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创业(002797):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第二期)评级报告

时间:2025年10月20日 21:30:12 中财网

原标题:第一创业: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第二期)评级报告

报告名称 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 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科技创新 公司债券(第二期)信用评级报告

信用等级公告

DGZX-R【2025】01325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通过对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主
体及其拟发行的 2025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
(第二期)的信用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主体信用等级为AAA,评级展望为稳定,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第二期)的信用等级为AAA 。

sti
特此公告。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评审委员会主任:
二〇二五年十月十五日

评定等级
主要观点
发债主体: 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第
债项信用等级: AAAsti
一创业证券”或“公司”)主要从事证券经纪、
主体信用等级: AAA
固定收益、资产管理及基金管理、投资银行等证
评级展望: 稳定
券业务。本次评级结果表明,公司第一大股东北

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
债项概况
国管”)在市场拓展与业务发展等方面给予公司
注册总额: 不超过80亿元(含80亿元)
较多支持,公司所有者权益持续增长,风险覆盖
本期发行规模: 不超过10亿元(含10亿元)
率始终处于较好水平,外部融资渠道畅通;但公
债券期限: 3年期
司面临的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且盈利水平较易受
偿还方式: 每年付息一次,到期一次还本
不低于 70%募集资金用于科技创新 到行业环境和证券市场行情波动影响,未来盈利发行目的: 业务出资,剩余不超过30%募集资金
稳定性需持续关注。

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优势与风险关注
主要财务数据和指标(单位:亿元、%)
主要优势/机遇:
项目 2025.6 2024 2023 2022
总资产 551.50 527.42 452.81 478.07
? 公司第一大股东北京国管综合实力很强,能够
所有者权益 175.55 168.12 152.93 152.61
积极调动各方优质资源,在市场拓展与业务发
净资本* 112.30 105.13 89.44 91.43
展等方面给予公司较多支持;
营业总收入 18.32 35.32 24.89 26.11
? 公司所有者权益持续增长,风险覆盖率始终处
净利润 5.32 9.63 3.88 4.65
总资产收益率 1.24 2.42 1.00 1.25
于较好水平;
加权平均净资产
? 公司外部融资渠道畅通,融资方式丰富,能够
2.89 5.80 2.25 2.76
收益率
对业务开展及债务偿还形成良好保障。

净资本/净资产* 67.68 65.78 61.60 64.12
净资本/负债* 44.88 44.80 42.95 42.88
主要风险/挑战:
风险覆盖率* 264.59 224.67 215.28 256.84
? 公司盈利水平较易受到行业环境和证券市场
资本杠杆率* 25.35 24.86 23.11 23.25
流动性覆盖率* 281.52 189.52 191.29 226.03 行情波动影响,未来盈利稳定性需持续关注; 净稳定资金率* 203.88 169.36 171.58 196.40
? 由于证券行业业务同质化较高,公司面临的市
注:公司提供了2022~2024年及2025年1~6月财务报表,立信会
场竞争较为激烈。

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对公司2022~2024年财务报表分别进
行了审计,并均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2025年1~
展望
6月财务报表未经审计,且总资产收益率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未
经年化。*为公司本部口径数据。由于四舍五入原因,本报告部分数
预计未来,随着公司各项业务持续发展,并
据加总不一定等于合计。

继续获得第一大股东北京国管多方面的支持,公

司的综合实力将保持稳固。综合考虑,大公国际


对未来1~2年第一创业证券的评级展望为稳定。


评级小组负责人:甄 锐
评级小组成员:马时伊
电话:010-67413300
传真:010-67413555
客服:4008-84-4008

评级模型打分表结果
本评级报告中,受评主体评级所依据的评级方法与模型为《证券公司信用评级方法与模型》,版本号为PFM-ZQGS-2024-V.5.2,受评债项评级所依据的评级方法为《科技创新债券信用评级方法》,版本号为PF-KCZ-2025-V.1.0,上述方法均已在大公国际官网公开披露;本次评级受评主体所使用模型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外部支持说明:公司第一大股东北京国管综合实力很强,能够积极调动各方优质资源,在市场拓展与业务发展等方面给予公司较多支持。

注:大公国际对上述每个指标都设置了1~7分,其中1分代表最差情形,7分代表最佳情形。

评级模型所用的数据根据公开及公司提供资料整理。

最终评级结果由评审委员会确定,可能与上述模型结果存在差异。


评级历史关键信息

债项评级评级时间项目组成员评级方法和模型
-2025/06/19甄锐、马时伊证券公司信用评级方法 与模型(V.5.2)
-2020/06/15李佳睿、李喆证券公司信用评级方法 (V.3.1)



