%)
向中央銀行借款 72,412 2.30 77,821 2.49
吸收存款 2,065,814 65.74 1,922,289 61.56
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
存放和拆入款項 402,699 12.82 498,068 15.95
應付債券 510,501 16.25 541,533 17.34
其他 90,677 2.89 83,085 2.66
負債總額 3,142,103 100.00 3,122,796 100.00
註: 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和拆入款項含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拆入資金和賣出回購金融資產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吸收存款
本集團持續夯實存款基礎,致力於將獲取低息優質存款打造成一項核心經?能力,存款規模躍上兩萬億新台階,「量增」同時實現「價降」。截至報告期末,本集團吸收存款餘額20,658.14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435.25億元,增幅7.47%。從客戶結構上看,公司存款增加852.45億元,增幅5.38%;個人存款增加536.46億元,增幅17.61%。從期限結構上看,因客戶風險偏好下降,投資定期存款產品需求提高,定期存款增加1,108.43億元,增幅7.98%;活期存款增加280.48億元,增幅5.62%。

按業務類型劃分的吸收存款結構
人民幣百萬元,百分比除外
2025年6月30日 2024年12月31日
項目 金額 佔比(%) 金額 佔比(%)
公司存款
活期 459,295 22.24 434,291 22.59
定期 1,209,152 58.53 1,148,911 59.77
小計 1,668,447 80.77 1,583,202 82.36
個人存款
活期 67,995 3.29 64,951 3.38
定期 290,283 14.05 239,681 12.47
小計 358,278 17.34 304,632 15.85
其他存款 2,315 0.11 372 0.02
應計利息 36,774 1.78 34,083 1.77
合計 2,065,814 100.00 1,922,289 100.00
(3) 股東權益
截至報告期末,歸屬於本行股東的權益合計2,002.38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3.35億元,增幅0.67%。請參見「財務報告-合併股東權益變動表」。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三) 貸款質量分析
1、 按風險分類劃分的貸款分佈情況
人民幣百萬元,百分比除外
2025年6月30日 2024年12月31日
項目 金額 佔比(%) 金額 佔比(%)
正常 1,806,445 96.10 1,777,415 96.15
關注 47,037 2.50 44,488 2.40
不良貸款 25,545 1.36 25,494 1.38
次級 10,757 0.57 11,230 0.61
可疑 11,812 0.63 10,503 0.57
損失 2,976 0.16 3,761 0.20
公允價值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 661 0.04 1,224 0.07
小計 1,879,688 100.00 1,848,621 100.00
應計利息 8,844 不適用 8,495 不適用
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 1,888,532 不適用 1,857,116 不適用
本集團貸款質量總體保持穩定,截至報告期末,正常貸款18,064.45億元,比上年末增加290.30億元;關注貸款470.37億元,比上年末增加25.49億元,關注貸款率2.50%,比上年末上升0.10個百分點;不良貸款255.45億元,比上年末增加0.51億元,不良貸款率1.36%,比上年末下降0.02個百分點。

2、 按業務類型劃分的貸款和不良貸款分佈情況
人民幣百萬元,百分比除外
2025年6月30日 2024年12月31日
不良 不良 不良 不良
項目 貸款金額 佔比(%) 貸款金額 貸款率(%) 貸款金額 佔比(%) 貸款金額 貸款率(%)公司貸款 1,293,183 68.80 16,341 1.26 1,249,566 67.59 16,996 1.36個人貸款 466,041 24.79 9,191 1.97 478,631 25.89 8,498 1.78
票據貼現 119,803 6.37 13 0.01 119,200 6.45 – –
公允價值變動計入
其他綜合收益 661 0.04 不適用 不適用 1,224 0.07 不適用 不適用小計 1,879,688 100.00 25,545 1.36 1,848,621 100.00 25,494 1.38應計利息 8,844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8,495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 1,888,532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1,857,116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截至報告期末,公司不良貸款163.41億元,比上年末減少6.55億元;不良貸款率1.26%,比上年末下降0.10個百分點。個人不良貸款91.91億元,比上年末增加6.93億元;不良貸款率1.97%,比上年末上升0.19個百分點。

3、 按行業劃分的貸款和不良貸款分佈情況
人民幣百萬元,百分比除外
2025年6月30日 2024年12月31日
不良 不良 不良 不良
項目 貸款金額 佔比(%) 貸款金額 貸款率(%) 貸款金額 佔比(%) 貸款金額 貸款率(%)公司貸款 1,293,183 68.80 16,341 1.26 1,249,566 67.59 16,996 1.36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293,289 15.60 3,097 1.06 267,267 14.46 2,967 1.11製造業 276,999 14.74 3,359 1.21 273,221 14.78 4,007 1.47
批發和零售業 185,915 9.89 5,143 2.77 191,741 10.37 4,268 2.23房地產業 178,170 9.48 1,533 0.86 186,133 10.07 2,885 1.55
建築業 78,564 4.18 626 0.80 74,814 4.05 659 0.88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
管理業 75,821 4.03 43 0.06 68,991 3.73 44 0.06
金融業 54,175 2.88 72 0.13 42,009 2.27 52 0.12
住宿和餐飲業 18,610 0.99 98 0.53 18,460 1.00 74 0.40
交通運輸、倉儲和
郵政業 18,492 0.98 1,109 6.00 17,314 0.93 1,101 6.36
電力、熱力、燃氣及
水生產和供應業 16,007 0.85 106 0.66 14,403 0.78 88 0.61
採礦業 15,429 0.82 - - 16,611 0.90 - -
(1)
其他 81,712 4.36 1,155 1.41 78,602 4.25 851 1.08
個人貸款 466,041 24.79 9,191 1.97 478,631 25.89 8,498 1.78
票據貼現 119,803 6.37 13 0.01 119,200 6.45 - -
公允價值變動計入
其他綜合收益 661 0.04 不適用 不適用 1,224 0.07 不適用 不適用小計 1,879,688 100.00 25,545 1.36 1,848,621 100.00 25,494 1.38應計利息 8,844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8,495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 1,888,532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1,857,116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註:
(1) 其他行業括文化、體育和娛樂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農、林、牧、漁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探,教育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等行業。

本集團實行「審慎、穩健」的風險偏好,堅持「小額、分散」的授信原則,錨定「三個一流」目標願景,堅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以場景化為核心,提升投研能力,加強授信引領,強化風險預判,優化資產配置,護航全行高質量發展。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4、 按地區劃分的貸款和不良貸款分佈情況
人民幣百萬元,百分比除外
2025年6月30日 2024年12月31日
不良 不良 不良 不良
項目 貸款金額 佔比(%) 貸款金額 貸款率(%) 貸款金額 佔比(%) 貸款金額 貸款率(%)長三角地區 1,038,505 55.25 16,686 1.61 991,127 53.62 16,115 1.63中西部地區 364,688 19.40 2,554 0.70 367,401 19.87 3,487 0.95環渤海地區 246,993 13.14 3,313 1.34 257,185 13.91 3,137 1.22珠三角及海西地區 228,841 12.17 2,992 1.31 231,684 12.53 2,755 1.19公允價值變動計入
其他綜合收益 661 0.04 不適用 不適用 1,224 0.07 不適用 不適用小計 1,879,688 100.00 25,545 1.36 1,848,621 100.00 25,494 1.38應計利息 8,844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8,495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 1,888,532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1,857,116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本集團在持續跟蹤宏觀、行業經濟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針對各區域經濟特點,持續優化區域授信配置,提升重點區域競爭力,積極防範區域風險,支持區域發展要求。

