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芯生物(688321):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的回复

时间:2025年09月25日 10:11:37 中财网

原标题:微芯生物:关于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的回复

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4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 A股股票 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的回复 保荐机构(主承销商)
(深圳市福田区福田街道福华一路119号安信金融大厦)
二〇二五年九月
上海证券交易所:
贵所于 2025年 9月 1日出具的《关于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上证科审(再融资)〔2025〕112号)(以下简称“审核问询函”)已收悉,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芯生物”、“公司”或“发行人”)与国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投证券”或“保荐机构”)、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以下简称“申报会计师”)等相关各方,本着勤勉尽责、诚实守信的原则,就审核问询函所提问题逐项进行认真讨论、核查与落实,并逐项进行了回复说明。

如无特殊说明,本回复报告中使用的简称或名词释义与《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4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 A股股票募集说明书(申报稿)》(以下简称“募集说明书”)一致。

本回复中的字体代表以下含义:

审核问询函所列问题黑体(加粗)、黑体
对审核问询函所列问题的回复宋体
对募集说明书的修改、补充楷体(加粗)
本回复中若出现总计数尾数与所列数值总和尾数不符的情况,均为四舍五入所致。


目录
目录................................................................................................................................ 2
问题1.关于募投项目 .................................................................................................. 3
问题2.关于融资规模与效益测算 ............................................................................ 40
问题3.关于经营业绩 ................................................................................................ 63
问题4.关于资产与负债 .......................................................................................... 106
问题5.关于财务性投资 .......................................................................................... 122

问题1.关于募投项目
根据申报材料,1)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
95,000.00万元,用于创新药研发项目、彭州微芯原创新药制造基地(一阶段)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2)创新药研发项目具体包括西达本胺联合信迪利单抗及贝伐珠单抗三药联合治疗结直肠癌患者III期临床试验、西达本胺联合CHOP用于初治具有滤泡辅助 T细胞表型外周 T细胞淋巴瘤患者 III期临床试验和西奥罗尼一线治疗胰腺导管腺癌患者III期临床试验;3)公司西奥罗尼单药用于治疗三线及以上小细胞肺癌不再递交上市申请,西奥罗尼单药用于治疗小细胞肺癌的 III期临床试验项目的开发支出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4)公司 2024年将前次募投项目“创新药生产基地(三期)项目”原计划用于 CS12192的 5#原料药车间与 8#多功能制剂车间的部分生产场地,变更为西格列他钠原料药车间以及制剂车间,2025年将“创新药生产基地(三期)项目”、“西奥罗尼联合紫杉醇治疗卵巢癌III期临床试验项目”原计划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募集资金投入完毕日期由2024年12月31日调整为2026年12月31日。

请发行人说明:(1)结合公司创新药研发项目相关管线的目标市场规模、产品竞争格局、适应症、目前研发阶段及后续安排、预计研发成果、公司管线布局、技术平台优势、与公司现有管线的联系和区别等情况,说明本次创新药研发项目同时实施多类适应症的主要考虑及必要性,募集资金是否主要投向主业;(2)公司西奥罗尼单药用于治疗三线及以上小细胞肺癌不再递交上市申请以及前募延期的具体原因,IPO募投项目创新药生产基地项目效益不及预期的原因,相关因素是否对本次创新药研发项目构成重大不利影响;(3)结合公司现有人员及技术储备、研发进度、市场竞争格局、已上市及拟上市竞品相关情况、公司竞争优劣势、预计上市进程和时间以及商业化策略等情况,说明本次创新药研发项目实施及商业化是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相关风险提示是否充分;(4)结合西格列他钠的现有及新增产能、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发行人的竞争优劣势、销售渠道等,说明本次彭州微芯原创新药制造基地(一阶段)项目产能规划合理性以及产能消化措施。

请保荐机构核查并发表明确核查意见。

【回复】
一、发行人说明
(一)结合公司创新药研发项目相关管线的目标市场规模、产品竞争格局、适应症、目前研发阶段及后续安排、预计研发成果、公司管线布局、技术平台优势、与公司现有管线的联系和区别等情况,说明本次创新药研发项目同时实施多类适应症的主要考虑及必要性,募集资金是否主要投向主业
1、创新药研发项目相关管线目标市场规模大、产品竞争格局良好,且相关适应症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公司同时实施多类适应症的临床试验有助于突破现有治疗瓶颈,使更多患者受益于新机制药物
(1)西达本胺联合信迪利单抗及贝伐珠单抗三药联合治疗结直肠癌患者III期临床试验
①结直肠癌市场空间广阔,西达本胺联合疗法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1)疾病概览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位列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近年来全球 50岁以下人群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上升,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结直肠癌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吸烟、炎症性肠病、缺少运动、不良饮食模式、饮酒、肥胖等均有可能增加结直肠癌1
的发病风险。同时,有研究指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澳大利亚、欧洲、北美等发达地区的发病率显著高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地区。

2)结直肠癌是新发病例第二大的癌种,新发病例数逐年上升
近年来,随着居民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逐渐上升,已与发达国家呈现持平趋势。根据统计数据,全国新发结直肠癌病例数仅次于肺癌,位居所有癌种第二位,死亡率居全国第四。2021年,我国新发癌种病例数达 51.1万人,且患病人数逐年增长,预期至 2030年将增长至 65.5万人。

1
Murphy CC, Zaki TA. Changing epidemiology of colorectal cancer - birth cohort effects and emerging risk
factors.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4 Jan;21(1):25-34. doi: 10.1038/s41575-023-00841-9. Epub 2023 Sep
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 数据来源:灼识咨询
3)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以 PD-1/PD-L1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为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希望,深刻改变了全球肿瘤治疗的格局。然而,结直肠癌是常见的“冷肿瘤”,对免疫治疗不敏感。

在结直肠癌中,仅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错配修复基因缺陷
(dMMR)型的结直肠癌患者对 ICIs敏感,而占整体患者比例约 95%的微卫星稳定(MSS)/错配修复基因完整(pMMR)型患者无法从 ICIs治疗中获益。代表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PD-1单抗)进行的 KEYNOTE-016研究发现 MSS/pMMR型和 MSI-H/dMMR型 CRC患者接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后的ORR分别为 0%和 40%,提示免疫单药对 MSS/pMMR型 CRC患者基本无效。

因此,如何让占 CRC大多数的 MSS/pMMR型患者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成为当2
前全球结直肠癌治疗面临的主要挑战。

目前,MSS/pMMR型转移性 CRC患者一、二线治疗的主要选择是化疗+靶向药物(EGFR单抗/VEGF单抗)。2024年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中,推荐转移性 CRC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为西妥昔单抗(EGFR单抗)或贝伐珠单抗 2
商洲, 陈悦之. pMMR-MSS/MSI-L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综述[J]. 临床医学进展, (VEGF单抗)联合化疗(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等联合方案)。疾病进展后,两方案可交替作为二线治疗使用。

MSS/pMMR型转移性 CRC患者的三线治疗存在较大未满足需求。我国获批上市的药物包括小分子抗血管药物(瑞戈非尼或呋喹替尼)及化疗药物曲氟尿苷替匹嘧啶(TAS-102)。这些药物的单药疗效均较为有限,ORR低于 5%,3,4,5,6
中位 PFS约 2~4个月,中位 OS约 6~9个月 。在一项治疗既往 2个化疗方案失败的 CRC患者的 III期研究(SUNLIGHT)中,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相较于 TAS-102单药,延长了中位 PFS(5.5个月 vs. 2.4个月)和中位 OS(10.8个月 vs. 7.5个月),但该化疗联合方案需考虑患者耐受问题,且该试验缺乏在中7
国人群中的研究数据,在国内尚未获批。

西达本胺联合方案为 MSS/pMMR型转移性 CRC患者带来免疫治疗长期生存的曙光。《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发表的一项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院长、王峰教授牵头开展的全国多中心 II期临床研究 CAPability-01显示,在 25例标准治疗失败的 MSS/pMMR型 CRC患者中,西达本胺+贝伐珠单抗+信迪利单抗治疗 18周 PFS率达到 64.0%,ORR达到 44.0%,中位 PFS达到 7.3个月,中位随访 19.1个月中位 OS未成熟,展现优于过往后线治疗方案的潜力。

