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石股份IPO 上会:风电王座下的暗流与资本迷局

时间:2025年11月12日 10:05:11 中财网
  全球风电玻纤织物市场份额超35%的行业龙头,却在IPO前夜遭遇业绩三连降、现金流持续为负、应收账款占比近半的尴尬处境。

  “全球第一”的光环背后,振石股份2024年营收降至44.39亿元,净利润缩水至6.08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连续两年为负。更令人警惕的是,公司近半数收入停留在账面上——2024年应收账款余额高达21.08亿元,占营收比重47.48%。

  招股书显示,这家头顶“制造业单项冠军”桂冠的企业,正面临业绩持续下滑、关联交易集中、高负债经营等多重风险叠加的复杂局面。而其实控人张毓强、张健侃父子在IPO前两年突击分红11.4亿元后,又转身向资本市场募资39.81亿元的“先分后募”操作,更引发市场对其募资必要性的质疑。

  01 业绩滑坡与现金流困局,产业链夹缝中的生存挑战
  营收三连降的警报已拉响。2022年至2024年,振石股份营业收入从52.67亿元降至51.24亿元,再跌至44.39亿元,三年缩水15.7%;同期归母净利润从7.74亿元降至6.08亿元,2024年同比跌幅达23%。

  招股书将下滑归因于“风电拉挤型材市场恶性价格竞争”和“原材料价格下降导致收入降幅大于成本降幅”。但这恰恰暴露了公司过度依赖单一行业的致命软肋——清洁能源功能材料收入占比常年超80%。

  更严峻的是现金流与利润的严重背离。2022-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08亿元、-4.09亿元和1.03亿元,三年合计净流出5.14亿元。2023年净利润7.9亿元时,经营现金流却为-4.09亿元的巨额缺口。

  这种背离的核心在于赊销模式积累的应收账款风险。2024年末应收账款余额达21.08亿元,占营收比重47.48%,且前五名客户集中度升至69.26%。公司坦言:“若下游客户经营恶化,坏账风险将直击财务健康”。

  02 关联交易的双刃剑,独立性的致命拷问
  振石股份的供应链存在惊人的单点依赖风险。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名供应商采购占比连续三年超83%,其中中国巨石作为第一大供应商,采购占比稳定在60%以上。

  这种依赖已构成关联交易的灰色地带。2022-2024年,公司向关联方采购金额占营业成本比例分别达70.49%、60.42%、69.22%,核心对象正是中国巨石。2025年上半年,公司向中国巨石的采购额达15.32亿元,占关联交易总额的91%。

  耐人寻味的是股权纽带与管理层交叉。振石股份与中国巨石的第二大股东同为振石集团,实控人张毓强现任中国巨石副董事长,振石股份董事长张健侃则担任中国巨石董事。这种“既当供应商又当客户”的架构,使定价公允性备受质疑。

  招股书坦承:“若未来内部控制有效性不足,则可能存在关联方利用关联采购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风险”。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曾存在转贷、资金拆借等财务内控不规范情形,虽声称整改但治理隐患犹存。

  03 全球化的赌注,地缘政治下的产能困局
  振石股份的国际化布局看似壮观——在埃及、土耳其、西班牙等地设立生产基地,产品销往30余国。但海外经营的风险正在显性化。

  2022-2024年,公司境外收入从13.53亿元降至10.85亿元,占比从25.99%下滑至24.77%。欧洲市场尤为脆弱,向欧洲地区销售收入从3.88亿元降至2.79亿元。

  地缘政治风险成为悬顶之剑。欧盟已对原产于中国、埃及和土耳其的玻纤织物征收反倾销税,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政策反复。公司计划投资3.59亿元在西班牙建设生产基地,但欧盟反倾销调查可能吞噬项目回报。

  实际运营中,海外工厂频频遭遇本土化挑战。埃及工厂因电力供应不稳导致产能利用率不足六成;土耳其通胀飙升、西班牙工会强势等问题,均对生产稳定性构成威胁。招股书提示:“若境外政策法规不利变化,将加剧经营风险”。

  04 家族控制与治理隐忧,实控人的绝对话语权
  张毓强、张健侃父子通过桐乡华嘉、振石集团等平台合计控制公司96.51%股权,IPO后仍将保持72.39%-86.86%的绝对控股权。这种“一股独大”的治理结构引发监管对不当控制风险的担忧。

  招股书明确警示:“存在实控人利用持股优势对公司发展战略、生产经营等实施重大影响,从而损害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的风险”。这种风险在资本运作中已有体现——2022-2023年突击分红11.4亿元后立即启动IPO募资39.81亿元,大部分分红流入实控人父子口袋。

  更值得关注的是管理层的合规瑕疵。2022年3月,张健侃担任中国巨石董事期间,因在年报窗口期违规买入公司股票5万股,被浙江证监局出具警示函。这种对监管红线的漠视,加剧市场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质疑。

  05 技术护城河的侵蚀,创新投入的结构性失衡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振石股份的研发投入呈现矛盾态势。2024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3.62%,虽较2023年的3.32%微升,但仍低于行业头部企业平均水平。

  招股书揭示了核心技术流失的风险:“若不能提供良好创新激励机制,存在技术人员流失风险”。公司已获发明专利31项、实用新型专利195项,但在风电拉挤型材价格战中,技术优势未能转化为定价权。

  更严峻的是新产品开发困局。公司布局的风电拉挤型材、光伏边框等新产品面临“产能无法短期消化”的风险。在39.81亿元募资中,研发中心及信息化建设仅占2.74亿元,不足7%。这种投入结构难以支撑技术迭代需求。

  行业分析师指出:“玻纤行业已告别高增长时代,增量不增收的魔咒难破”。当风电装机增速放缓叠加产能扩张,振石股份的转型之路可能陷入“低价竞争-利润下滑-研发收缩”的恶性循环。

  西班牙工厂面临欧盟反倾销调查,埃及生产基地因电力不稳产能利用率不足六成。振石股份的全球布局看似宏大,实则暗藏地缘政治与运营风险。而高达69.27%的资产负债率与持续为负的经营现金流,更让这场39.81亿元的募资计划显得矛盾重重。

  招股书中的风险提示多达十五项,从关联交易到技术泄密,从应收账款到产能过剩,几乎覆盖了制造业企业可能面临的所有典型风险。这些风险并非孤立存在——关联交易依赖削弱议价能力,高负债经营放大现金流危机,海外扩张遭遇贸易保护,最终都指向盈利能力的持续承压。

  振石股份的IPO之路,恰似其风电叶片在狂风中颤动的姿态。当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亮起,这家家族企业能否在业绩滑坡与治理质疑中证明自己的真实成色?
  ....
各版头条