5、 按擔保方式劃分的貸款和不良貸款分佈情況
人民幣百萬元,百分比除外
2025年6月30日 2024年12月31日
不良 不良 不良 不良
項目 貸款金額 佔比(%) 貸款金額 貸款率(%) 貸款金額 佔比(%) 貸款金額 貸款率(%)抵押貸款 805,109 42.84 16,419 2.04 813,467 44.00 15,617 1.92質押貸款 61,353 3.26 854 1.39 69,066 3.74 711 1.03
保證貸款 406,588 21.63 3,559 0.88 377,355 20.41 3,538 0.94
信用貸款 486,174 25.86 4,700 0.97 468,309 25.33 5,628 1.20
票據貼現 119,803 6.37 13 0.01 119,200 6.45 - -
公允價值變動計入
其他綜合收益 661 0.04 不適用 不適用 1,224 0.07 不適用 不適用小計 1,879,688 100.00 25,545 1.36 1,848,621 100.00 25,494 1.38應計利息 8,844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8,495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 1,888,532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1,857,116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本集團貸款擔保結構基本保持平穩。截至報告期末,抵押貸款佔比較高,抵押貸款餘額8,051.09億元,比上年末減少83.58億元,抵押貸款不良貸款餘額164.19億元,不良貸款率2.04%,比上年末上升0.12個百分點。

6、 前十大貸款客戶
人民幣百萬元,百分比除外
十大借款人 行業 金額 佔比(%)
A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9,502 0.51
B 房地產業 5,852 0.31
C 房地產業 4,883 0.26
D 房地產業 3,960 0.21
E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3,820 0.20
F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3,626 0.19
G 房地產業 3,006 0.16
H 製造業 2,979 0.16
I 金融業 2,902 0.15
J 製造業 2,767 0.15
總計 43,298 2.30
截至報告期末,本集團最大單一借款人貸款餘額為95.02億元,佔本集團資本淨額的3.73%。最大十家單一借款人貸款總額432.98億元,佔本集團資本淨額的16.98%。

7、 逾期貸款
人民幣百萬元,百分比除外
2025年6月30日 2024年12月31日
逾期期限 金額 佔比(%) 金額 佔比(%)
逾期1天至90天 15,759 0.84 12,399 0.67
逾期90天至1年 14,367 0.76 12,615 0.68
逾期1年至3年 8,763 0.47 7,554 0.41
逾期3年以上 1,002 0.05 943 0.05
總計 39,891 2.12 33,511 1.81
截至報告期末,逾期貸款餘額398.91億元,比上年末增加63.80億元;其中90天以上逾期貸款241.32億元,比上年末增加30.20億元。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8、 重組貸款
本集團對貸款重組實施嚴格審慎的管控,截至報告期末,本集團重組貸款和墊款總額128.59億元,比上年末減少0.16億元;其中逾期3個月以上的重組貸款和墊款總額11.00億元,比上年末減少4.28億元。

9、 抵債資產及減值準備計提情況
截至報告期末,本集團抵債資產(非金融工具)餘額9.22億元,扣除已計提減值準備2.12億元,賬面淨值7.10億元。

10、 貸款信用減值損失準備變動情況
人民幣百萬元
項目 金額
期初餘額 45,551
本期計提 10,779
核銷 (5,873)
轉讓 (8,112)
其他 1,025
期末餘額 43,370
註:
(1) 括以攤餘成本計量和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發放貸款和墊款的損失準備。

(2) 其他括收回已核銷貸款和墊款及匯率變動等產生的影。

(四) 資本管理
按照《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令2023年第4號)的相關規定,本集團資本充足率計量範圍涵蓋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其中,信用風險加權資產採用權重法、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加權資產採用標準法計量。

截至報告期末,本集團資本充足率為12.31%,一級資本充足率9.62%,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8.39%,槓桿率5.06%,均滿足監管要求。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資本充足率情況表(本集團)
人民幣百萬元,百分比除外
2025年 2024年
項目 6月30日 12月31日
核心一級資本淨額 173,865 173,172
其他一級資本 25,396 25,364
一級資本淨額 199,261 198,536
二級資本 55,708 61,904
總資本淨額 254,969 260,441
風險加權資產 2,071,776 2,065,287
其中:信用風險加權資產 1,931,178 1,924,753
市場風險加權資產 22,616 22,553
操作風險加權資產 117,981 117,981
最低資本要求(%) 8.00 8.00
儲備資本和逆周期資本要求(%) 2.50 2.50
附加資本要求(%) - -
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 8.39 8.38
一級資本充足率(%) 9.62 9.61
資本充足率(%) 12.31 12.61
槓桿率情況表(本集團)
人民幣百萬元,百分比除外
2025年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項目 6月30日 3月31日 12月31日 9月30日
一級資本淨額 199,261 200,911 198,536 194,225
調整後表內外資產餘額 3,935,202 4,029,132 3,885,727 3,901,844槓桿率(%) 5.06 4.99 5.11 4.98
註: 《浙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第三支柱信息披露報告》請查閱本行網站 ( www.czbank.com )。

截至報告期末,本公司資本充足率為12.19%,一級資本充足率9.51%,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8.25%,槓桿率4.91%,均滿足監管要求。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資本充足率情況表(本公司)
人民幣百萬元,百分比除外
2025年 2024年
項目 6月30日 12月31日
核心一級資本淨額 164,310 166,402
其他一級資本 24,995 24,995
一級資本淨額 189,305 191,397
二級資本 53,336 59,865
總資本淨額 242,641 251,262
風險加權資產 1,990,654 1,992,742
其中:信用風險加權資產 1,853,128 1,855,223
市場風險加權資產 22,367 22,360
操作風險加權資產 115,159 115,159
最低資本要求(%) 8.00 8.00
儲備資本和逆周期資本要求(%) 2.50 2.50
附加資本要求(%) - -
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 8.25 8.35
一級資本充足率(%) 9.51 9.60
資本充足率(%) 12.19 12.61
槓桿率情況表(本公司)
人民幣百萬元,百分比除外
2025年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項目 6月30日 3月31日 12月31日 9月30日
一級資本淨額 189,305 191,180 191,397 187,286
調整後表內外資產餘額 3,852,610 3,948,263 3,812,789 3,831,284槓桿率(%) 4.91 4.84 5.02 4.89
(五) 按監管要求披露的其他財務信息
1. 可能對財務狀況與經?成果造成重大影的表外項目餘額及其情況本集團資產負債表表外項目括承諾及或有事項等。承諾及或有事項具體括信貸承諾及財務擔保、資本支出承諾、債券承銷及兌付承諾、未決訴訟和糾紛,其中信貸承諾及財務擔保是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截至報告期末,本集團信貸承諾及財務擔保餘額8,167.56億元。請參見「財務報告附註六、承諾及或有事項」。