综上,我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患者超 50万例,其中约 95%的 MSS/pMMR 型结直肠癌患者难以从肿瘤免疫疗法(IO)中获益,且三线及以后患者的现有治疗手段疗效有限,临床未满足需求显著,市场空间广阔。西达本胺三药联合疗法已获得 CDE突破性治疗品种认定,并连续两年被纳入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的 MSS/pMMR mCRC注释引用中,指南鼓励 MSS/pMMR型晚期结直肠癌病人参加涉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抗 VEGF+PD-1抗体”联合方案 3
Grothey A, Van Cutsem E, Sobrero A, et al. Regorafenib monotherapy for previously treated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CORRECT): an international, multicentre,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Lancet
2013;381(9863):303-12.
4
Li J, Qin S, Xu R, et al. Regorafenib plus best supportive care versus placebo plus best supportive care in Asian
patients with previously treated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CONCUR):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The Lancet Oncology 2015;16(6):619-29. 5
Dasari A, Lonardi S, Garcia-Carbonero R, et al. Fruquintinib versus placebo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FRESCO-2): an international, multicentre,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hase 3 study. Lancet
2023;402(10395):41-53.
6
Xu J, Kim TW, Shen L, et al.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III Trial of
Trifluridine/Tipiracil (TAS-102) Monotherapy in Asian Patients With Previously Treated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The TERRA Study.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8;36(4):350-58.
7
.Prager GW, Taieb J, Fakih M, et al. Trifluridine-Tipiracil and Bevacizumab in Refractory Metastatic Colorectal
的临床研究。

②CDE突破性治疗品种认定,市场竞争格局良好
截至 2025年 8月 31日,国内获批治疗三线及以后 MSS/pMMR型 CRC患者的药物主要有瑞戈非尼、呋喹替尼以及曲氟尿苷替匹嘧啶,但上述药物单药疗效均较为有限。

西达本胺治疗结直肠癌适应症正处于 III期临床阶段,其进展在国内同适应症中处于领先地位。截至 2025年 8月 31日,国内正在进行的治疗三线及以后CRC患者的 II期及以上临床试验如下表所示:

公司名称药物名称药物类型临床阶段临床方案
微芯生物西达本胺HDAC抑制 剂III期联合信迪利单抗及贝伐珠单抗三药联 III 合治疗结直肠癌患者 期临床试验
志道生物LTC004IL-15/IL-2 受 体激动剂II 期LTC004单药在三线及以上标准治疗失 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有效性和 安全性
康方生物AK119注射液CD73单抗Ib/II期AK112 AK119 和 联合或不联合化疗在 晚期微卫星稳定(pMMR/MSS)的结 直肠癌
(2)西达本胺联合 CHOP用于初治具有滤泡辅助 T细胞表型外周 T细胞淋巴瘤患者 III期临床试验
①患者人数逐年上升,且具有确切的临床需求
1)疾病概览
外周 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恶性增殖性疾病,涵盖了起源于成熟 T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肿瘤。PTCL具有高度异质性,世界卫生组织(WHO)于 2022年出版的《造血系统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第 5版(The 5th edition of the WHO classification of haematolymphoid tumours,WHO-HAEM5)将 PTCL分为约 30种不同的亚型。不同亚型的 PTCL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遗传学改变及治疗反应,PTCL同时具有高侵袭性,除皮肤 T细胞淋巴瘤(CTCL)亚型表现为惰性淋巴瘤之外,其他亚型多表现为侵袭性淋巴8,9
瘤 。

具有滤泡辅助 T细胞表型外周 T细胞淋巴瘤(PTCL-TFH)是 PTCL中较 8
Luan Y, Li X, Luan Y, Luo J, Dong Q, Ye S, Li Y, Li Y, Jia L, Yang J, Yang DH. Therapeutic challenges in
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Mol Cancer. 2024 Jan 4;23(1):2. doi: 10.1186/s12943-023-01904-w. PMID: 38178117; PMCID: PMC10765866.
9
Du J, Jin S, Zhang M, Fu X, Yang J, Zhang L, Chen Z, Huang Z, Li W, Hou J, Wang T. Precise diagnosis and
targeted therapy of nodal T-follicular helper cell lymphoma (T-FHCL). Front Oncol. 2023 Apr 28;13:1163190. doi:
为常见的类别,包括血管免疫母细胞型、滤泡型、非特指型。PTCL-TFH亚型 有着侵袭性高、预后较差的特点,尚未有标准的一线治疗方案。临床常用的以 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 CHOP样化疗方案完全缓解率低,缓解持续时间短,5年 10 总生存率仅约 30% 。 2)患者人数持续上升 PTCL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范畴,其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在中国,PTCL发病率约占 NHL的 25%~30%,显著高于欧美国家的 10%~ 15%。据统计,2024年,我国 PTCL的新发病例数约为 2.54万例,预计至 2030 年,将增长至 2.90万例,年复合增长率达 2.2%。 中国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发病人数,2019-2030E 资料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
3)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西达本胺于 2014年在国内获批治疗既往至少接受过一次全身化疗的复发或难治性外周 T细胞淋巴瘤(r/r PTCL)患者,现已在 PTCL的后线治疗中确立了“金标准”的地位,本次募投项目中的“西达本胺联合 CHOP用于初治具有滤泡辅助 T细胞表型外周 T细胞淋巴瘤患者 III期临床试验”是西达本胺向 PTCL一线治疗领域的拓展,是对既有优势地位的巩固。

10
黄城,黄慧强. 血管免疫母 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 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2022,05(1):88-91. PTCL患者的一线治疗仍以化疗为基础。除 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亚型患者可用 CD30抗体偶联药物替代 CHOP方案中的长春新碱外,其他大部分 PTCL患者的一线治疗仍采用 CHOP为基础的化疗方案。这类疗法客观缓解率(ORR)为 70%~80%,其中 50%~70%的患者会出现复发进展。一旦复发或进展,患者中位总生存期(mOS)和无进展生存期(mPFS)仅有 5.511
个月和 3.1个月 。在 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 2025》对于初治 PTCL患者治疗12
的Ⅰ级专家推荐中,除 ALK+ALCL患者之外,均推荐参与新药临床试验 。

西达本胺已在中国及日本获批治疗 r/r PTCL患者的适应症,并在临床用药中积累了丰富的联合 CHOP一线治疗 PTCL患者的数据。一项针对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AITL)人群的回顾性分析中,西达本胺联合化疗方案较传统一13
线化疗方案具有显著更高的 ORR和 PFS(27个月 vs. 12个月) 。SWIFT研究显示,在 14例可评估的 PTCL-TFH初治患者中,西达本胺联合 CHOP方案ORR为 85.7%,CR率为 71.4%,PFS结果仍在随访中,且多数不良反应可逆、14
可控 。上述研究表明,西达本胺联合 CHOP方案一线治疗 PTCL-TFH患者具有确切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耐受性,能够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综上,我国 PTCL新发病例数呈逐年攀升态势,带动了相关治疗领域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中,PTCL-TFH这一亚型患者目前除化疗外,仍缺乏更优效的新型治疗手段,临床需求远未得到满足,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而西达本胺在既往研究中已针对该类患者展现出优异的治疗效果,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

②一线 PTCL研究进展国内领先,市场竞争格局良好
截至 2025年 8月 31日,国内尚无已获批上市的治疗 PTCL-TFH一线患者的新型药物。

西达本胺联合 CHOP用于初治具有滤泡辅助 T细胞表型外周 T细胞淋巴瘤患者 III期临床试验目前正在顺利进行中,其研发进展国内领先。截至 2025年8月 31日,国内正在开展的针对 PTCL患者一线治疗的临床试验如下表所示: 11
Ellin F, Landstr?m J, Jerkeman M, Relander T. Real-world data on prognostic factors and treatment in
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s: a study from the Swedish Lymphoma Registry. Blood. 2014 Sep 4;124(10):1570-7.
12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 2025. 13
Gu S, Wang X, Zhou J, Du S, Niu T. Comparison of chemotherapy and chidamide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untreated 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 Front Oncol. 2024 Apr 9;14:1373127.
公司名称药物名称药物类型临床阶段临床方案
微芯生物西达本胺HDAC抑制 剂III期联合 CHOP用于初治具有滤泡辅助 T 细胞表型外周 T细胞淋巴瘤患者
璎黎药业林普利塞PI3KδII/III期联合 CHOP对比 CHOP治疗外周 T细 胞淋巴瘤初治患者
Takeda Pharma注射用维布妥 昔单抗靶向 CD30 ADC药物II期联合 CHP化疗方案一线治疗 CD30阳 性 PTCL中国患者
恒瑞医药SHR2554EZH2抑制 剂Ib/II期联合 CHOP/CHOEP用于初治外周 T细 胞淋巴瘤患者
(3)西奥罗尼一线治疗胰腺导管腺癌患者 III期临床试验
①晚期胰腺癌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西奥罗尼有望成为新的治疗选择
1)疾病概览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一组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及腺泡细胞的恶性肿瘤,具有恶性程度较高、进展迅速的特点,是一类最常见、临床需求最迫切的胰腺癌亚型。胰腺癌早期症状隐匿、缺乏特异性,大部分胰腺癌患者直到局部进展或转移后才被发现,而晚期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往往不佳。