评级报告声明

为便于报告使用人正确理解和使用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国际”)出具的本信用评级报告(以下简称“本报告”),兹声明如下:
一、本报告所载的主体信用等级仅作为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025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第二期)使用,未经大公国际书面同意,本报告及评级观点和评级结论不得用于其他债券的发行等证券业务活动。

二、评级对象或其发行人与大公国际、大公国际子公司、大公国际控股股东及其控制的其他机构不存在任何影响本次评级客观性、独立性、公正性、审慎性的官方或非官方交易、服务、利益冲突或其他形式的关联关系。

大公国际评级人员与评级委托方、评级对象或其发行人之间,不存在影响评级客观性、独立性、公正性、审慎性的关联关系。

三、大公国际及评级项目组履行了尽职调查义务以及诚信义务,有充分理由保证所出具本报告遵循了客观、真实、公正、审慎的原则。

四、本报告的评级结论是大公国际依据合理的技术规范和评级程序做出的独立判断,评级意见未因评级对象或其发行人和其他任何组织机构或个人的不当影响而发生改变。

五、本报告引用的资料主要由评级对象或其发行人提供或为已经正式对外公布的信息,相关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均由评级对象或其发行人/信息公布方负责。大公国际对该部分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不作任何明示、暗示的陈述或担保。

由于评级对象或其发行人/信息公布方提供/公布的信息或资料存在瑕疵(如不合法、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及无效)而导致大公国际的评级结果或评级报告不准确或发生任何其他问题,大公国际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无论是对评级对象或其发行人或任何第三方)。

六、本报告系大公国际基于评级对象及其他主体提供材料、介绍情况作出的预测性分析,不具有鉴证及证明功能,不构成相关决策参考及任何买入、持有或卖出等投资建议。该预测性分析受到材料真实性、完整性等影响,可能与实际经营情况、实际兑付结果不一致。大公国际对于本报告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投资盈亏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

七、本报告债项信用等级在本报告出具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本期债券的存续期,主体信用等级有效期为2025年6月19日至2026年6月18日,在有效期限内,大公国际将根据《跟踪评级安排》对评级对象或其发行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跟踪评级,且有权根据后续跟踪评级的结论,对评级对象做出维持、变更或终止信用等级的决定并及时对外公布。

八、本报告版权属于大公国际所有,未经授权,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复制、转载、出售和发布;如引用、刊发,须注明出处,且不得歪曲和篡改。





发债概况
(一)本期债券情况
本次债券为公司拟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的规模不超过80亿元(含80亿元)的公司债券,分期发行,本期债券为3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10亿元(含10亿元),采取单利按年计息,不计复利,每年付息一次,到期一次还本,最后一期利息随本金的兑付一起支付。本期债券在破产清算时的清偿顺序等同于公司普通债务。

本期债券无担保。

(二)募集资金用途
本期债券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拟将不低于70%的募集资金用于科技创新类业务,或置换公司在过去一年以内用于该类业务所支出的自有资金,剩余不超过30%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发债主体
(一)主体概况
公司前身佛山证券公司成立于1993年4月,初始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后经多次增资,公司注册资本增至19.70亿元。2016年5月,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股票代码:002797),同时注册资本增至21.89亿元。2017年和2020年,公司先后进行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和非公开发行股票,2020年末注册资本增至42.024亿元。2023年5月,公司第一大股东由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北京国管。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第一大股东北京国管持股比例为 11.06%,其余股东持股比例均不超过 5.00%,公司股权较为分散,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见1
附件1-1)。同期末,公司共有6家一级子公司(见附件1-3)。

公司主要经营范围包括: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证券(不含股票、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以外的公司债券)承销;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证券投资基金代销;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融资融券;代销金融产品;证券投资基金托管。

(二)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了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为基础的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依法行使决定公司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选举和更换非由职工代表担任的董事、监事等职权。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行使执行股东大会决议、召集股东大2
会、决定公司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等职权。截至2025年8月末,公司董事会由8名董事组成,其中独立董事3名;公司监事会由5名监事组成,其中职工代表监事3名;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包括总裁、常务副总裁、副总裁、财务总监、合规总监、董事会秘书、首席风险官、首席信息官。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组织架构情况见附件1-2。

(三)征信信息
根据公司提供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出具的企业信用报告,截至2025年9月17日,公司本部未曾发生不良信贷事件。截至本报告出具日,公司在债券市场发行的各类债务融资工具均正常还本付息。


1
其中深圳市第一创业债券研究院是公司与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联合发起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办资金均由公司出
资。