2. 逾期未償債務情況
截至報告期末,本集團沒有發生逾期未償債務情況。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六) 風險管理
1、 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本公司實行「審慎、穩健」的風險偏好,堅持「小額、分散」的授信原則,錨定「三個一流」目標願景,堅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以場景化為核心,提升投研能力,加強授信引領,強化風險預判,優化資產配置;完善授信風控邏輯,推動授信風控從門檻式審批向陪伴式服務轉變,從把關式態風控向過程式動態風控轉變;完善統一授信管理,加強授信全流程管控,嚴格落實授信「三查」管理,夯實授信管理基礎;強化重點領域風險防控,嚴控新增風險,加快存量風險化解處置,加強資產風險分類管理,保持資產質量穩定;深化風控系統賦能,提升智慧風控水平,護航全行高質量發展。

本公司董事會承擔全面風險管理的最終責任,監事會承擔全面風險管理的監督責任,高級管理層承擔全面風險管理的實施責任。本公司設立首席風險官。高級管理層下設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委員會、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授信業務審查委員會、金融資產風險分類審議委員會、業務連續性管理委員會等議事機構。

總行風險管理部為全面風險管理的統籌部門以及信用風險、市場風險(銀行賬簿利率風險除外)、國別風險、信息科技風險管理的牽頭執行部門;總行資產負債管理部為銀行賬簿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牽頭執行部門;總行內控合規與法律部為操作風險、合規風險、外風險管理的牽頭執行部門;總行黨委宣傳部為聲譽風險管理的牽頭執行部門;總行發展規劃部為戰略風險管理的牽頭執行部門。

本公司根據全面風險管理需要向部分總行部門派駐風險監控官,協助部門主要負責人組織全面風險管理工作,獨立於派駐部門進行業務評判和風險事項報告。本公司統一向各分行委派風險監控官,協助分行行長組織全面風險管理工作,堅持獨立、充分履職,獨立進行業務評判和風險事項報告。

2、 信用風險管理
信用風險是指由於債務人或交易對手違約或信用質量發生變化,從而給本公司造成損失的風險。本公司信用風險主要存在於貸款、同業拆借、債券投資、票據承兌、信用證、保函、特定目的載體投資等表內、表外業務。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本公司信用風險管理的目標是將信用風險控制在可承受的合理範圍內,實現以本幣為計量單位、風險調整後的全行綜合效益最大化。

本公司信用風險管理的組織體系由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委員會、總行授信業務審查委員會及分行授信業務審查委員會和支行授信審查小組、總行風險管理部和其他信用風險控制部門、業務經?與管理部門、科技管理部、審計部以及分支行、子公司共同構成。高級管理層承擔信用風險管理的實施責任,負責組織信用風險管理,組織制定、推行信用風險管理的有關制度、政策等。

本公司根據外部經?環境變化、內部經?狀況及風險情況,制定授信政策,明確全行授信業務客戶結構、行業結構、產品結構、區域結構、重點戰略領域等政策導向,並在持續跟蹤宏觀、行業經濟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適時調整授信政策。面對國內外複雜多變、機遇與挑戰並存的經濟環境,本公司全面推進以客戶為中心的綜合協同改革,堅持「審慎、穩健」的風險偏好,堅持把實體經濟作為授信資產業務的力點和增長點,發揮大零售、大公司、大投行、大資管、大跨境五大業務板塊綜合協同新競爭優勢,持續推進客戶基礎攻堅,有效應用「浙銀善標」,夯實授信業務基石,把握「深耕浙江」首要戰略,提升重點區域競爭力,堅持智慧風控,突出信用風險精準識別和前瞻防範化解,嚴控新增不良,全面優化授信資產結構。

本行按照《商業銀行金融資產風險分類辦法》規定的標準,綜合考慮債務人的履約能力、償付意願及償付記錄等因素對金融資產進行分類;本公司金融資產風險分類流程實行「初分、覆核、審查、審議、認定」五級程序。

(1) 公司客戶信用風險管理
本公司對公司客戶實施統一授信管理,在對客戶進行全面綜合評估的基礎上,按照一定標準和程序核定客戶主體最高綜合授信額度和業務授信額度。

本公司嚴格執行監管要求,將貸款(含貿易融資)、票據承兌和貼現、透支、債券投資、特定目的載體投資、開立信用證、保理、擔保、貸款承諾以及其他實質上由本公司承擔信用風險的業務納入統一授信管理。在全面覆蓋各類授信業務的基礎上,本公司持續完善信用風險限額指標體系,合理確定單一公司客戶、集團客戶等限額指標。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本公司持續加強信貸制度建設,制定公司客戶統一授信管理制度,強化對公司客戶授信總額的全面管理和統一控制,完善標準、規範的授信審批流程、授權體系和崗位風險責任機制,並及時調整授信政策,採取有效措施防範信用風險。

本公司進一步完善集中度風險管理,制定集中度風險管理相關制度,明確集中度風險管理的職責分工與主要方法,持續推進集中度風險管理建設。

本公司持續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授信風險管理,嚴格執行國務院和金融管理部門關於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各項政策及監管要求,動態調整授信策略,進一步優化融資平台授信業務結構,防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業務的信用風險;穩妥化解融資平台存量債務,嚴控融資平台債務增量,規範推進融資平台退出工作,推進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工作落實落地。

本公司持續加強房地產貸款風險管理。本公司穩健開展房地產信貸業務,根據國家政策和行業運行情況適時調整房地產授信導向;對房地產行業貸款實施限額管理和名單制管理,不斷調整優化資產結構,並加強存量貸款風險的監控和管理。

(2) 小微企業信用風險管理
本公司以數智風控築牢小微業務高質量發展護城河,將數字基因根植於小微業務風險管理全鏈條,同時優化風險管理體制機制,提高風險管控的主動性,不斷完善小微企業業務信用風險管控體系。

本公司合理設置分區域的差異化風控模型規則及客群准入標準,加大外部權威數據應用,精確校準信貸投向;強化數智風控工具應用,打造「全覆蓋」「強應用」「敏應」的風險信號與風險監測管理系統,有力實現主動風控;持續優化小企業貸後管理系統,配置差異化貸後系統角色及個性化任務觸發規則,打造精準貸後安全網。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3) 零售客戶信用風險管理
本公司的個人貸款業務堅持「合規為本、風險第一、高質量發展」的原則,採取以足值抵押為主、補充保證信用為輔的多層次風險緩釋策略,針對不同客群特徵制定差異化的准入政策和風險定價模型。通過整合客戶資產負債狀況、現金流特徵、歷史融資行為、信用履約記錄等多維度數據,依託自主研發的大數據智能風控平台,實現定量評分與定性評估的深度融合。總行集約化審批中心將決策引擎實時運算與專家團隊重點覆核相結合,確保授信決策的科學性和時效性,並建立動態授信調整機制。構建了含風險預警監測、貸後管理、分級分類催收、多渠道不良處置在內的全流程風險管理體系,通過智能監控系統實時跟蹤資產質量變化,採取差異化的風險化解措施,持續優化資產結構,有效控制風險敞口,實現風險收益平衡。

本公司建立了信用卡(消費金融)業務貸前准入、貸中監測、貸後預警的全流程數智化風險管理體系,對信用卡(消費金融)客戶實施統一授信管理,制定信用卡(消費金融)業務授信操作規程。結合地域、行業、客群風險特徵,制定差異化、屬地化的風控管理策略,持續加強信用卡(消費金融)業務風險管理。

(4) 金融機構客戶信用風險管理
本公司將金融機構客戶納入統一授信管理,制定了金融機構客戶統一授信管理辦法及相關操作規程,完善了金融機構客戶統一授信的調查、審查和審批等一整套制度及流程。