胰腺癌是死亡率最接近发病率的恶性肿瘤,根据美国癌症协会公布的《2023年度癌症统计报告》,其患者 5年生存率为 12%,虽然较前有所提升,但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仍然为最低。《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2)》公布的胰腺癌 5年生存率仅为 7.2%~9%,低于美国生存率水平。

2)患者人数逐年增长,已成为困扰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
2000年以来,胰腺癌的发病率一直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且最近一项对美国胰腺癌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年轻群体的胰腺癌发病率比老年群体增长的更15
快 。胰腺癌已成为困扰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在美国,胰腺癌位列女性第七大常见癌症及男性第十大常见癌症,但在两性癌症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三。而GLOBOCAN 202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胰腺癌的发病率排名第十,死亡病16
例为 11万,死亡率位居肿瘤相关死亡原因第六位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2024年我国胰腺癌新发病例数约为 12.86万人,预计至 2030年将增长至 15.58万人。

15
WANG Ting, QIN Yi, XU Xiaowu, YU Xianjun. New advances in basic research,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ncreatic cancer in 2024[J]. China Oncology, 2025, 35(1): 1-11. 16
Siegel RL, Miller KD, Fuchs HE, Jemal A.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2: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中国胰腺癌新发病例数 资料来源:NCCR、弗若斯特沙利文
3)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胰腺癌患者预后差,生存期极短,目前临床治疗手段有限,仍以化疗为主,一线治疗总生存期通常不足 1年。目前国内外临床上胰腺癌可选择的治疗手段严重匮乏,标准治疗方案仍为化疗。部分新药基于生物标志物信号(如 MSI-H/dMMR、BRCA1/2等)获得指南推荐或获批上市,但循证医学证据较缺乏,临床疗效及适用人群均极为有限。

对于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胰腺癌患者一线治疗,2025年 NCCN指17 18
南 和 2024年 CSCO指南 均推荐化疗为标准疗法,包括吉西他滨为基础的方案和以氟尿嘧啶为基础的方案等。目前,AG(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紫杉醇)、NALIRIFOX(伊立替康脂质体+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FOLFIRINOX(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伊立替康+奥沙利铂)方案临床应用较多。因耐受性差异,新药联合治疗及中国临床实践主要采用 AG方案一线治疗 PDAC。尼妥珠单抗、PD-(L)1单抗等药物也适用于特定生物标记物人群。

新型药物(小分子、抗体、细胞治疗、ADC药物等)虽然在胰腺癌中进行积极探索,但大多数研究处于Ⅰ/Ⅱ期研究阶段,极少数进入Ⅲ期。目前国内开展 17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Version 2. 2025).[Z]. NCCN. 2025.
的治疗胰腺癌的Ⅲ期临床试验主要纳入以化疗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均尚未披露完整的试验结果。

综上所述,胰腺癌患者数量持续增长,且年轻群体发病率增速更快,构成庞大患者基数。该病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我国 5年生存率仅 7.2%~9%,现有治疗以化疗为主,一线治疗生存期不足 1年,靶向药、免疫疗法等新兴手段获益有限且尚处研发早期,临床需求远未满足,市场规模庞大且潜力显著。

②胰腺癌治疗竞争格局良好,西奥罗尼已展现差异化开发优势
截至 2025年 8月 31日,国内尚未有新型药物获批用于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

截至 2025年 8月 31日,国内正在开展的含小分子靶向药一线治疗晚期胰腺癌患者的 II/III期临床试验如下表所示:

公司名称药物名称药物类型临床阶段临床方案
和记黄埔索凡替尼小分子药物II/III 期联合卡瑞利珠单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吉 西他滨对比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 一线治疗转移性胰腺癌
正大天晴安罗替尼小分子药物III 期TQB2868 与 注射液联合化疗对比安慰剂联合 化疗一线治疗转移性胰腺导管腺癌
微芯生物西奥罗尼小分子药物II期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和吉西他滨一线治疗局部晚 期或转移性胰腺导管腺癌患者
注:索凡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及化疗的 II/III期临床试验于 2024年 3月公示,其中 II期部分研究数据仍尚未读出;安罗替尼联合 TQB2868及化疗的 III期临床试验于 2025年 8月公示,目前尚未登记首例患者入组。

胰腺导管腺癌独特的肿瘤微环境对新药开发提出重大挑战。缺乏血管、纤维化基质致密丰富且聚集大量免疫抑制细胞的肿瘤微环境,形成阻碍免疫细胞浸润和药物浸透的坚实屏障,导致传统机制药物疗效不佳。

西奥罗尼的抗肿瘤机制与索凡替尼、安罗替尼存在区别。西奥罗尼可选择性抑制 Aurora B、CSF1R和 VEGFR/PDGFR/c-Kit等多个激酶靶点,分别作用于抑制肿瘤细胞有丝分裂、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三种活性机制,进而实现多通路机制的抗肿瘤药效。

因此,目前西奥罗尼在单药联合 AG化疗的 II期临床中已观察到优异疗效。

截至 2025年 7月 22日,西奥罗尼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和吉西他滨一线治疗晚期胰腺癌 I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初步随访,PFS、OS、ORR等指标随访数据较现有标准化疗方案显示明显获益信号。另一方面,该临床尚未观察到因不良事件导致的西奥罗尼减量或终止,导致化疗药物减量和终止的比例也低于历史数据,验证该方案的安全性,并为潜在联合用药探索打开空间。

综上,本次募投项目中创新药研发项目涵盖的三个适应症,即 MSS/pMMR型结直肠癌(CRC)、具有滤泡辅助 T细胞表型的外周 T细胞淋巴瘤(PTCL-TFH)、胰腺导管癌(PDAC),新发病例数逐年增加,且均存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患者对于疗效更优、能显著改善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期的创新治疗方案存在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同步推进上述适应症的注册性临床试验,以推动产品尽早获批上市,不仅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更具备充分的必要性。

2、本次募投项目是对公司现有管线的推进和补充,预期在获批上市后,将助力公司构建起多靶点、多机制协同的肿瘤治疗管线体系,并进一步验证公司核心技术平台的潜力和优势
(1)公司已建立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原创新药研发管线
公司目前已有西达本胺和西格列他钠两款国家 1类化药新药获批上市销售。

西达本胺(商品名“爱谱沙?/Epidaza?”)是全球首个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开创了中国创新药对欧美专利授权(License-out)的先河,西达本胺已在国内获批用于治疗外周 T细胞淋巴瘤、乳腺癌、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在日本获批用于治疗成人 T细胞白血病和外周 T细胞淋巴瘤;在中国台湾获批用于治疗乳腺癌。西达本胺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外周 T细胞淋巴瘤患者被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诊疗指南作为唯一覆盖全人群的 I级推荐治疗方案(1A类证据)。此外,西达本胺联合 R-CHOP一线治疗 MYC和 BCL2表达阳性的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适应症也于 2024年 11月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并于 2025年 1月开始执行新的医保价格,并同样获得指南 I级推荐(1A类证据)。西达本胺在外周 T细胞淋巴瘤和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领域的成功,表明了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在肿瘤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
西格列他钠(商品名“双洛平?/Bilessglu ”)是全球首个 PPAR全激动剂,已在国内获批单药及联合二甲双胍治疗 2型糖尿病(T2DM)患者。西格列他钠直击胰岛素抵抗这一多种慢性病的共同土壤,除安全、有效降糖外,也可带来脂肪肝、高血脂、高尿酸等多重获益。西格列他钠治疗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炎(MASH)患者的 II期临床结果已于美国肝病年会作口头报告,并荣登肝病学顶刊《Hepatology》。此外,其在 T2DM合并 MASH人群的随机对照研究、真实世界研究分别收录于亚太区肝病学会年会口头报告、《Diabetes & Metabolism》。