偿债环境
(一)宏观环境
202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稳中有进,政策持续发力夯实向好基础,三季度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202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内部困难挑战交织的背景下,继续保持稳定恢复态势,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结构优化、动能积聚”的特征。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59.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继续发挥主引擎作用。消费市场稳步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5%,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8.6%,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2%和9.5%,新质生产力培育成效显著。外贸展现较强韧性,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 2.9%。“新三样”继续保持较快增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达到 10%左右,新动能持续积累,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进一步巩固。宏观政策方面,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专项债发行进度加快,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工具积极支撑基建和民生领域投资;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通过降准降息、优化结构性工具等方式推动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为下半年经济工作指明方向,强调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优化政策组合,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保持流动性充裕,并聚焦科技创新、内需释放、风险防范等重点任务,为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提供坚实保障。展望三季度,随着“两重”建设加快落地、“两新”政策扩围增效,以及消费提振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内需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制造业投资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发挥支撑作用,服务业复苏势头预计延续。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但在宏观政策协同发力、市场预期逐步改善的背景下,三季度经济有望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为实现全年5%左右增长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行业环境
我国证券公司短期盈利波动,但整体资本实力持续增强,同时资本市场改革的全面深化和行业监管制度的持续完善,为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证券公司是资本市场重要参与主体。近年来,我国证券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和投资者能力稳步提升,股票发行注册制全面实行、债券市场发行规模持续扩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金融科技持续赋能数字化转型等为证券公司多项业务拓展带来机遇和支撑。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全面深化,证券行业监管制度和机制持续完善,以引导行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2~2023年,围绕注册制发行制度改革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出台多项文件,规范注册制下证券公司上市保荐业务,进一步细化上市公司退市流程和相关监管要求,并将注册制推广到全市场和各类公开发行股票行为。另一方面,2023年,证监会指出要合理把握IPO、再融资节奏,对于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大额再融资,实施预沟通机制,关注融资必要性和发行时机。

同年,证监会就《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将提升证券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写入立法,规范证券公司融资行为,补充部分领域业务规则。2024年,围绕新“国九条”的监管政策持续出台,聚焦突出主责主业,同时,监管机构通过优化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体系等措施促进证券公司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落实全面风险管理要求,为证券公司成为促进资本市
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奠定基础。此外,在支持头部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政策支持下,2024年下半年以来行业内并购重组明显提速。

证券公司资本实力持续增强,风险缓释能力不断提高。但另一方面,证券市场行情波动、债券违约事件时有发生,证券公司面临较为复杂的发展环境。2023年,受市场行情变化等影响,证券公司净利润有所下降。2024年,证券公司佣金率继续下行,加之前三季度受多重内外部因素影响,股票市场行情波动下行,成交量整体收缩,行业业绩短期增长承压;三季度末一揽子增量政策陆续出台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市场信心得到有效提振,权益市场行情回暖,全行业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实现增长。


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奠定基础。此外,在支持头部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政策支持下,2024年下半年以来行业内并购重组明显提速。

证券公司资本实力持续增强,风险缓释能力不断提高。但另一方面,证券市场行情波动、债券违约事件时有发生,证券公司面临较为复杂的发展环境。2023年,受市场行情变化等影响,证券公司净利润有所下降。2024年,证券公司佣金率继续下行,加之前三季度受多重内外部因素影响,股票市场行情波动下行,成交量整体收缩,行业业绩短期增长承压;三季度末一揽子增量政策陆续出台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市场信心得到有效提振,权益市场行情回暖,全行业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实现增长。


2024年2023年
12.9311.83
3.132.95
2.312.18
4,511.694,059.02
1,672.571,378.33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业协会
预计未来,证券行业监管环境趋严态势依旧,同时随着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政策“组合拳”的逐步落地,证券公司整体经营情况将保持稳定,且在内生动力及政策导向的双重作用下,行业内并购重组将继续推进,风险控制指标维持在较好水平,行业整体信用水平将保持稳定。

财富创造能力
(一) 市场竞争力
公司分支机构地域分布较为广泛,为其业务拓展奠定良好基础,部分领域债券承销业务和子公司创金合信多只产品收益率排名处于前列,但由于证券行业业务同质化较高,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公司分支机构地域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覆盖19个省份或直辖市。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共有60家分支机构,其中28家分公司、32家营业部,为公司业务拓展奠定良好基础。2024年,公司承销科技创新公司债券规模和中标地方政府债券规模均处于行业前列。此外,公司控股子公司创金合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金合信”)公募基金和私募资产管理业务不断发展,截至2024年末,创金合信旗下多只短债基金、股票型基金等收益率排3
名在同类产品中处于前列。但由于证券行业业务同质化较高,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二) 运营能力
1、资产管理及基金管理业务
创金合信公募基金管理规模持续稳定增长,但受部分客户投资需求减弱等影响,2024年末创金合信私募资产管理规模有所下降。