本公司與金融機構客戶開展的業務如涉及客戶信用風險,納入統一授信管理。具體開展業務時按照本公司相關制度要求佔用客戶的授信額度。

3、 市場風險管理
市場風險是指因市場價格(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和商品價格)的不利變動而使銀行表內、表外業務發生損失的風險。本節所稱市場風險不含銀行賬簿利率風險(銀行賬簿利率風險參見以下「7.銀行賬簿利率風險管理」相關內容)。

本公司市場風險管理的目標是有效防範市場風險,將市場風險控制在可承受的合理範圍內,實現風險和收益的合理平衡。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本公司市場風險管理的組織體系由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委員會、風險管理部、資金?運中心、審計部、其他部門及分支行、子公司共同構成。高級管理層承擔市場風險管理的實施責任,負責組織市場風險管理,監督執行市場風險偏好,組織制定、推行市場風險管理的有關政策、制度,建設市場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確保本公司有效地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各項業務所承擔的各類市場風險。

本公司採用久期分析、外匯敞口分析、情景分析、敏感性分析、風險價值(VaR)計量等市場風險計量方法,並採用限額管理、對沖及減少風險敞口等措施進行市場風險控制。本公司根據監管部門的相關辦法建立了市場風險管理體系,制定了與業務性質、規模、複雜程度和風險特徵相適應的市場風險管理政策和程序,並使這些政策和程序與本公司的總體業務發展戰略、管理能力、資本實力和能夠承擔的總體風險水平相一致。

本公司定期更新完善市場風險偏好和限額體系,持續完善市場風險管理制度體系和市場風險計量體系,並使用獨立的市場風險管理平台進行市場風險計量、監測與日常管理。本公司對交易賬簿頭寸實行每日估值,持續監測非止損限額和止損限額,並定期通過壓力測試等方法評估市場風險。

4、 流動性風險管理
流動性風險是指無法以合理成本及時獲得充足資金用於償還到期債務、履行其他支付義務以及滿足正常業務開展的其他資金需求的風險。影流動性風險的因素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外部因素括國內外金融形勢、宏觀調控政策、金融市場發展的深度與廣度、銀行業競爭態勢等;內部因素括資產負債期限與業務結構、存款穩定程度、市場融資能力以及各類突發性事件等。

本公司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目標是確保本公司流動性需求能夠及時以合理成本得到滿足,將流動性風險控制在可承受的合理範圍內。

本公司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組織體系由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委員會、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風險管理部、資產負債管理部、資金?運中心、審計部、總行其他經?與管理部門以及分支行、子公司共同構成。高級管理層承擔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實施責任,負責組織流動性風險管理,組織制定、推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有關制度、政策等。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本公司對全行流動性風險實行集中管理,通過建立科學、完善的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對流動性風險進行有效識別、計量、監測、控制和報告,持續強化流動性風險管理,不斷提升流動性管理的前瞻性和主動性。具體流動性風險管理措施括:密切關注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以及市場流動性變化,適時調整本公司資產負債管理策略;加強負債管理,靈活運用主動負債工具,拓寬長期資金來源,持續提升穩定負債佔比;推進融資渠道多元化建設,在維護好與主要融資對手關係的同時,積極拓展融資渠道;加強優質流動性資產管理,確保優質流動性資產保有規模與全行潛在融資需求相匹配,增強流動性風險緩釋能力;加強流動性預警監測與管理,完善流動性風險應急計劃,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按季開展流動性風險壓力測試,根據壓力測試結果查找本公司流動性風險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必要時調整流動性風險管理策略,適時改進流動性風險管理措施,完善流動性風險管理機制。壓力測試結果顯示,在多種情景壓力假設下,本集團流動性風險處於可控範圍內。

截至報告期末,本公司本外幣合計流動性比例82.86%。本公司流動性覆蓋率225.77%,其中,合格優質流動性資產3,660.50億元,未來30天淨現金流出1,621.34億元。本公司淨穩定資金比例114.46%,其中,可用的穩定資金18,793.77億元,所需的穩定資金16,419.66億元。

截至報告期末,本集團本外幣合計流動性比例82.77%。本集團流動性覆蓋率224.80%,其中,合格優質流動性資產3,660.50億元,未來30天淨現金流出1,628.32億元。本集團最近兩個季度淨穩定資金比例相關信息如下:
幣種:本外幣合計
淨穩定資金比例 可用的穩定資金 所需的穩定資金
日期 (%) (億元) (億元)
截至2025年3月31日 108.97 19,026.94 17,460.16
截至2025年6月30日 112.03 19,094.06 17,043.80
5、 操作風險管理
操作風險是指由於內部程序、員工、信息科技系統存在問題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損失的風險,括法律風險,但不括戰略風險和聲譽風險。本公司可能面臨的操作風險損失事件類型主要括:內部欺詐事件,外部欺詐事件,就業制度和工作場所安全事件,客戶、產品和業務活動事件,實物資產的損壞,信息科技系統事件,執行、交割和流程管理事件等七類。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本公司操作風險管理的組織體系由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風險管理部、內控合規與法律部、資產負債管理部、審計部、總行其他部門及分支行、子公司共同構成。本公司對操作風險管理採取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領導下的、以三道防線為基礎的管理架構。董事會承擔操作風險管理的最終責任,監事會承擔操作風險管理的監督責任。高級管理層承擔操作風險管理的實施責任,負責組織制定、推行操作風險管理的各項基本制度和相關管理辦法,明確各部門、各機構職責要求,設置操作風險偏好及其傳導機制,合理配置充足資源等。

本公司以「有效防範操作風險,降低損失,提升對內外部事件衝擊的應對能力,為業務穩健運?提供保障」為操作風險管理目標,建立與業務性質、規模和複雜程度相適應的操作風險管理體系,對操作風險實施全流程管理,將加強內部控制作為操作風險管理的有效手段,形成統一的操作風險識別、評估、監測、計量和控制╱緩釋程序。

報告期內,本公司遵循「審慎性、全面性、匹配性、有效性」的操作風險管理原則,根據本公司經?戰略、管理理念、外部金融形勢變化適時調整管理策略和重點。持續貫徹監管關於操作風險管理和操作風險資本計量的要求;全面夯實操作風險管理組織架構,深化操作風險管理工具應用;完善關鍵領域信息系統功能,加強數智化賦能支;健全外風險管理體系,鞏固外風險管理基礎;積極防範化解法律風險,紮實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強化員工專業能力,厚植操作風險防控意識,開展專題培訓和文化宣貫,築牢風險防線根基;壓實安全保衛主體責任,落實重要節點安全保衛工作。

報告期內,本公司操作風險管理體系運行平穩,操作風險整體可控。

6、 國別風險管理
國別風險是指由於某一國家或地區經濟、政治、社會變化及事件,導致該國家或地區債務人沒有能力或拒絕償付本公司債務,或使本公司在該國家或地區的商業存在遭受損失,或使本公司遭受其他損失的風險。

本公司國別風險管理的目標是將國別風險控制在可承受的合理範圍內,實現以本幣為計量單位、風險調整後的全行綜合效益最大化。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本公司國別風險管理的組織體系由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風險管理部、發展規劃部、計劃財務部、國際業務部、資金?運中心、零售信貸部、信用卡(消費金融)部等總行業務經?與管理部門、科技管理部、審計部及分支行、子公司共同構成。高級管理層承擔國別風險管理的實施責任,負責組織國別風險管理,組織制定、推行國別風險管理的有關制度、政策等。