目前,西格列他钠糖尿病适应症已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并收录于《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内科学》教科书及多部专家共识。

公司在抗肿瘤药物领域有多项在研临床试验。西达本胺作为表观遗传药物展现了协同肿瘤免疫治疗的潜力,有望拓展至实体瘤及冷肿瘤治疗。西达本胺在国内三线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 III期临床试验以及海外 17个国家一线治疗黑色素瘤的 III期临床试验(由合作伙伴 HUYABIO开展)正在推进中。血液瘤方面,西达本胺一线治疗具有滤泡辅助 T细胞表型外周 T细胞淋巴瘤(PTCL-TFH)的 III期临床试验也已正式开展。伴随以上项目的顺利进行,西达本胺治疗肿瘤适应症的范围将进一步拓宽,其协同肿瘤免疫治疗(IO)的作用将进一步得到验证,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临床价值。西奥罗尼联合紫杉醇治疗铂难治或铂耐药复发卵巢癌患者的 II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全部患者入组,正在等待主要事件数达成;西奥罗尼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和吉西他滨一线治疗晚期胰腺癌 II期临床试验的随访阶段数据显示 6个月 PFS率约 80%,非头对头较化疗的历史疗效明显更佳。在肿瘤领域,公司还储备有小分子 PD-L1抑制剂 CS23546、透脑 Aurora B选择性抑制剂 CS231295等临床阶段在研管线,覆盖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表观遗传药物治疗等多种肿瘤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多机制协同的综合治疗方案。

公司同时储备有临床阶段的酪氨酸激酶 2(TYK2)高选择性小分子变构抑制剂 CS32582、乙肝核衣壳组装调节剂 CS12088,临床前阶段的透脑 PRMT5分子 CS08399、针对阿尔兹海默病遗传风险因素 ApoE4基因的 CDCS04以及抑制脂肪吸收并促进能量代谢的小分子药物 CDCS28等。

截至本问询回复出具日,公司进入临床阶段的研发管线如下图所示: 截至本问询回复出具日,公司临床前阶段的管线如下图所示: (2)AI辅助设计+化学基因组学整合式技术平台助力公司持续推出同类首创/同类最佳的小分子药物
新分子实体化学创新药的研发过程高度复杂,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和失败率。目前,化药创新药物的研发已经从“泛泛合成,普遍筛选”的简单模式,发展为围绕先导化合物筛选、优化、评估的“分子机理研究→靶点确认→分子设计→先导化合物合成→药理研究→早期评估”相结合研究途径。在此途径下,如何在药物研发的早期及体外药理学研究阶段便对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开展临床有效性、潜在毒副性的有效预测,从而有效降低先导化合物后期研发风险是新药研发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

微芯生物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集成式药物发现及早期评价平台。该平台通过分析大量已知化合物(包括成功上市药物及研发失败化合物)对全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结合对新化合物的基因组学响应数据进行高通量比对与关联分析,从而系统评估其潜在药理作用机制和毒理风险。该方法不仅显著提升了先导化合物筛选的科学性与效率,也有助于从源头降低研发失败率。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进展,公司积极将 AI能力与药物研发深度融合,构建了 AI辅助设计+化学基因组学的整合式技术平台,以便在分子设计与结构优化、成药性评估、临床开发策略和综合风险控制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支持,提升研发效率。

图:整合式新药开发技术平台











T





公司的核心技术平台也能拓展到新型药物的研发领域,以充分挖掘核心技术平台的技术优势。以 ADC药物为例,其包括抗体、连接子和载荷,抗体负责将载荷递送至目标位置,随后连接子断裂释放出载荷(通常为细胞毒性药物),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打击。载荷通常为小分子药物,而公司凭借在小分子药物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能够开发出具有独特作用机制的载荷,进而拥有差异化优势。公司目前已通过合作研发等模式布局抗体偶联药物(ADC)、放射性药物等新型药物形式,以开发出更多同类首创或同类最佳的药物,惠及更多患者。

(3)目前研发阶段及后续安排、预计研发成果、与公司现有管线的联系和区别情况
公司本次募投的创新药研发项目围绕公司主营业务进行投入,拟使用募集资金 35,000.00万元用于西达本胺和西奥罗尼注册性临床试验,具体包括西达本胺联合信迪利单抗及贝伐珠单抗三药联合治疗结直肠癌患者 III期临床试验、西达本胺联合 CHOP用于初治具有滤泡辅助 T细胞表型外周 T细胞淋巴瘤患者 III期临床试验、西奥罗尼一线治疗胰腺导管腺癌患者 III期临床试验。本次募投项目是对公司现有管线的推进和补充,预期在获批上市后,将助力公司构建起多靶点、多机制协同的肿瘤治疗管线体系。

公司募投项目的研发进展、后续安排、预计研发成果、与公司现有管线的联系和区别情况如下表所示:

本次募投项目涉及的产品管线    公司现有业务开展情况本次募投项目与公司现有管线的联系和 区别 
预计研 产品管线 适应症 研发阶段 后续安排 发成果       
      联系区别
西达本胺联合信迪利单抗和贝伐珠单 抗治疗≥2线标准治疗失败 的晚期微卫星稳定或错配修 复完整(MSS/ pMMR)型 结直肠癌患者2024年 7月获 CDE 批准开展临床试 验,计划共入组 430例,截止 2025 6 30 年 月 日完成 331例入组继续患者 入组工作获批上 市3 西达本胺在中国大陆有 个适应症获批,在日本有 2个适应症获批,在中国 台湾地区有 1个适应症获 批本次募投项目是 现有业务的一部 分,是对公司现 有产品新增适应 症及临床应用的 进一步探索。该项目有助于拓展 西达本胺联合免疫 治疗在冷肿瘤的应 用
西达本胺联合 CHOP用于初治具有 滤泡辅助 T细胞表型外周 T 细胞淋巴瘤患者(PTCL- TFH)2025 2 CDE 年 月获 批准开展临床试 验,正处于患者入 组阶段继续患者 入组工作获批上 市   
       对已获批适应症 (r/r PTCL)向前线 治疗领域和特定亚 型患者的拓展
西奥罗尼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 胰腺导管腺癌患者II期临床已完成患 者入组并获得阶段 性数据公司计划 与 CDE沟 通注册性 临床试验 事宜获批上 市西奥罗尼治疗卵巢癌适应 症的 III期临床已完成全 部患者入组;在美国进行 / 的治疗小细胞肺癌实体瘤 的 Ib/I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 第 3个剂量组爬坡,FDA 2025 3 于 年 月同意更高 剂量探索本次募投项目是 现有业务的一部 分,是对公司现 有产品新适应症 及临床应用的进 一步探索。本次募投项目是在 现有业务中西奥罗 II 尼治疗胰腺癌 期 临床试验的基础 上,进一步开展该 III 适应症的 期临床
综上,本次募投中创新药研发项目计划同步推进多个适应症的研发工作,与现有管线布局及研发进度高度匹配,符合公司业务发展需求。该项目的实施将助力公司构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多靶点多机制协同的肿瘤治疗管线,并进一步验证公司核心技术平台在挖掘和发现同类首创/同类最佳小分子药物方面的潜力与优势。

3、同时实施多类适应症符合行业惯例
研发管线的数量、临床进展及所覆盖的适应症范围,是衡量创新药研发企业技术实力与商业潜力的重要指标。其中,处于注册性临床阶段的管线数量,更能直观反映创新药企业在未来数年的营收增长潜力。同步推进多个注册性临床试验,符合行业发展规律。

同行业可比公司处于注册性临床阶段的管线数量如下:

公司名称注册性临床试验数量所覆盖产品
迪哲医药5 个DZD8586 包括舒沃替尼、戈利昔替尼、 三个产品
泽璟制药3个包括盐酸吉卡昔替尼、注射用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两 个产品
荣昌生物9个包括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RC28共 3个产品
艾力斯7个包括伏美替尼、戈来雷塞 2个产品,
三生国健7个包括抗 IL-17A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抗 IL-5人源化单 克隆抗体注射液、抗 IL-4R α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
百利天恒注1 10余项BL-B01D1/iza-bren,BL-M07D1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 2025年半年度报告,统计口径为公开披露的 III期/注册性临床试验数量。

注 1:百利天恒的注册性临床数量指其于《2025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 A股股票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的回复报告》中披露的 BL-B01D1/iza-bren、BL-M07D1正在开展的 III期临床试验数量。