公司资产管理及基金管理业务对公司营业总收入的贡献度始终最高,主要包括公司本部从事的集合资产管理、单一资产管理和专项资产管理等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和子公司创金合信从事的公募基金和私募资产管理业务。



券商资产管理业务方面,公司资产管理产品底层资产以固收类为主,同时不断丰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品种及产品线,积极布局FOF业务和公募REITs业务,公司权益类资管业务重点布局上市公司定增及北交所战略配售,资产证券化业务重点围绕供应链/应收账款、租赁债权、贷款债权等基础资产类型储备业务。近年来,受债券市场行情、资管产品到期期限变动等影响,公司券商资管业务受托管理资金总额有所波动。

公募基金和私募资产管理业务方面,创金合信不断加强研究能力建设,丰富产品布局,建立固收、权益、量化、指数、MOM、FOF等多元化产品线,公募基金管理规模持续稳定增长,但受部分客户投资需求减弱、主动止盈等影响,2024年末创金合信私募资产管理规模降幅较大。投资业绩方面,创金合信固定收益类公募基金近三年收益率行业排名靠前,且旗下多只短债、普通债券、可转债、4
混合型、股票型基金业绩表现较好。


券商资产管理业务方面,公司资产管理产品底层资产以固收类为主,同时不断丰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品种及产品线,积极布局FOF业务和公募REITs业务,公司权益类资管业务重点布局上市公司定增及北交所战略配售,资产证券化业务重点围绕供应链/应收账款、租赁债权、贷款债权等基础资产类型储备业务。近年来,受债券市场行情、资管产品到期期限变动等影响,公司券商资管业务受托管理资金总额有所波动。

公募基金和私募资产管理业务方面,创金合信不断加强研究能力建设,丰富产品布局,建立固收、权益、量化、指数、MOM、FOF等多元化产品线,公募基金管理规模持续稳定增长,但受部分客户投资需求减弱、主动止盈等影响,2024年末创金合信私募资产管理规模降幅较大。投资业绩方面,创金合信固定收益类公募基金近三年收益率行业排名靠前,且旗下多只短债、普通债券、可转债、4
混合型、股票型基金业绩表现较好。


2025年6月末2024年末2023年末
663.25536.38611.88
5,961.506,322.979,981.80
1,646.981,457.541,140.59
4,314.524,865.438,841.21
注: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统计口径为母公司口径,创金合信资产管理业务统计口径为实收资金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2、固定收益业务
公司固定收益业务持续践行交易驱动战略,由自营投资和客需业务构成的固定收益业务收入逐年增长。

公司固定收益业务包括自营投资业务和客需业务,收入逐年增长。自营投资业务方面,公司持续强化投研建设,根据市场情况调整持仓结构并优化策略运用。客需业务分为做市交易业务和债券销售业务,其中做市交易业务是指为客户提供各类固定收益产品的定价支持、做市报价和交易服务,公司持续践行交易驱动战略,不断提升做市、定价和交易能力,由规模竞速向价值深耕转型,2022~2024年和2025年1~6月,公司债券交易量分别为6.95万亿元、7.95万亿元、7.40万亿元和3.21万亿元;债券销售业务是指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承销、参团及销售,2022~2024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有所增长,同时公司积极参与国债、地方政府债、政策性金融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固定收益产品的销售,持续提高销售能力,公司固定收益产品销售金额分别为1,732.92亿元、1,772.12亿元和1,984.00亿元,逐年增长,2025年1~6月,受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等影响,公司固定收益产品销售金额同比下降,为724.50亿元。

3、投资银行业务
2024年以来,公司大力拓展债权融资业务,债券承销规模大幅增加,但受业务周期、IPO和再融资阶段性收紧等影响,近年来公司股权融资业务规模逐年下降。

公司投资银行业务通过全资子公司第一创业证券承销保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一创投行”)开展,主要包括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并购重组及新三板推荐挂牌等业务。受业务周期、IPO和再融资阶段性收紧等影响,公司股权融资业务规模逐年下降,公司目前聚焦北交所IPO业务,2025年6月末北交所IPO在审项目2单。2024年以来,公司大力拓展债权融资业务,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

同时依托第一大股东北京国管的赋能和战略协同,加大北京市国企服务力度,债券承销数量和规模均大幅增加,主要承销的债券品种包括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北交所债券等。