本公司根據監管部門的相關辦法持續推進國別風險管理相關工作,制定了國別風險管理基本制度、限額管理辦法及限額管理方案,明確國別風險限額管理的組織架構與職責分工、限額框架、管理機制等,並設定國別風險限額指標及閾值;定期進行國別風險評估與監測。

7、 銀行賬簿利率風險管理
銀行賬簿利率風險指利率水平、期限結構等不利變動導致銀行賬簿經濟價值和整體收益遭受損失的風險,主要括缺口風險、基準風險和期權性風險。

本公司銀行賬簿利率風險管理目標是將銀行賬簿利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的合理範圍內,減小銀行賬簿淨利息收入和經濟價值波動,實現全行綜合收益最大化。

本公司銀行賬簿利率風險管理的組織體系由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委員會、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風險管理部、資產負債管理部、資金?運中心、審計部、總行其他經?與管理部門以及分支行、子公司共同構成。高級管理層承擔銀行賬簿利率風險管理的實施責任,負責建立銀行賬簿利率風險管理架構、建立銀行賬簿利率風險計量體系,推進銀行賬簿利率風險管理的有關制度政策有效實施。

本公司對於銀行賬簿利率風險主要通過缺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模擬分析、壓力測試等方法計量評估風險,綜合考慮銀行風險偏好、風險狀況、宏觀經濟和市場變化等因素制定銀行賬簿利率風險管理策略。報告期內,本公司基於全行銀行賬簿利率風險偏好目標和內部經?管理需求,結合宏觀經濟形勢變化、貨幣政策導向,動態靈活調整資產負債規模期限結構、優化資產負債期限管理方案。截至報告期末,本公司銀行賬簿利率風險控制在本公司風險管控目標範圍內,銀行賬簿利率風險整體可控。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8、 聲譽風險管理
聲譽風險是指由本公司行為、從業人員行為或外部事件等,導致利益相關方、社會公眾、媒體等對本公司形成負面評價,從而損害本公司品牌價值,不利於本公司正常經?,甚至影到市場穩定和社會穩定的風險。

聲譽風險管理是指本公司為實現聲譽風險管理目標,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建立涵蓋事前評估、風險監測、分級研判、應對處置、信息報告、考核問責、評估總結等環節的全流程聲譽風險管理體系,形成聲譽風險管理完整閉環,並從風險排查、應急演練、聯動機制、社會監督、聲譽資本積累、內部審計、同業協作等方面做好聲譽風險日常管理工作。

本公司聲譽風險管理的目標是正確處理新聞輿論、公共關係以及客戶關係,主動、有效地防範聲譽風險和應對聲譽事件,最大程度地減少其對本公司、利益相關方和社會公眾造成的損失和負面影。本公司已將聲譽風險管理納入公司治理及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本公司聲譽風險管理的組織體系由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委員會、黨委宣傳部、綜合辦公室、董事會辦公室、風險管理部、總行其他相關部門和分支機構、子公司共同構成。高級管理層承擔聲譽風險管理的管理責任,負責組織全行聲譽風險管理,建立健全本公司聲譽風險管理的有關制度、政策等。

報告期內,本公司嚴格落實監管要求,系統性謀劃聲譽風險管理工作。把聲譽風險防控作為金融價值創造的防護牆,突出前端研判摸排,前瞻性做好聲譽風險源頭防控,持續優化應急處置流程,聲譽風險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同時,堅定踐行金融政治性、人民性,提升正面宣傳系統性、創新性,以「金融助力共同富裕」為宣傳主線,集中展現金融在助企紓困、促進鄉村振興等方面的作為。聚焦「全面落實一攬子金融政策」、「深耕浙江」戰略、業績經?亮點、服務「五篇大文章」等持續發聲,積極唱中國經濟光明論的「最強音」,推動正向正行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9、 戰略風險管理
戰略風險是指因經?策略不當或外部經?環境變化等原因導致的風險,括戰略設計不當、戰略執行不到位、內外部環境變化導致既定戰略不適用。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本公司戰略風險管理的目標是通過不斷完善戰略風險管理體系,將戰略風險控制在可承受的合理範圍內。

本公司戰略風險管理的組織體系由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委員會、風險管理部、發展規劃部、審計部、科技管理部、總行其他相關部門及境內外各分支行、子公司共同構成。

本公司遵循「職責明確、前瞻防禦、全面評估、適時調整」的原則,不斷健全完善與業務規模和特點相適應的戰略風險管理體系,實現了對戰略風險的有效管理。主要管理舉措括: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一流的商業銀行」願景為統領,錨定「三個一流」的目標方向,踐行善本金融,深化智慧經?,建設人文浙銀,深化「正、簡、專、協、廉」五字生態建設,以客戶為中心綜合協同改革為牽引,持續推進「深耕浙江」戰略,全面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境界。

10、 合規風險管理
合規風險是指因沒有遵循法律、規則和準則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監管處罰、重大財務損失和聲譽損失的風險。

本公司合規風險管理的目標是建立健全合規風險管理框架,促進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確保依法合規經?。

本公司合規風險管理的組織體系由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委員會、風險管理部、內控合規與法律部、審計部、總行其他相關部門及分支行、子公司共同構成。高級管理層承擔合規風險管理的實施責任,負責組織合規風險管理,組織制定、推行合規風險管理的各項基本制度、政策等。

報告期內,本公司密切關注經濟金融形勢變化,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各項方針政策和監管要求,明確合規管理工作計劃,紮實推進各項內控合規管理措施落地,不斷提升合規管理質效。深化合規文化建設,持續實施合規承諾制度,加強典型案例通報,強化員工警示教育,讓主動合規、全員合規、合規創造價值成為共識。健全規章制度體系,推進制度管理數字化建設,強化制度執行和監督評價。堅持問題導向,加強內部監督檢查與問題整改,有效管控合規風險。堅持科技賦能,盡可能將合規管理要求嵌入業務管理系統,提升合規管理數智化水平。堅持人民至上,踐行金融向善,優化消保頂層設計,全力構建「大消保」格局,實現消保與業務健康可持續發展有機統一。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11、 大額風險暴露管理
根據《商業銀行大額風險暴露管理辦法》(原中國銀保監會2018年第1號令),大額風險暴露是指商業銀行對單一客戶或一組關聯客戶超過其一級資本淨額2.5%的風險暴露。本公司建立健全大額風險暴露管理機制,持續完善大額風險暴露管理系統功能,有序開展大額風險暴露的計量、監測、報告。

截至報告期末,本公司大額風險暴露各項指標均符合監管限額要求。

12、 信息科技風險管理
信息科技風險是指本公司在運用信息科技過程中,由於自然因素、人為因素、技術漏洞和管理缺陷產生的操作、法律和聲譽等風險。

信息科技風險管理目標是將信息科技風險控制在可承受的合理範圍內,推動業務創新,提高信息科技使用水平,增強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本公司信息科技風險管理的組織體系由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首席信息官(CIO)、網絡安全工作領導小組、數字化改革推進領導小組、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委員會、數據治理委員會、信息科技管理委員會、業務連續性管理委員會、風險管理部、內控合規與法律部、社會責任與消費權益保護部、科技管理部、審計部、總行其他相關部門及分支行、子公司共同構成。高級管理層承擔信息科技風險管理的實施責任,負責組織信息科技風險管理,組織制定、推行信息科技風險管理的有關制度、政策等。