综上,本次募投项目中创新药研发项目涉及的三个适应症患病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市场空间广阔;同时,涉及适应症领域患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存在明确且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竞争格局良好。该募投项目的实施,既契合公司业务进展的实际需求,有助于加速推动相关适应症药物上市,早日惠及广大肿瘤患者;又能助力公司丰富肿瘤领域布局,培育新的业绩增长点,并进一步验证核心技术平台的先进性。

因此,本次创新药研发项目同步推进多类适应症具备充分的必要性。

4、本次募集资金投向主营业务
公司是一家旨在为患者提供可承受的、临床亟需的原创新分子实体药物,具备完整的从药物作用靶点发现与确证、先导分子的发现与评价到新药临床开发、产业化、学术推广及销售能力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本次创新药研发项目涉及的西达本胺与西奥罗尼均为公司现有产品,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与主营业务相关的注册性临床试验。通过实施本募投项目,公司将拓展西达本胺的适应症覆盖范围并推动西奥罗尼上市,将为患者提供可承受的、临床亟需的创新疗法,契合公司“原创、安全、优效、中国”的理念。

(二)公司西奥罗尼单药用于治疗三线及以上小细胞肺癌不再递交上市申请以及前募延期的具体原因,IPO募投项目创新药生产基地项目效益不及预期的原因,相关因素是否对本次创新药研发项目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1、西奥罗尼单药用于治疗三线及以上小细胞肺癌不再递交上市申请以及治疗卵巢癌 期临床试验延期的原因, PO募投项目创新药生产基地项目效益不及预期的原因
(1)西奥罗尼单药用于治疗三线及以上小细胞肺癌不再递交上市申请的原因
西奥罗尼单药治疗三线及以上小细胞肺癌 III期临床试验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的Ⅲ期临床试验,入组的是既往至少接受过 2线系统化疗(其中包括含铂化疗方案)后均出现疾病进展或复发的小细胞肺癌患者。该试验共计 184例患者入组,基于伦理性原则,试验组与对照组入组人数采用不等比设计,其中试验组纳入 123例患者服用西奥罗尼,对照组纳入 61例患者服用西奥罗尼模拟胶囊(安慰剂),主要临床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同时,考虑到试验期间可能出现新的同线治疗药物会对后期 mOS统计产生干扰,试验开展前也预设了“剔除后续抗肿瘤药物治疗干扰中位总生存期”的数据分析。

2024年,该 III期临床试验结果完成分析,独立评审委员会(IRC)评估结果显示:在经过广泛抗肿瘤免疫治疗后的总体人群中,西奥罗尼组与安慰剂组相比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显著延长,降低疾病进展风险 70%以上(HR=0.289,P<0.001);在另一主要终点中位总生存期(mOS)上,总体人群中西奥罗尼组与安慰剂组相比不具显著差异(HR=1.174,P=0.410)。按试验方案预设的分析要求剔除后续抗肿瘤药物治疗干扰后,西奥罗尼组 mOS有显著延长趋势(HR=0.394,P<0.05)。在次要疗效终点上,在经过广泛抗肿瘤免疫治疗后的总体人群中,西奥罗尼组可显著提高客观缓解率(ORR)、缓解持续时间(DoR)和疾病控制率(DCR),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且西奥罗尼安全性良好,因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导致终止治疗的患者比例低(1.6%)。

以上结果表明,在高质量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中,西奥罗尼治疗三线及以上小细胞肺癌在肿瘤缓解、疾病进展、预设剔除后线干扰的总生存期等各项疗效指标上均取得了一致且统计学显著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在控制干扰因素后,西奥罗尼与安慰剂相比将死亡风险降低 60%以上。

综上,在剔除后续抗肿瘤药物治疗干扰的情况下,西奥罗尼试验组的中位总生存期显著优于对照组,但在未排除干扰的情况下,两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差异不显著。临床试验期间,抗血管、免疫等机制的药物获批上市,并已实际大量应用于患者。这一市场变化导致,即使西奥罗尼获批治疗三线及以后小细胞肺癌适应症,其使用环境也与临床试验有所区别,需要更多数据支持其市场推广。因此,公司基于上述临床诊疗实践及商业环境变化,决定不再递交该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基于已有的临床证据,西奥罗尼单药治疗末线小细胞肺癌对照安慰剂临床获益显著,且安全性良好。公司不递交上市申请的决定并非基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不影响西奥罗尼探索其他肿瘤适应症。

(2)西奥罗尼联合紫杉醇治疗卵巢癌 III期临床试验项目延期的原因 西奥罗尼联合紫杉醇治疗卵巢癌 III期临床试验为一项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的 III期临床试验,入组的受试者为铂难治或铂耐药复发的卵巢癌患者,其中试验组患者服用西奥罗尼胶囊与紫杉醇注射液,对照组患者服用安慰剂与紫杉醇注射液,主要临床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

该项目于 2021年 12月启动,原计划入组 376例铂难治或铂耐药复发卵巢癌患者。因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卵巢癌适应症于 2021年 11月在中国获批,并降价纳入医保常规目录,国内卵巢癌一线治疗的临床实践较该试验设计之初发生了显著变化。公司重新评估样本量并将计划入组患者数调整为 454例,相关调整已获得 CDE同意。由于入组人数增加,试验所需周期相应延长,导致项目出现延期的情况。

样本量调整原因在于因贝伐珠单抗在国内卵巢癌患者前线治疗中超预期的广泛使用,本研究目标人群既往使用抗血管治疗的患者比例大大增加,原方案中“排除既往接受抗血管治疗患者入组”的条款已经不适合临床实践改变后的情况。因此,公司调整了入排标准,不再限制既往接受过抗血管治疗患者的入组。同时,临床试验的样本量计算是根据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差异得出的,既往用药情况会对西奥罗尼和对照组疗效产生影响。因此公司、研究者与 CDE沟通后,决定在不影响试验正常开展的情况下调整试验样本量。

目前国内外临床指南中针对铂难治或铂耐药复发卵巢癌均主要推荐化疗±贝伐珠单抗治疗。然而,由于贝伐珠单抗通常已在一线治疗中应用,铂难治或铂耐药复发卵巢癌患者难以再次从贝伐珠单抗中获益。西奥罗尼多通路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区别于传统的抗血管类药物:除了通过抑制 VEGFRs、PDGFRs达到抗血管生成作用外;还可通过高选择性抑制 Aurora B直接作用或者与化疗药物协同实现对肿瘤细胞周期进程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通过抑制 CSF1R、PDGFR和 DDR1的活性,改善肿瘤微环境,促进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通过上述三个不同通路机制,西奥罗尼可以发挥多方位抗肿瘤综合药效,并且安全性良好,可为铂难治或铂耐药复发卵巢癌患者提供一种有效、安全和可及的治疗新选择。该试验已完成全部患者入组,正在等待主要事件数达成。

综上,西奥罗尼治疗卵巢癌 III期临床试验延期的原因是前线临床实践变化导致样本量调整。该方案调整已获得 CDE同意,并非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所致,并不影响西奥罗尼探索其他肿瘤适应症。

(3)IPO募投项目创新药生产基地项目效益不及预期的原因
公司首发创新药生产基地项目效益不及预期的因素如下:
①2022年受到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等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西格列他钠的市场推广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公司首发创新药生产基地项目测算效益时西格列他钠尚未获批,销售单价参考同类产品历史售价预测,未充分考虑医保内降糖药价格的调整及其对西格列他钠医保定价的影响,2023年西格列他钠片被纳入医保目录,其销售价格显著下降导致该产品收入未达预期。

②肿瘤创新药西奥罗尼的研发和商业化进程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受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西奥罗尼的 III期临床试验在前期的进展有所放缓,同时公司决定不再递交西奥罗尼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上市申请,西奥罗尼其他适应症的开发还在推进过程中,因此西奥罗尼尚未获批上市并产生收益。

2、相关因素预期不会对本次创新药研发项目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西奥罗尼已在国内完成小细胞肺癌的 III期临床试验,卵巢癌的 III期临床试验(突破性治疗品种)正在数据随访中。在美国,西奥罗尼 Ib/II期试验剂量爬坡顺利进行。基于上述研究,西奥罗尼已显示了一致的广泛抗肿瘤疗效和安全性。公司决定拓展西奥罗尼胰腺癌适应症,是基于其在美国患者后线治疗中显示的优异数据。西奥罗尼国内一线治疗胰腺癌的 II期研究于 2024年 4月 8日获得 CDE受理 IND申请,并于 6月 17日 IND获批,目前该试验已显示了优异的阶段结果。该试验结果支持西奥罗尼胰腺癌适应症的后续开发。