同时依托第一大股东北京国管的赋能和战略协同,加大北京市国企服务力度,债券承销数量和规模均大幅增加,主要承销的债券品种包括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北交所债券等。


承销金额      
2025年1~6月2024年2023年2022年2025年1~6月2024年2023年
-10.7126.8889.90133
252.74262.50124.99127.55705330
-273.21151.87217.45715633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新三板业务方面,一创投行持续开展新三板挂牌业务,挖掘优质新三板挂牌企业,2022~2024年和2025年1~6月,一创投行分别完成新三板挂牌推荐项目7单、6单、5单和2单。

4、证券经纪及信用业务
公司推动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转型,金融产品销售规模持续增长,2024年以来,公司股票质押业务无新增违约情况。

公司证券经纪及信用业务包括向客户提供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融资融券、金融产品销售、股票质押式回购等金融服务。此外,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第一创业期货有限责任公司从事期货业务,包括商品期货经纪、金融期货经纪、期货投资咨询等业务。

经纪业务方面,2022~2024年,证券行业同质化和竞争加剧导致公司经纪业务佣金率下滑,但受益于客户交投活跃度提升,2024年公司代理买卖证券业务收入同比增长。公司聚焦金融产品销售和投顾业务“双轮驱动协同”目标,推动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转型,2024年末以来投顾签约客户数和签约资产规模均有所增长;2022~2024年和2025年 1~6月,公司金融产品销售规模持续增长,分别为100.88亿元、116.08亿元、125.17亿元和68.14亿元。

融资融券业务方面,公司积极满足客户多样化融资需求,加强客户开发,推动融资融券业务规模增长,2022~2024年末和2025年6月末,公司融资融券本金余额分别为58.92亿元、69.21亿元、73.99亿元和74.89亿元。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融资融券客户平均维持担保比例288.48%。

股票质押业务方面,公司通过诉讼等方式不断处置存量项目风险,同时审慎开展新增业务,满足优质客户融资需求,服务实体经济。2022~2024年末及 2025年6月末,公司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中股票质押式回购余额分别为3.00亿元、4.17亿元、3.62亿元和3.43亿元,2024年及2025年1~6月,公司股票质押业务无新增违约情况。

5、自营投资及其他业务
公司自营投资及交易业务收入较易受到证券市场行情波动影响,2024年,公司自营投资及交易业务收入大幅增长,此外,公司通过子公司开展私募基金管理及另类投资业务。

公司自营投资及交易业务主要包括权益类证券投资、权益类衍生品投资以及新三板做市业务。

公司自营投资及交易业务结合国内经济运行情况和外部环境变化,对相关受益风格板块进行配置,并运用各类衍生工具对冲风险,管控投资组合风险。公司自营投资及交易业务收入较易受到证券市场行情波动影响,2024年,受益于市场行情等因素,公司投资的股票等投资收益增长,自营投资及交易业务收入实现大幅增长。新三板做市业务方面,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共为9家企业提供专业新三板做市报价服务。


业务,一创投资聚焦先进制造、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开展投资,截至2025年6月末,一创投资在管基金规模19.78亿元。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深圳第一创业创新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新资本”)从事另类投资业务,主要对新能源、新材料、硬科技等领域非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投资,截至2025年6月末,创新资本在投金额为10.07亿元。

(三)可持续发展能力
公司持续优化和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推进ESG实践,并将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建设具有固定收益特色优势,以资产管理和投行业务驱动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的投资银行。

2025年,公司将推动《2025-2027年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与执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打造具有固定收益特色优势,以资产管理和投行业务驱动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的一流投资银行”的战略目标。围绕战略目标,公司固定收益业务将继续以交易为核心;资产管理业务将进一步强化多资产配置和交易驱动能力;投资银行业务将继续坚持债券业务高质量发展,强化北交所项目储备和发行;证券经纪业务将以客户为中心,强化投顾能力和投顾体系建设,加快向财富管理转型;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业务将聚焦新质生产力,强化“募、投、管、退”各个环节的业务能力;自营投资及交易业务将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把握市场机会,努力获取相对稳健的投资收益。

风险管理方面,2024年,公司根据《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准则,持续优化和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覆盖了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洗钱风险和环境气候风险等风险类型,并已实现对各风险类型及相关信息系统、业务条线、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全面覆盖。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方面,公司建立了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董事会授权的经理层及其下设执行委员会、履行专项风险管理职责的相关部门、业务及职能部门四级风险管理体系。在风险管理方法、流程及系统建设方面,公司根据不同的风险分类,制定了识别、评估、计量、监控和报告各项风险的制度和流程,设计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指标,并建立了净资本监控系统、集中风险监控系统、流动性风险监控系统、内部信用评级系统等风险控制信息系统。