本公司遵照監管要求和行業標準,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信息科技風險管理制度和流程體系,通過ISO20000、ISO22301、ISO27001、ISO27701管理體系,以及金融網絡安全能力成熟度等級四級「優秀級」認證,持續完善信息科技風險治理體系;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業務連續性管理、信息科技外風險管理、網絡安全管理、數據安全管理、信息科技服務管理等體系和較為規範的信息科技風險監測與評估機制。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報告期內,本公司前瞻佈局新興數字技術,打造人工智能引擎,加速「數據+技術+業務」廣泛融合應用,縱深推進數字化改革,賦能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行動;持續健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與客戶信息保護體系,加強網絡安全智能化、數據安全協同化風險防控和合規治理;持續開展重要信息系統運行風險監測、評估、計量、控制與報告,強化智能運維體系運行成效,規劃建設新一代核心系統,優化提升科技運行基礎;持續加大災備資源投入與建設,提高災備體系整體可用性;完善信息系統應急預案,推進應急管理數字化、線上化建設,開展多層次多維度信息系統演練,提升業務連續性保障韌性。報告期內系統運行穩定,未發生較大信息科技風險事件。

13、 反洗錢管理
本公司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銀行業金融機構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管理辦法》《法人金融機構洗錢和恐怖融資風險管理指引(試行)》等反洗錢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規定,完善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下的洗錢風險管理機制,進一步夯實反洗錢工作基礎,不斷提升反洗錢管理質效。

報告期內,本公司嚴格遵守反洗錢法律法規,認真履行反洗錢法律義務和社會責任。加強客戶洗錢風險管理,提高客戶盡職調查有效性;做好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監測報告,深化AI應用,優化可疑交易監測模型;完善反洗錢數據集市建設,深化反洗錢數據治理,提升數字化水平;健全重點領域風險防控機制,強化高風險業務及客戶管理;加大反洗錢監督檢查和風險排查力度,做好業務風險提示;組織開展反洗錢宣傳培訓,提高全員反洗錢履職水平;積極配合反洗錢調查、協查,切實落實各項反洗錢監管要求。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七) 業務綜述
報告期內,本公司以「一流的商業銀行」願景為統領,踐行善本金融,堅持智慧經?,深入推進以客戶為中心的綜合協同改革,全力服務實體經濟,深化構建「大零售、大公司、大投行、大資管、大跨境」五大業務板塊齊頭並進、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1. 大零售板塊
(1) 零售業務
報告期內,本公司強化零售經?的體系化建設,聚焦八大客群鞏固發展基礎,拓展場景經?新模式,零售業務實現較快發展。

? 個人客戶及管理個人客戶金融資產
報告期內,本公司聚焦代發工資客群、銀發客群、平台客群等八大客群,不斷優化客戶金融和非金融服務,積極提升客戶服務體驗,客群基礎進一步夯實;堅持做好以客戶為中心的交叉銷售和資產配置,不斷為客戶創造價值。

1
截至報告期末,本公司個人客戶數(含借記卡和信用卡客戶)1,450.67萬戶,較年初增長24.36%,其中平台獲客取得新突破,報告期內累計獲客超200萬戶;AUM月日均20萬及以上的客戶57.05萬戶,較年初增長14.93%;管理個人客戶金融資產餘額(AUM)7,050.16億元,較年初增長12.48%。

? 個人存款、貸款
報告期內,本公司始終堅持量價平衡經?導向,積極適應市場變化,聚焦結算性存款和綜合服務沉澱存款規模拓展,力打通場景生態流量向金融價值轉化路徑,不斷強化負債業務規模穩健增長、結構優化改善、成本逐步下降的發展趨勢。截至報告期末,本公司個人存款餘額3,582.78億元,較年初增長17.61%,個人存款餘額佔吸收存款比重較年初提升1.49個百分點。個人活期和通知等低成本存款日均餘額722.30億元,增幅9.02%。個人存款付息水平較年初下降明顯。

1
該口徑不含網貸客戶。截至報告期末,本公司零售客戶總數(含網貸客戶)為3,367.42萬戶。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報告期內,本公司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和監管部門政策要求,協同本公司相關業務條線支持房地產市場穩定發展,持續優化業務流程,大力推動按揭貸款業務,滿足居民合理住房金融需求,積極踐行社會責任。截至報告期末,本公司個人房屋貸款餘額1,814.56億元,較年初增長7.92%。本公司深入貫徹落實「五篇大文章」,加大消費貸款投放力度,將「善本金融」理念融入業務經?,堅持以場景化獲客為依託,不斷提升零售貸款服務質效,保持了零售信貸業務穩步增長的態勢。截至報告期末,本公司零售貸款(括個人房屋貸款和個人消費貸款)2,962.49億元,較年初增長3.75%。

? 財富管理業務
報告期內,本公司緊密跟蹤客戶需求和資本市場形勢變化趨勢,增加管理資源、研究資源和科技資源投入,財富管理代銷業務規模延續增長態勢。截至報告期末,財富管理零售代銷保有規模2,222.35億元,較去年末增長17.98%。

報告期內,面臨低利率環境所帶來的收益下行趨勢,本公司強化投研前置,堅定加快產品貨架轉型和數智賦能步伐,不斷提升客戶收益體驗和一線服務經?能力。一是圍繞客戶資產配置需求,進一步加大穩健類和「固收+」類產品配置。報告期內,代銷理財業務新增規模同比增長36.68%,收入同比增長113.10%;「固收+」類產品總規模近200億元,新增規模同比增速304.39%。二是緊跟資本市場向好態勢,代銷基金業務保持較快增長。報告期內代銷非貨基金規模較2024年末增長17.43%。三是以善為本、以客戶為中心,持續推出專屬場景化產品。報告期內,圍繞「五篇大文章」「深耕浙江」「善本金融」「私行專享」等4大主題,推出含「金桂人生」「共同富裕」「山區23縣」「浙善」等12類場景在內的合計171款定制型財富管理產品。四是紮實推進投研基礎攻堅和投顧賦能。已形成從宏觀到微觀、從大類資產配置到子類產品分析的全體系投研策略觀點。通過搭建1+N分片區專人投顧賦能及陪伴的輻射機制,堅持以優質產品和專業服務賦能零售客戶群,打造具有一流影力的財富管理品牌。五是加快數智財富能力建設。報告期內,本公司數智財富平台資產配置與產品中心功能持續優化升級,MAPS資產配置系統2.0版本正式投產使用。在MAPS體系下進行資產配置的客戶數同比增長44.52%。引入「理財經理智能陪練助手」,通過AI交互模擬產品知識與實戰演練,賦能提升一線理財經理的綜合服務能力。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 私人銀行業務
報告期內,本公司私人銀行業務秉承「財智傳承 嘉業永續」的價值理念,積極構建綜合化、定制化和數智化私人銀行經?服務模式,為私行客戶個人、家族及其事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及特色增值服務。截至報告期末,本公司私行客戶數16,788戶,較年初增長15.52%;私行客戶金融資產餘額2,321.8億元,較年初增長13.26%。