上述小细胞肺癌、卵巢癌适应症的调整均并非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所致,并不影响西奥罗尼探索其他肿瘤适应症,其所受的临床实践变化干扰预计在胰腺癌适应症开发中影响较小。

第一,小细胞肺癌、卵巢癌试验纳入的患者均为末线治疗患者,更易受到其他前线治疗药物变化的干扰,西奥罗尼胰腺癌适应症注册临床计划纳入一线治疗患者,试验质量更易管控。第二,前两项临床试验开展的时间较早,国内外诊疗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国内医保纳入的药品相对有限。随着行业发展,目前国内肿瘤药物基本实现与全球发达国家同步或更早上市,医保可及性也大大增强,因此临床试验所面临的诊疗环境相对容易预测。第三,胰腺导管腺癌恶性程度极高,国内外尚无已获批的新药,为数不多的在研品种临床证据也有待验证。西奥罗尼在胰腺癌临床开发中进度领先,公司正计划与 CDE沟通其注册临床方案,目前公司尚未观察到可能干扰其注册临床试验的竞品。

截至 2025年 7月 22日,西奥罗尼一线治疗胰腺癌的 II期研究初步结果优异,PFS、OS、ORR等指标随访数据较现有标准化疗方案显示明显获益信号,具体详见本题之“(三)结合公司现有人员及技术储备、研发进度、市场竞争格局、已上市及拟上市竞品相关情况、公司竞争优劣势、预计上市进程和时间以及商业化策略等情况,说明本次创新药研发项目实施及商业化是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相关风险提示是否充分”之“2、目标适应症市场规模大,竞争格局良好,已上市及在研竞品数量较少,公司产品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之“(3)西奥罗尼联合化疗治疗一线胰腺导管癌患者的初步结果发布,疗效指标优于历史疗法数据”之相关内容。

综上,西奥罗尼治疗小细胞肺癌与卵巢癌的两项 III期临床试验发生调整, IPO募投项目创新药生产基地项目效益未达预期,上述事项所涉相关因素,对本次创新药募投项目不构成重大影响。

(三)结合公司现有人员及技术储备、研发进度、市场竞争格局、已上市及拟上市竞品相关情况、公司竞争优劣势、预计上市进程和时间以及商业化策略等情况,说明本次创新药研发项目实施及商业化是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相关风险提示是否充分
1、公司在创新药研发领域具有丰富的人员及技术储备,有助于本次创新药研发项目顺利推进
在人员储备方面,公司作为一家创新驱动的生物医药企业,始终将创新与研发视为核心竞争力。公司现已建立起一支跨学科、高素质、稳定的研发团队。

截至 2025年 6月 30日,公司拥有研发人员 274人,其中博士 31人,硕士及本科 231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到 95.62%。药物研发涉及多学科交叉合作,公司研发人员具有医学、药学、化学、生物学等专业背景,核心研发人员多具备海外高校研究经历或国际领先医药企业研发经验,其他研发人员也多数来自国内外知名院校。

公司核心技术人员为 XIANPING LU、李志斌、潘德思、山松。上述人员的专业背景、主要职责、主要经历与研发成果、所获得的荣誉如下表所示:
姓名专业背景主要职责主要经历与研发成果所获得的荣誉
XIANP ING LU四川大学,生物 化学学士; 北京协和医科大 学/中国医学科学 院 博士; 美国加州大学圣 迭哥分校博士后 研究; 清华大学生物膜 与膜生物工程国 家重点实验室高 级访问学者公司创始 人、董事 长、总经 理1、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 中国首个原创抗肿瘤化 2 学新药西达本胺及原创 型糖尿病新药西格列他 钠。 2、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 多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 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高 技术研究发展(863)计 划等重大国家级科研项 目及多项省市级科研项 目。 3 、曾在国际顶级期刊如 Science、Nature和 Lancet等杂志上发表论文 百余篇,在新分子创新 药领域,作为第一发明 人已获 100余项发明专 利。(仅列举近年来部分重要荣 誉) 2019 2018 年获“ 年度深圳市 市长奖” 2020年获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 模范人物表彰、获广东省人 民政府颁发“第六届广东杰 出发明人奖” 2021年获北美华人生物医药 协会(CABS)颁发 2021年 度方瑞贤生命科学奖(2021 CABS K. Fong Award in Life Sciences) 2023年荣获深圳市人民政府 颁发“2022年度深圳市技术 发明奖一等奖” 2024年荣获成都市人民政府 颁发的第五届“金沙友谊 奖”
李志斌扬州大学学士学 位; 西安近代化学研 究所硕士学位; 华东理工大学博 士学位公司副总 经理,分 管公司产 品开发与 生产系统曾任西安近代化学研究 所工程师;西安开米股 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高 级工程师。2017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和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发 的“中国专利金奖” 2023 年荣获深圳市人民政府 颁发“2022年度深圳市技术 发明奖一等奖”
潘德思武汉大学学士学 位; 中国预防医学科 学院流行病学微 生物学研究所硕 士学位; 中国协和医科大 学(现北京协和 医学院)生化与 分子生物学博士 学位; 美国韦恩州立大 学医学院 博士后 研究公司副总 经理、首 席科学 官,分管 公司研发 系统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 外医院助理研究员, 2002年 5月至今任微芯 生物高级总监、监事、 副总经理、首席科学官 等多项重要职位。2023年荣获深圳市人民政府 颁发“2022年度深圳市技术 发明奖一等奖”
山松杭州大学学士学 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 硕士学位; 北京大学生物化 学与分子生物学 博士学位公司深圳 早期研发 中心主 任,分管 公司深圳 早期研发 中心2001年 7月至今任微芯 生物研发总监、研发主 任、监事等多项重要职 位。2017 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和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发 的“中国专利金奖” 2023年荣获深圳市人民政府 颁发“2022年度深圳市技术 发明奖一等奖”
在技术储备方面,公司已在国内成功推动西达本胺获批治疗外周 T细胞淋巴瘤、乳腺癌、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 3个适应症,与合作伙伴成功推动西达本胺在日本获批成人 T细胞白血病、外周 T细胞淋巴瘤 2个适应症,在中国台湾成功获批乳腺癌适应症;推动西格列他钠在国内获批单药及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 2个适应症,积累了扎实且丰富的临床项目经验。与此同时,围绕西达本胺、西奥罗尼在本次募投涉及的结直肠癌、具有滤泡辅助 T细胞表型外周 T细胞淋巴瘤、胰腺癌这三大适应症的治疗应用,公司已构建起完善的专利布局。这一布局不仅为后续商业化进程中的利益实现提供了坚实保障,更充分彰显了公司在相关治疗领域深厚的技术积淀与储备实力。

具体专利布局情况如下表所示:

专利名称状态所应用在研 管线
西达本胺的晶型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已授权西达本胺
一种 E构型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及其药用制剂与应用已授权西达本胺
一种 TRKA(G667C)和 FLT3靶点抑制剂及其与西达本胺的 组合物已授权西达本胺
用于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结直肠癌的药物及其用途申请中西达本胺
一种 E构型苯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固体分散体已授权西达本胺
含有西达本胺和表面活性剂的药物组合物已授权西达本胺
一种西达本胺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已授权西达本胺
作为蛋白激酶抑制剂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萘酰胺衍生 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已授权西奥罗尼
一种非溶剂化晶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已授权西奥罗尼
西奥罗尼在抗胰腺癌中的用途申请中西奥罗尼
西奥罗尼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申请中西奥罗尼
2、目标适应症市场规模大,竞争格局良好,已上市及在研竞品数量较少,公司产品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
本次创新药研发项目所覆盖的 3个适应症分别为西达本胺联合信迪利单抗及贝伐珠单抗三药联合治疗结直肠癌患者 III期临床试验、西达本胺联合 CHOP用于初治具有滤泡辅助 T细胞表型外周 T细胞淋巴瘤患者 III期临床试验以及西奥罗尼一线治疗胰腺导管腺癌患者 III期临床试验。上述三项适应症的目标患者人数逐年增加,市场规模大,且患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上市及在研竞品数量较少,市场竞争格局良好。关于目标适应症的市场规模和竞争格局,详见本题局、适应症、目前研发阶段及后续安排、预计研发成果、公司管线布局、技术平台优势、与公司现有管线的联系和区别等情况,说明本次创新药研发项目同时实施多类适应症的主要考虑及必要性,募集资金是否主要投向主业”之“1、创新药研发项目相关管线目标市场规模大、产品竞争格局良好,且相关适应症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公司同时实施多类适应症的临床试验有助于突破现有治疗瓶颈,使更多患者受益于新机制药物”之相关内容。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已上市抗肿瘤药物增加新适应症技术指导原则》,已上市的抗肿瘤药物申请增加新瘤种适应症或向某一肿瘤前线治疗领域拓展时,应当以充分良好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作为其支持依据。在临床研究数据的来源方面,该指导原则明确,申请新适应症所提供的临床研究数据可以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为制药企业发起的临床研究,另一部分为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Investigator Initiated Trial)。高质量的 IIT结果也可以作为支持批准增加新适应症的重要参考。

