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源(300070):2025年9月23日、24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
时间:2025年09月24日 00:05:44 中财网 |
|
原标题:
碧水源:2025年9月23日、24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证券代码:300070 证券简称:
碧水源
北京
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编号:2025-005
投资者关系活动类别 | ?特定对象调研 ?分析师会议
?媒体采访 ?业绩说明会
?新闻发布会 ■路演活动
?现场参观
?其他(年度股东大会) |
参会人员 | 招商银行、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申万宏源、广发证券、长江证券、
西部证券、国盛证券、天风证券、东兴证券、国联民生证券、观韬律师事务所、
国机集团产业投资(北京)有限公司、金库骐楷(杭州)私募基金、中国东方资产
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等投资者 |
时间 | 2025年9月23日(周二)14:00-16:00
2025年9月24日(周三)10:00-12:00 |
地点 | 昆仑新水源河东污水处理厂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 | 公司高级副总裁、董事会秘书 |
投资者关系活动主要
内容介绍 | 问:污水资源化是公司核心业务领域,也是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载体,
目前公司在该领域有哪些关键技术突破,是否有代表性落地项目可介绍?
答:污水资源化是公司核心业务领域,也是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载体,
我们在这一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主要集中在膜技术迭代和工艺创新上。MBR膜
组器已经从初代逐步研发至第五代,2021年开发的“振动膜生物反应器(V-MBR)
技术”,在膜组器结构、振动形式到强化脱氮工艺上都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
还落地了规模化示范工程。2025年我们又开发了节能型膜生物反应器组器,针
对膜组器构型、布气结构、气体通道布局等核心部件进行系统优化,解决了高
强度曝气状态下高能耗的问题,契合“节能优先、降碳为要”的绿色发展理念。
目前我们还在向“未来水厂”方向探索,通过强化氨氮选择性分离、推进污水
回用与资源回收,实现提质增效与节能减排。代表性落地项目是梅溪湖(雷锋)
水质净化厂,设计规模25万吨/天,采用半地下建设模式,地上布局太阳能光
伏与开放式花园,地下开展污水处理,2024年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绿色低碳标杆 |
| 水厂,是我们技术落地的典型案例之一。
问:公司近期提出聚焦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此前海水淡化业务占比较小,
当前该领域的技术优势、产能情况如何,是否有重点推进的项目?
答:之前公司确实以污水资源化及高品质饮用水业务为主,海水淡化业务
占比较小。但随着国家海经济的兴起和公司技术持续研发精进,公司近几年也
在积极拓展海水淡化领域业务。现在我们海淡相关膜产品的技术指标已与国际
龙头看齐,处理成本下降、处理效能快速提升,逐步实现国产化应用替代。技
术优势上,我们有各系列反渗透膜产品、苦咸水膜产品,能针对不同水质要求
和用途适配相应产品,“UF-RO”双膜集成技术的反渗透膜脱盐率达99.8%,产
能稳居世界前三,还开发出超纯水反渗透膜SC系列,打破了半导体膜国际垄断,
加快了高端膜材料国产化替代进程。产能方面,当前年产能达300万平方米,
极限产能可至700万平方米,既能满足自身项目需求,还能实现“自产转外销”。
重点推进的“渤海新区黄骅市海水综合利用一体化工程项目”,总投资超5亿
元,涵盖取排水、预处理、海水淡化及光伏储能系统,未来将实现“绿电制绿
水”,会成为河北省海水淡化产业的新名片。
问:盐湖资源化是公司新兴业务方向,且与新能源产业紧密相关,目前公
司在该领域的技术研发、项目落地及未来拓展方向有哪些规划?
答:盐湖资源化是公司近年来重点拓展的新兴领域,也是技术赋能新能源
产业的关键方向。我们聚焦国家战略资源安全,针对盐湖资源品位差、提取难
度大,矿产稀贵金属赋存复杂、综合利用效率低、绿色低碳瓶颈突出等问题,
创新开发了6款专用吸附剂/膜产品和5项集成技术,吸附剂年产能达1万方。
自主开发的“吸附+膜”耦合提锂技术,有效解决了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中“氯出
口”“氯平衡”等产业链问题,能根据不同盐湖特点提供“一湖一策”的整体
解决方案,目前已在西藏、青海等地落地项目,像紫金矿业西藏阿里拉果错盐
湖2万吨/年氢氧化锂项目,是全球首个以“钛系吸附剂+膜系统”为核心的盐
湖提锂项目,还有五矿盐湖有限公司1万吨/年碳酸锂纳滤膜项目,是国内首座
万吨级全膜法盐湖提锂工程,都实现了国产化替代。下阶段,我们会依托吸附
产品技术,从盐湖领域向工业有价资源回收及综合利用方向发展,不再局限于
盐湖产业,会针对工业领域的多种原材料开展提取利用。 |
| 问:公司将膜技术拓展至生物医药领域,布局医药膜产品,目前该业务的
研发进展、落地成果及后续规划如何?
答:2023年公司正式将膜技术拓展至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开发蛋白浓缩分
离膜、除菌膜、除病毒膜等产品,还构建了“研发-转化-应用”全链条创新体
系,加速国产化进程。研发端,我们组建了30余人的专业团队,在超微滤膜领
域资深专家带领下,历时两年突破中空纤维膜材料设计与精密制造工艺,产品
性能满足行业标准;转化端,联合药企、科研机构共建应用验证平台,缩短技
术产业化周期;市场端,提供“膜设备+工艺包”整体解决方案,降低客户使用
门槛。我们目前已有三大标杆应用落地:苏州某生物科技CAR-T细胞疗法项目
中,0.45微米/50万道尔顿双膜联用系统实现慢病毒回收率近100%;北京某医
学中心用30万道尔顿中空纤维膜柱处理中药外泌体,浓度提升20倍且保持100%
活性成分;江苏某企业通过1万道尔顿中空纤维膜柱纯化TaqDNA聚合酶,酶活
回收率达95%。这是我们下阶段的发展方向之一,但是目前医药膜这块业务才
刚起步,收入规模小,发展规模和预期还需要时间验证,也提请投资者注意风
险。 |
附件清单(如有) | 无 |
日期 | 2025年9月24日 |
中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