通過優化本公司私行業務管理架構,加強專業培訓和資格認證,打造一支綜合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私人銀行隊伍。搭建特色鮮明、客戶認可、分層分類的私行客戶權益體系,滿足客戶實際需求。報告期內,積極踐行本公司「善本金融」戰略指引,通過1+N金融顧問模式進行服務賦能,完善私人銀行服務體系。圍繞客戶多樣化資產配置需求,打造多策略、全品類的私人銀行產品貨架,提升私人銀行客戶體驗。通過體系化建設、機制化運?、數智化驅動,打造具有影力的私行服務品牌。立足嚴肅的內外部環境,聚焦理念培育、監督檢查、金融消保、反洗錢治理等重點領域,深化合規管理效能,守牢業務發展底線。

? 信用卡(消費金融)業務
報告期內,本公司堅定「小而美」的信用卡發展定位,緊密圍繞居民消費金融服務需求,深化產品創新和服務升級,全力推進購車分期業務,持續提升市場競爭力。截至報告期末,本公司信用卡累計發卡453.05萬張,較年初增加10.70萬張;信用卡(消費金融)貸款餘額350.74億元,較年初增加16.97億元。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力打造特色化產品和品牌活動,提優客戶服務。一是聚焦「善本金融」戰略指引推出「浙銀善家卡」,提供集統一支付結算、統一授信管理和綜合生活增值服務於一體的綜合家庭金融服務,將「善本金融」理念深度融入零售場景。二是深化「紅動」系列品牌活動滲透,緊抓春節、618大促等重要消費節點,在京東、淘寶天貓、12306、餓了麼等主流平台加大優惠活動力度,提升品牌影力。三是積極應國家「以舊換新」政策,在支付寶及銀聯渠道推出「以舊換新」專屬優惠券活動,擴大政策效應,支持消費提振。四是加強數字化經?,依託隱私計算技術,強化對客戶全生命周期的精準觸達與精細化運?。

緊跟國內汽車行業發展新趨勢,重點發力購車分期業務。積極推進與頭部新能源汽車主機廠和經銷商的合作,提升審批效率與服務質效,持續改善客戶體驗,推動購車分期業務實現較快增長。

(2) 小企業業務
報告期內,本公司小企業業務積極推進以客戶為中心的綜合協同改革,高效試點落地善本信用工程,通過數字化賦能、場景化獲客,迭代升級普惠小微拓客展業模式,奮力書寫普惠金融大文章。

1
截至報告期末,本公司所有境內分行均已開辦小微企業貸款業務,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3,553.70億元,較年初減少0.55億元。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同比下降85BP;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1.56%。

1
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考核口徑,「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及「各項貸款」均不含票據貼現
及轉貼現業務數據。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融合善數,全面增強數字服務能力。一是試點落地「浙銀善數貸-小微善數信用貸」。深入迭代應用浙銀善標3.0評價體系建設成果,為優質客戶提供定制化、差異化、自動化的金融服務。二是持續提升數字化產品對重點領域和場景的服務能力。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發揮數字化產品優勢,加速「專屬場景+批量進件」?銷模式轉變。截至報告期末,兩產品已服務各類沿街商圈、食品批發市場、國際商貿城、輕紡城市場等場景近140個。三是迭代升級數字化賦能工具及風控准入模型。創設?銷生態圖譜鏈式挖掘潛客,打造閉環獲客;構建360度客戶畫像視圖報告,實現客戶立體式風險體檢;優化大數據風控系統,築牢風險防控屏障。

挖掘場景,迭代升級拓客展業模式。一是深拓小微園區金融服務場景,全面滿足園區小微企業全周期金融需求。煥新升級「10+N園區綜合金融服務方案」,上線小微資產池並持續打通與善融資產池組合應用。截至報告期末,累計開發園區項目2,723個,小微園區及工業房地產抵押貸款餘額961.94億元,較年初新增66.73億元。二是聚焦場景獲客渠道建設,加快普惠展業模式升級。以政府合作、特色產業、核心企業、專業市場、小微園區等重點場景為獲客方向,穿透目標產業行業,融入目標客群生產經?各個場景,將金融產品精準、有效觸達小微企業。三是強化頭部互聯網平台合作,提升金融服務效率。聚焦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頭部平台及科技公司客群生態與場景,綜合使用系統對接、數據挖掘等手段批量識別客戶融資需求與經?行為,借助合作方客群流量優勢實現批量獲客引流。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夯實客群,穩步提高綜合服務水平。一是豐富綜合協同場景體系,提升服務深度。做深做透成熟協同場景的複製推廣,圍繞核心企業上下游小微企業,開展場景化獲客及客群互薦;發揮地域資源稟賦優勢,結合當地特色產業,打造如光伏貸場景、個體工商戶收單場景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協同場景。二是加強小微客群建設,築牢發展根基。積極向綜合經?轉型,做精做細客戶管理,推廣國際結算、代發工資、理財等金融產品,滿足客戶全方位金融服務需求。三是紮實推進融資協調工作機制,依託「千企萬戶大走訪」活動,一企一策研究服務方案,保障信貸資金精準直達。截至報告期末,已對接的小微企業中,已獲得授信的客戶38,910戶,累計授信金額1,277億元。

深耕浙江,有為服務全省發展大局。一是積極融入縣域綜合金融生態建設。堅定縣域綜合金融生態建設服務黨委政府中心大局,強化政銀對接,基於各縣域特色產業行業特點,充分挖掘具有市場潛力的特色場景,下沉金融服務主渠道,服務好當地客戶,支持縣域產業共富。截至報告期末,重點產品當年累放112.08億元、餘額428.95億元。二是「一行一策」精準賦能分支機構。在信貸規模、授信授權政策、經?財務資源等方面實行差異化管理,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黨委政府中心工作,開展小微金融服務專項行動,精準對接省內各區域發展需求。截至報告期末,省內普惠貸款餘額佔全行比重超40%。

2. 大公司板塊
公司業務
本公司嚴格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高舉金融向善旗幟,深化落實四大戰略重點,深入推進以客戶為中心的綜合協同改革,持續服務重點客戶、抓好重點業務、深耕重點區域、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全力推進大公司業務板塊高質量發展。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持續加大公司信貸支持,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本公司保持公司業務穩健發展態勢、加大對集群優質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截至報告期末,人民幣公司表內資產餘額10,530.83億元,較年初增加372.38億元;其中投向製造業貸款餘額2,769.99億元,服務製造業行業公司客戶6,200餘家。

持續升級供應鏈金融數智化、場景化服務模式,打造「最場景」供應鏈金融服務。本公司持續將供應鏈金融作為本行數字金融服務實體產業鏈供應鏈重要方式,打造「全鏈條、全場景、全產品、全生態」的數字供應鏈金融綜合服務模式。目前,本公司已在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現代物流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形成特色供應鏈金融服務解決方案,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截至報告期末,累計服務超3,600個產業鏈供應鏈項目,累計發放融資超9,000億元,累計服務上下游客戶超85,000家,其中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等五篇大文章客群佔比近90%。

加快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機制,推進科技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本公司以總行戰略推進科技金融工作,發佈科技金融發展行動方案,構建科技金融「四樑八柱」,推出「善科陪伴計劃」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提供覆蓋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陪伴式綜合服務,加強科技創新領域重點行業賽道研究,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的金融服務支持力度。截至報告期末,已服務科技型企業超3.4萬戶,融資餘額超4,400億元;服務高層次人才超4,100戶。