依据上述规定,西达本胺作为已上市的抗肿瘤药物,现有高质量 IIT研究已证明西达本胺在治疗结直肠癌和一线 PTCL-TFH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为公司开展相应 III期临床试验的支持证据,这部分研究结果同样能为后续推进对应新适应症相关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1)西达本胺三药联合疗法为结直肠癌患者带来免疫治疗长期生存获益的希望
西达本胺作为表观遗传调控剂类药物,不仅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还可诱导肿瘤细胞发生表型转化,进而增强其对其他治疗手段的敏感性。西达本胺能提升免疫细胞对肿瘤的识别能力,促进免疫效应细胞向肿瘤组织浸润,并减少其他免疫抑制信号,从而与肿瘤免疫疗法协同发挥更佳疗效,为广大“冷肿瘤”患者带来福音。以 PD-1抑制剂为代表的肿瘤免疫(IO)疗法深刻改变了全球肿瘤治疗格局,但是其疗效也明显受限于患者肿瘤免疫微环境状态,在免疫抑制性强或免疫浸润低的“冷肿瘤”类型中免疫检查点药物的单药疗效受到极大制约。

MSS/pMMR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作为典型的“冷肿瘤”患者,当前系统治疗仍以化疗和靶向治疗为主,患者难以从免疫治疗的单药疗法中获益。2024年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中,针对三线及以后的结直肠癌患者,推荐的治疗药物主要为小分子抗血管药物(瑞戈非尼、呋喹替尼)以及化疗药物曲氟尿苷替匹嘧啶(联合或不联合贝伐珠单抗)。西达本胺联合信迪利单抗和贝伐珠单抗治疗后线 MSS/pMMR 型结直肠癌患者 CAPability-01的研究显示,该方案有望成功让“冷肿瘤”患者从免疫疗法中获益,开启了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应用免疫治疗的全新方向。CAPability-01研究的结果与现有治疗手段的疗效比较如下表所示:

药物注1 西达本胺三药联合疗法呋喹替尼曲氟尿苷替匹嘧啶联 注2 合贝伐珠单抗
阶段II期(研究者发起的临床 注3 研究)CAPability-01III期临床 注4 FRESCOIII期临床 注5 SUNLIGHT
试验组样本量25278246
ORR44.0%4.7%6.1%
中位 PFS(月)7.33.75.6
中位 OS(月)未成熟 (中位随访 19.1月)9.310.8
≥3级 TEAE发生率30.4%72.4%72.4%
注 1:西达本胺三药联合疗法指西达本胺联合信迪利单抗和贝伐珠单抗; 注 2:曲氟尿苷替匹嘧啶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结直肠患者的 III期临 SUNLIGHT显示出较曲氟尿苷替匹嘧啶单药治疗更好的疗效,但该联合疗法尚未在国内获批 资料来源:
注 3:Wang F, Jin Y, Wang M, et al. Combined anti-PD-1, HDAC inhibitor and anti-VEGF for MSS/pMMR colorectal cancer: a randomized phase 2 trial. Nature medicine 2024. 注 4:呋喹替尼药物说明书
注 5:Prager GW, Taieb J, Fakih M, et al. Trifluridine-Tipiracil and Bevacizumab in Refractory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3;388(18):1657-67. 如上表所示,西达本胺联合方案在 MSS/pMMR型 CRC患者中观察到明显的肿瘤缩小、控制和长期生存获益信号,且安全性良好。患者肿瘤组织 RNA测序结果显示,联合方案响应患者的肿瘤微环境明显变“热”,提示这类患者的长期生存受益于免疫功能的激活。另外,肝转移是结直肠癌重要的预后指标,这类患者在该试验中同样取得了明显临床获益。该治疗方案已被 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III期临床试验正在顺利进行中。

(2)西达本胺在 PTCL后线治疗领域具有“金标准”地位,并且积累了丰富的一线 PTCL患者研究数据
PTCL-TFH作为外周 T细胞淋巴瘤中的一个特定亚型,具有侵袭性强、预后较差的特点。目前,该亚型患者的一线治疗领域尚无新型药物获批,临床仍以 CHOP样化疗方案为主,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偏低,且缓解持续时间较短,临床实践中亟需能为患者带来切实获益的全新一线治疗方案。

2014年,西达本胺在中国获批治疗既往至少接受过一次全身化疗的复发或难治性外周 T细胞淋巴瘤(r/r PTCL)患者。上市以来,西达本胺得到了广大医生、专家和患者的认可,已连续 8年被纳入 CSCO诊疗指南 I级推荐(1A类证据),在 PTCL后线治疗中具有“金标准”的地位。西达本胺已通过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研究)、真实世界研究等形式,在 PTCL一线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多项研究结果显示西达本胺对初治 PTCL患者有着良好的疗效。

2024年,一项发表在《Annals of Hematology》杂志上的文章显示,西达本胺联合 CHOP类化疗方案能有效改善初治 PTCL患者的生存期,且安全性可控。

该研究分为两个试验组,其中 C+CHT组指接受西达本胺联合 CHOP类化疗方案给药的患者,CHT组指仅接受 CHOP类化疗方案给药的患者。在达到客观缓解后,根据患者偏好给予西达本胺单药治疗作为维持治疗。中位随访 18.7个月后,意向治疗分析人群的具体结果如下所示:

分组C CHT组CHT组
N3636
中位 PFS(月)17.25.0
中位 OS(月)43.718.5
2年 PFS率45.1±8.6%18.3±6.6%
2年 OS率65.6±8.6%35.7±8.3%
注:该数据源自意向治疗分析人群,研究者将性别、年龄(>60岁)、PIT评分(≥2)和病理亚型这四个关键协变量纳入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进行 1:1倾向评分匹配(PSM)分析,最终匹配 36对患者。

资料来源:Wen X, Guan T, Yu Q, Wang Y, Wang L, Zheng Y, Han W, Su L. Comparison of tucidinostat with CHOP-like versus CHOP-like in first-lin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a single-center real-world study. Ann Hematol. 2024 Dec;103(12):5527-5537. doi: 10.1007/s00277-024-06063-6. Epub 2024 Oct 25. PMID: 39448422. 一项研究者发起的针对西达本胺初治 PTCL-TFH患者的单臂、开放性、多中心 II期临床研究(SWIFT研究)正在进行中。2023年 5月至 2024年 5月期间,该研究纳入了 17例既往未经治疗的 PTCL-TFH患者,患者在诱导治疗阶段接受最多 6个周期的西达本胺联合 CHOP化疗方案治疗。其中,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接受西达本胺维持治疗。初步结果显示,在 14例可评估患者中,ORR为 85.7%,CR率为 71.4%。17例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随访正在进行中。

安全性分析纳入了所有 17例患者,常见的 3级或 4级不良事件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64.7%)、白细胞减少(52.9%)和血小板减少(23.5%),安全性总体可控。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西达本胺联合 CHOP化疗方案在初治 PTCL-TFH患者中展现出良好疗效,这为本次募投项目中“西达本胺联合 CHOP用于初治具有滤泡辅助 T细胞表型的外周 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Ⅲ期临床试验”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西奥罗尼联合化疗治疗一线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初步结果发布,疗效指标优于历史疗法数据
胰腺癌是目前临床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 5年生存率不足 10%。

从治疗现状来看,国内外临床实践中胰腺癌可选择的治疗手段均严重匮乏,尚无新型药物获批,化疗仍是胰腺癌患者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