ESG方面,公司董事会下设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负责可持续发展和ESG战略研究和决策,经营管理层成立ESG委员会,在董事会领导下全面统筹推进ESG实践,持续完善ESG投研体系,健全ESG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丰富ESG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影响力。

但另一方面,证券市场行情波动对公司经营业绩影响较大,并对公司战略执行和风险管理提出一定挑战。

偿债来源与负债平衡
(一)偿债来源
1、盈利能力
2022~2024年,公司净利润及总资产收益率波动增长,但公司盈利水平较易受到行业环境和证券市场行情波动影响,未来盈利稳定性需持续关注。

2022~2024年,公司营业总收入波动增长。2022~2024年,公司资产管理及基金管理业务、证券经纪及信用业务收入小幅波动;债券交易投资业务净收入持续上升推动公司固定收益业务收入和占比逐年增长;公司自营投资及交易业务收入水平受市场影响变动较大,其中2024年股票市场回暖
等推动公司自营投资及交易业务收入实现大幅增长;公司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受到监管政策和公司承销项目年度间差异影响呈现波动,但整体在营业总收入中的占比不高;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与另类投资业务收入规模始终较小。2025年1~6月,公司营业总收入为2024年全年的51.87%。


等推动公司自营投资及交易业务收入实现大幅增长;公司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受到监管政策和公司承销项目年度间差异影响呈现波动,但整体在营业总收入中的占比不高;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与另类投资业务收入规模始终较小。2025年1~6月,公司营业总收入为2024年全年的51.87%。


2025年1~6月 2024年 2023年  
金额占比金额占比金额占比金额
6.2434.0611.4532.4310.6442.7512.41
4.0822.296.8619.446.4025.717.18
2.3612.916.4618.294.3817.612.88
3.3518.316.4418.24-0.44-1.75-1.72
1.287.012.256.381.174.701.96
0.231.250.270.760.632.520.56
0.804.351.604.522.148.582.87
-0.03-0.17-0.02-0.04-0.03-0.13-0.03
18.32100.0035.32100.0024.89100.0026.11
数据来源:根据公司提供资料整理
公司营业总支出以业务及管理费为主,随与收入相关的人力资源费用等变动规模有所波动,得益于营业总收入大幅增长,2024年公司成本收入比有所下降。2024年公司对金融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增加导致信用减值损失显著增长。受证券市场行情波动影响,公司投资收益波动较大。

受以上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影响,2022~2024年公司净利润及总资产收益率波动增长。2025年1~6月,公司净利润为2024年全年的55.22%。

表5 2022~2024年及2025年1~6月公司收入、支出和盈利情况(单位:亿元、%)
2025年1~6月2024年2023年
18.3235.3224.89
8.2816.2415.25
0.571.040.79
7.4415.595.66
0.280.421.87
11.6524.4021.21
11.5023.1420.84
-0.040.640.05
5.329.633.88
62.7765.5383.72
1.242.421.00
2.895.802.25
注:信用减值损失的损失金额以“+”号列示,2025年1~6月,公司总资产收益率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未经年化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2、筹资能力
公司外部融资渠道畅通,融资方式丰富,能够对业务开展及债务偿还形成良好保障。

公司融资方式主要有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债务融资方式主要包括公司债券、次级债券、短期融资券、收益凭证、转融资、同业拆借、债券回购等。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共获得主要贷款银行授信额度人民币139.00亿元,已使用额度约12.50亿元,未使用额度近126.50亿元。同期末,
公司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开展同业拆借额度 63.22亿元,在银行间市场开展质押式债券回购额度160.59亿元。2024年公司新发行的公司债合计规模为22.00亿元,外部融资渠道畅通。此外,公司作为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公开或非公开发行股票等方式进行权益融资。整体来看,公司融资方式丰富,能够对业务开展及债务偿还形成良好保障。

3、资产质量
由债券及少量公募基金和股票等构成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是公司资产的最主要构成,2023年以来,公司加大对以非交易性目的而持有的股票等的配置力度,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规模大幅增长。

公司总资产规模有所波动,主要由金融投资类资产构成。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由债券及少量公募基金和股票等构成,在资产中的占比始终高于30%,其中债券主要是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