3. 大投行板塊
(1) 投行業務
投行業務堅持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以構建債券全生命周期業務體系、資產流轉雙輪驅動、優質客戶綜合服務為重點,推動投行高質量發展。

報告期內,本公司運用投行產品服務央國企、民?企業等客戶951戶,較去年同期提升7.22%。

投行FPA實現3,681.01億元,同比增加929.02億元。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債券業務方面,實現債券承銷1,078.87億元;信用增進業務創設12.15億元,保持市場排名第一;作為市場首家系統性佈局推動回轉售業務的銀行,回轉售實際參與份額132.75億元,居市場同業前列;實現現金要約收購等業務,構建完善全鏈條債券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

資產構建方面,通過銀團、併購、非標等產品,做大服務總量,共實現FPA467.82億元。以銀團形式參與重大項目建設,報告期內項目銀團承貸金額160.97億元。開闢通過銀團二級交易實現優質資產轉入和風險資產轉出的業務結構調整新路徑,流轉金額14.95億元。

信貸資產流轉方面,實現信貸資產流轉規模109.12億元,其中,信貸ABS發行規模67億元,位列銀行機構第一,已實現信貸ABS常態化發行。同時,應《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5]8號),是目前唯一一家在市場上連續八年發行微小貸款證券化項目的全國性股份行。

(2) 金融市場業務
報告期內,本公司深度參與金融要素市場的產品和服務創新,不斷提升投資研究、對客服務、風險合規和數字化能力,發揮在固定收益、外匯、貴金屬等領域的做市交易優勢和特色,圍繞活躍資本市場、金融服務實體相關戰略部署,進一步優化金融產品和服務,全力支持實體經濟,實現金融市場業務高質量發展。

本幣市場方面,本公司進一步加強宏觀政策研究和市場研判,完善投研分析框架,把握市場節奏,優化投資組合,運用對沖工具,確保持續獲取穩健的投資收益。積極履行市場做市商職責,持續提升做市承銷和交易服務水平。報告期內,人民幣債券投資交易量同比增長25.06%,國債承銷量同比增加51.38%,地方政府債承銷量同比增加31.34%,浙江債累計承銷199.42億元。創新推出全市場首只浙江區域科創債籃子「浙商銀行優選浙江企業科創債籃子」,並聯合上海清算所發佈上海清算所浙商銀行商業銀行科技創新債券指數,榮獲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年度市場影力機構」和「市場創新業務機構」等獎項,以實際行動落實「五篇大文章」要求,支持科技型企業發展。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外幣市場方面,本公司充分發揮外匯交易業務方面的專業優勢和特色,持續強化投研和數字化輸出,積極履行人民幣外匯做市商職責,為市場機構提供全產品做市服務。同時,以專業賦能客戶服務,積極幫扶企業提升匯率避險管理水平,報告期內,本公司榮獲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優秀服務企業匯率風險管理會員獎」、「優秀科技服務支持機構」等在內的多項重要機構獎項。

貴金屬業務方面,本公司積極履行做市商職責,以服務綠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貴金屬風險對沖與交易需求為導向,提供租借、交易等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報告期內,本公司躋身上海黃金交易所銀行間黃金詢價市場正式做市商行列,做市排名市場前十;上海期貨交易所黃金做市排名市場第二,白銀做市排名市場第一。

數字化建設方面,公司持續推進數字化能力建設,力提升數字化工具在市場研究、做市交易、投資組合管理及客戶畫像管理等領域的深度應用,不斷增強做市報價的精準性與自動化水平。圍繞「投、研、交、銷」核心業務,進一步完善FICC數字化系統,以風險合規和業務管理為支,推動交易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轉型。

(3) 金融機構業務
堅持以客戶為中心,以專業性為導向,以「同業+」能力建設為抓手,全面聚焦經?本源,深化協同做好客群經?,持續豐富客群協同合作場景,實現從傳統的產品合作向以客戶為中心的綜合服務轉變,有效提升客群綜合價值回報。

全面加快金融機構客群建設,積極構建金融同業合作生態圈,煥新重構「同有益」平台,系統打造面向金融機構客戶的一站式綜合服務平台,實現資金融通、同業代銷、櫃台債、資產超市等業務有機融合,截至報告期末,平台累計流量破萬億元。

紮實推進同業資產負債業務。強化市場研判,提升標準化資產投資的投研能力,有效服務我行優質實體企業客戶;負債業務方面,同業客群不斷擴容,付息率有效壓降,報告期內,人民幣同業存款付息率較上年下降36個基點。負債結構持續優化,活期存款等低成本負債餘額在同業負債餘額中的佔比較上年末進一步提升。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順利開展本行金融債發行工作。報告期內發行本行小微金融債券200億元、普通金融債200億元、綠色金融債券50億元以及科技創新債券50億元,有效補充了普惠、綠色、科創領域的投放資金來源,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注入強勁動能。

(4) 票據業務
本公司票據業務圍繞以客戶為中心的綜合協同改革,不斷拓寬票據業務特色場景,持續推動票據全生命周期循環經?。本公司持續優化現有系統及業務流程,發揮金融科技優勢,不斷提升票據客戶體驗;強化市場走勢分析研判,合理制定票據交易及配置策略,不斷擴容同業朋友圈。

報告期內,本公司貼現量2,527億元,同比下降2.58%;本公司商票貼現量1,633億,同比增長5.97%,居全市場第二。報告期內,通過承兌、貼現、保貼、保證等業務累計服務企業客戶1.94萬戶,同比增長3.74%。

本公司以今年2月接入供應鏈票據平台為契機,搶爭供應鏈票據賽道。報告期內,累計辦理各類供票業務已突破百億元,位居市場前列。本公司將持續優化供票平台功能,並加速供票資產證券化。

本公司主動加強與監管部門、上海票據交易所、銀行業協會的溝通,進一步強化監管溝通、增進支持認可。搭建直播宣傳矩陣,以「浙銀票據e小時」和「向實向善票聚九州」金融顧問系列兩個主題開展直播宣傳,加強我行與監管、客戶、同業的聯繫紐帶,有效提升「浙銀票據」品牌形象。在2024年度上海票據交易所評優結果中,本行榮獲「優秀承兌機構」「優秀貼現機構」「優秀結算機構」「優秀貼現通參與機構」「優秀商票信息披露服務機構」等五項大獎。

(5) 資產託管業務
本公司資產託管業務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協同改革推動、業務轉型攻堅、服務保障升級為三大重點,實現資產託管業務高質量發展。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一是託管規模和收入保持穩健增長。報告期內實現託管業務收入3.66億元,同比增幅5.17%。

截至報告期末,託管規模2.56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99%。

二是託管業務結構保持優良。根據市場環境變化,積極尋求新客群,推動不同策略公募基金產品持續?銷,取得良好成效。據銀行業協會託管業務專業委員會數據顯示,截至報告期末,我行公募基金託管規模佔總託管規模比重超20%,居全國性銀行第二位。

三是數字化轉型持續推進,整體託管運?承載量持續提升。託管運?自動化程度大幅提高,對客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創新託管運?模式,加快推進標準化和數字化,綜合服務能力持續提升,繼續保持平穩安全運行,報告期內風險事件「零」發生。(未完)
各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