西奥罗尼是公司自主设计和研发的具有全球专利保护的新分子实体药物,可选择性抑制 Aurora B、CSF1R和 VEGFR/PDGFR/c-Kit等多个激酶靶点,具有多通路机制的活性,可对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及肿瘤免疫微环境发挥多方位、广谱的抗肿瘤作用。公司正在国内开展一项西奥罗尼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胰腺癌患者的 II期临床试验。该试验已完成入组,截至2025年 7月 22日随访阶段数据,西奥罗尼联合化疗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胰腺癌患者的 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约 80%,非头对头较现有标准化疗方案的疗效明显更佳,初步显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可控的安全性。具体数据如下所示:
治疗方案注1 西奥罗尼 G注2 G注3 FOLF NOX注4 N L FOX
临床试验CAR205 II期MPACT III期PRODIGE/ACCORD11 III期NAPOLI3 III期
样本量注5 42431171383
6个月 PFS率79.7%44.0%52.8%56.4%
6个月 OS率95.0%67.0%75.9%72.4%
ORR45.0%23.0%/41.8%
DCR92.5%48.0%/77.3%
注 1:西奥罗尼+AG指西奥罗尼联合吉西他滨和白蛋白紫杉醇的治疗方案; 注 2:AG指合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紫杉醇的化疗方案;
注 3:FOLFIRINOX指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伊立替康+奥沙利铂联合给药的化疗方案; 注 4:NALIRIFOX指伊立替康脂质体+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联合给药的化疗方案。

注 5:此样本量为入组患者数量,截至 2025年 7月 22日,仍处于随访阶段,部分患者的数据尚未读出。

注:数据来源如下:
(1)MPACT 2013 NEJM(PMID: 24131140);
(2)PRODIGE/ACCORD11 2011 NEJM(PMID:21561347);
(3)NAPOLI 3 2023 Lancet (PMID: 37708904).
西奥罗尼+AG联合方案在优异的有效性外,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截至 2025年 7月 22日,患者耐受性良好,且因不良事件导致西奥罗尼减量或终止的比例均为 0,导致化疗药物减量和终止的比例均低于 AG化疗方案的历史数据。公司计划基于 II期临床数据的良好结果向 CDE申请开展西奥罗尼一线治疗晚期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 III期临床试验。

3、预计上市进程和时间以及商业化策略等情况
(1)前期研究证据扎实,临床推进顺利
公司前期已通过 II期临床试验、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真实世界研究等多元方式,充分验证了西达本胺与西奥罗尼在目标适应症中的良好疗效与安全性,本次创新药研发项目推进顺利,预计上市进程情况如下:

临床项目开始时间最新进展预期结束时 间适应症预期 获批时间
西达本胺联合信迪利单抗及贝伐 珠单抗三药联合治疗结直肠癌患 者 III期临床试验2024年430 计划共入组 例,截 止 2025年 6月 30日完 成 331例入组2025-2026年2027-2028年
西达本胺联合 CHOP用于初治 具有滤泡辅助 T细胞表型外周 T 细胞淋巴瘤患者 III期临床试验2025年已获得 CDE批准,正 处于患者入组阶段2031年约 2032年
西奥罗尼一线治疗胰腺导管腺癌 患者 III期临床试验2026年II期临床数据良好,公 司计划与 CDE沟通 III 期临床试验事宜2028-2029年2029-2030年
(2)疗效决定药品市场潜力,公司产品已获得主流医学界关注
西达本胺联合信迪利单抗和贝伐珠单抗治疗晚期 MSS/pMMR CRC患者的CAPability-01研究结果荣登全球顶尖学术期刊《Nature Medicine》,已被纳入CDE突破性治疗品种,并被 CSCO指南引用并写在注释当中。在临床上,由北京、广州、成都等地的专家牵头开展了多项 IIT研究,在更广泛的结直肠癌患者上开展含西达本胺方案的积极治疗和探索。这些研究成果将在适应症获批上市后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患者群体使用最佳的方案组合,取得更好的疗效,从而快速提升市场渗透率。

在 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 2025》中,对于符合移植条件和不符合移植条件的 r/r PTCL患者,西达本胺均被列为首选方案(CSCO指南的 I级推荐,1A类证据),在 r/r PTCL患者治疗中具有“金标准”的临床定位。本次创新药研发项目中,西达本胺治疗具有滤泡辅助 T细胞表型外周 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 III期临床试验,是其向 PTCL前线治疗领域的重要拓展。公司将依托西达本胺已有的优势地位,加大力度推动其在 PTCL一线治疗中的应用,促进其渗透率尽快提升。

胰腺癌是死亡率与发病率最为接近的恶性肿瘤,患者 5 年生存率不足 10%,且治疗手段极为匮乏,目前临床仍以化疗为主要方案。在国内,尚无新型药物获批用于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该领域存在显著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从现有数据来看,西奥罗尼用于一线治疗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 II 期临床试验随访阶段数据,显著优于传统化疗方案,这一成果使其有望成为晚期胰腺导管癌患者的全新治疗选择。后续,公司将结合胰腺癌诊疗的临床实际需求,积极推动西奥罗尼在该适应症一线治疗中的应用进程,以期更快惠及广大胰腺癌患者。

(3)商业团队成熟,有望实现产品高效推广
公司核心产品西达本胺自 2014年在国内获批上市以来,已陆续获批治疗外周 T细胞淋巴瘤、乳腺癌、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三个适应症,在肿瘤领域积累了成熟且丰富的商业化经验,为本次募投项目相关适应症的商业化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撑。2025年初,为进一步提升公司商业运营效率,公司根据战略规划对集团组织架构进行了升级。在行业中具有超 20年销售管理经验的佘亮基先生于年初升任为集团高级副总裁,组建并负责集团商业板块,统筹管理肿瘤产品事业部、代谢病产品事业部、商业与市场准入部,包括市场营销、临床推广、产品准入、医学事务、商务渠道等。核心团队成员兼具跨国和本土生物医药公司商业化经验,专注于血液瘤、慢病等多个领域。在适应症获批上市前,公司将充分借助已建立的商业渠道、国家医保准入经验和相关资源,与业内知名专家及意见领袖保持积极沟通,深入交流作用机制、产品特性、临床价值、研究成果、安全性数据等,不断提高公司在相关领域内的影响力和渗透率。同时,公司将积极推动获批适应症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商保和其他创新支付方式,拓宽产品的可及性。

综上,针对本次创新药研发项目,公司具备充足的技术储备与人员储备。

西达本胺和西奥罗尼在 II期临床试验、真实世界研究、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等多元化研究中,已充分展现出明显的治疗潜力;同时,募投项目进展顺利,上市进程预期明确,商业化落地路径清晰,项目实施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公司已在募集说明书中对本次创新药研发项目的实施及产品获批后的商业化风险进行了充分的提示。关于本次创新药研发项目实施相关风险,公司已于募集说明书“第五节 与本次发行相关的风险因素”之“六、募集资金投资项目风险”之“(二)募投项目产品研发失败的风险”中披露如下内容:“本次募投项目中创新药研发项目包括西达本胺+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三药联合治疗结直肠癌患者 III期临床试验、西达本胺联合 CHOP用于初治具有滤泡辅助 T细胞表型外周 T细胞淋巴瘤患者 III期临床试验、西奥罗尼一线治疗胰腺导管腺癌患者 III期临床试验。上述临床试验可能出现结果不佳的情况,包括疗效或安全性等相关指标未达到预设目标,无法证明药物对于相关适应症的安全有效性,从而无法进行新药注册申请。因此,募投项目产品存在研发失败,无法获批上市的风险。”
关于产品商业化相关风险,公司已于募集说明书之“第五节 与本次发行相关的风险因素”之“二、经营风险”之“(二)原创新药上市后未能获得医生、患者认可的风险”中披露如下内容:“原创新药研发成功并获批上市后,还要历经市场开拓与学术推广等过程,方能被广大医生和患者接受,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因此,如果新药上市后在市场开拓与学术推广等方面遇到瓶颈或者新药的安全性、疗效与竞争对手相比的优势未能有效获得医生及其患者的认可,或者产生目前科学尚未认知的风险,都可能给公司产品的市场销售及盈利能力带来一定风险。”
(四)结合西格列他钠的现有及新增产能、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发行人的竞争优劣势、销售渠道等,说明本次彭州微芯原创新药制造基地(一阶段)项目产能规划合理性以及产能消化措施
1、新型降糖药具“共病管理”优势,西格列他钠市场潜力巨大,现有及在建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未完)
各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