2023年以来,公司加大对以非交易性目的而持有的股票等的配置力度,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规模大幅增长,2025年6月末在总资产中占比增至11%左右。截至2024年末,公司其他债权投资以中期票据和地方政府债为主,累计减值准备余额为1.61亿元。公司融出资金主要为个人融资融券业务形成的融出资金,融出资金担保物主要为股票,截至2024年末,融出资金减值准备余额为345.55万元。


公司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开展同业拆借额度 63.22亿元,在银行间市场开展质押式债券回购额度160.59亿元。2024年公司新发行的公司债合计规模为22.00亿元,外部融资渠道畅通。此外,公司作为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公开或非公开发行股票等方式进行权益融资。整体来看,公司融资方式丰富,能够对业务开展及债务偿还形成良好保障。

3、资产质量
由债券及少量公募基金和股票等构成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是公司资产的最主要构成,2023年以来,公司加大对以非交易性目的而持有的股票等的配置力度,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规模大幅增长。

公司总资产规模有所波动,主要由金融投资类资产构成。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由债券及少量公募基金和股票等构成,在资产中的占比始终高于30%,其中债券主要是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

2023年以来,公司加大对以非交易性目的而持有的股票等的配置力度,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规模大幅增长,2025年6月末在总资产中占比增至11%左右。截至2024年末,公司其他债权投资以中期票据和地方政府债为主,累计减值准备余额为1.61亿元。公司融出资金主要为个人融资融券业务形成的融出资金,融出资金担保物主要为股票,截至2024年末,融出资金减值准备余额为345.55万元。


2025年6月末 2024年末 2023年末  
金额占比金额占比金额占比金额
114.6620.79119.0422.5778.4817.3387.57
90.9216.4985.8116.2755.1412.1863.22
23.934.3427.915.2926.575.8720.26
21.353.8725.364.8122.995.0818.76
76.7413.9175.9014.3971.8515.8761.17
270.4949.05237.3245.00213.0047.04222.57
191.3534.70186.9135.44186.2741.14221.27
61.7211.1941.107.7926.105.760.55
17.423.169.311.760.630.140.75
551.50100.00527.42100.00452.81100.00478.07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二)债务及资本结构
公司自有负债结构以短期为主,随着业务需求变动规模有所波动。

公司自有负债主要由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和应付债券构成,随着业务需求变动规模有所波动。

其中,公司拆入资金包括转融通融入款项和同业拆入款项;交易性金融负债波动较大,主要是债券借贷卖出规模波动所致;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主要由债券质押式卖出回购业务形成;应付债券包括公司发行的公司债券和次级债券,规模有所波动。近年来公司自有负债结构以短期为主,自有流动性负债/自有负债总额为65%左右。





2025年6月末 2024年末 2023年末  
金额占比金额占比金额占比金额
39.0610.3943.0711.9934.1611.390
12.623.3617.064.757.812.6017.74
102.6927.3192.9425.87102.0234.02123.69
111.1229.56109.7130.5374.5824.8780.33
86.3622.9766.1918.4258.9619.6661.32
375.95100.00359.30100.00299.88100.00325.46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近年来,随着各项业务拓展,公司融资需求整体增加,自有资产和自有负债总额均整体增长,资产负债率整体变动不大。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及子公司不存在对合并报表范围以外的对象提供担保的情形。

表8 2022~2024年末及2025年6月末公司债务结构情况(单位:亿元、%)
2025年6月末2024年末2023年末
440.38417.72377.22
264.83249.60224.29
167.95168.33153.35
63.4267.4468.37
60.1459.7559.46
150.86148.46146.66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公司所有者权益持续增长,风险覆盖率始终处于较好水平。

公司所有者权益持续增长,其中2024年以来增长较快,主要是其他综合收益和未分配利润增加所致,其他综合收益增长主要是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增加所致。

表9 2022~2024年末及2025年6月末公司所有者权益构成情况(单位:亿元)
2025年6月末2024年末2023年末
42.0242.0242.02
60.6760.6660.66
9.706.80-0.78
19.4618.4516.22
31.5929.1224.96
175.55168.12152.93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公司各项风险控制指标均符合相关监管要求。2024年以来,由于其他综合收益和未分配利润增加,公司母公司口径净资产和净资本均有所增加。公司风险覆盖率有所波动但始终处于较好水平,其中2023年末下降主要是公司权益类投资增加及净资本减少所致;2025年6月末,受净资本增加、业务规模和结构变化等综合影响,公司风险覆盖率较2024年末有所提高。2023年以来,公司新增权益类投资规模较大,自营权益类证券及其衍生品/净资本比率明显提高。





监管要求2025年6月末2024年末2023年末
-112.30105.1389.44
-165.93159.81145.18
≥100.00264.59224.67215.28
≥8.0025.3524.8623.11
≥20.0067.6865.7861.60
≥8.0044.8844.8042.95
≥10.0066.3168.1169.72
≤100.0048.6341.9235.64
≤500.00200.78197.94215.19
注:本表为母公司口径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受业务规模、融资规模及存续债券剩余期限变化等因素影响,公司净稳定资金率有所波动。由于公司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债券等优质流动性资产较为充足,公司流动性覆盖率指标表现较好,短期流动性管控压力不大。整体来看,公司流动性指标始终处于较好水平。

表11 2022~2024年末及2025年6月末公司流动性指标情况(单位:%、倍)
监管要求2025年6月末2024年末2023年末
≥100.00203.88169.36171.58
≥100.00281.52189.52191.29
-1.741.631.75
注:*为母公司口径
数据来源:根据公司提供资料整理
受利润总额波动影响,公司EBITDA利息保障倍数有所波动,但盈利对利息可形成覆盖;EBITDA全部债务比逐年提高,盈利对债务的覆盖能力有所增强。

表12 2022~2024年及2025年1~6月公司盈利对利息覆盖情况(单位:亿元、倍)
2025年1~6月2024年2023年
10.2518.1712.25
4.157.885.87
4.083.621.96
数据来源:根据公司提供资料整理
外部支持
公司第一大股东北京国管综合实力很强,能够积极调动各方优质资源,在市场拓展与业务发展等方面给予公司较多支持。

2023年5月,公司第一大股东变更为北京国管,北京国管是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全资控股的大型国企集团,是以国有资本运营和股权管理为重点,以国有资本证券化和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属重点骨干企业,综合实力很强。2024年北京国管实现营业总收入13,271.825
亿元,净利润 178.13亿元;截至 2025年 6月末,北京国管总资产为 36,260.18亿元,净资产为6
13,346.34亿元。


5
资料来源:北京国管2024年年度报告。


北京国管能够积极调动各方优质资源,通过强化股东赋能与战略协同,在市场拓展与业务发展等方面给予公司较多支持。投行业务方面,公司加强与北京国管及其所属企业的协同,强化对北京市属和区属国企的对接服务,在北京国管支持下,公司与北京国有企业的业务交流合作增加,2024年债券承销规模大幅增长,同时北交所业务有所拓展,2024年一创投行承销北交所债券规模 42.42亿元;公募基金管理业务方面,北京国管和公司子公司创金合信合作打造全市场首支北证50指数增强型公募基金;证券经纪业务方面,北京国管将部分旗下基金所持证券资产托管在公司,并推进公司与其他基金公司在券商结算产品发行、公募专户席位分仓等方面深入合作。

评级结论
综合分析,大公国际评定第一创业证券信用等级为AAA,评级展望为稳定。评定本期债券信用等级为AAAsti。


跟踪评级安排

在本信用评级报告所载信用等级有效期内,大公国际将持续关注评级对象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影响其经营或财务状况的重大事项以及评级对象履行债务的情况。

大公国际将在债券上市挂牌期间,在每年发债主体发布年度报告后 3个月内,且不晚于每一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 7个月出具一次定期跟踪评级报告;对于一年期内的受评证券,大公国际将于债券正式发行后的第 7个月出具定期跟踪评级报告,另有规定的除外。此外,大公国际将在发生可能影响评级对象信用质量的重大事项后,启动不定期跟踪评级程序,并在评级分析结束后,将跟踪评级报告和评级结果向评级对象、监管部门及监管部门要求的披露对象进行披露。

如评级对象不能及时提供跟踪评级所需资料,大公国际可采取公告延迟披露跟踪评级报告,或根据有关的公开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并调整信用等级,或宣布评级报告所公布的信用等级暂时失效、终止评级等评级行动。



附件1 公司治理
1-1 截至2025年6月末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前十大股东情况 (单位:万股、%)

股东名称股东性质持股数
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国有法人46,469
北京京国瑞国企改革发展基金(有限合伙)其他21,012
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国有法人21,012
7 华熙昕宇投资有限公司境内非国有法人16,158
浙江航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境内非国有法人8,640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泰中证全指证券 公司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其他6,484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证500交易型开 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其他6,237
8 西藏乾宁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境内非国有法人5,834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华宝中证全指证券 公司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其他5,021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境外法人3,710
-140,577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7
截至2025年6月末,华熙昕宇投资有限公司共质押公司股份34,340,000股。

1-2 截至2025年6月末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结构图
数据来源:根据公司提供资料整理


1-3 截至2025年6月末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一级子公司情况
(单位:%、亿元)
(未完)
各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